" 機器有一天會取代翻譯員嗎?" 這一令翻譯從業者擔憂,令普通民衆期待的議題,在今天開幕的改革開放 40 年與語言服務創新發展論壇暨 2018 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引發了與會專家的熱烈討論。

隨着中國 " 文化走出去 "、" 一帶一路 " 等倡議的實施,語言服務行業迎來了劃時代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也爲這一行業的發展以及人才培養帶來了新變革,提出了新要求。

" 機器翻譯不會取代人工翻譯的," 國際翻譯家聯盟副主席艾倫 · 梅爾比在大會發言上說道," 基於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能夠從事低等級的翻譯,或許還能實現不錯的流利性,但是高等級的翻譯工作還是需要由人工譯員來完成,才能保證準確性。"

的確,如果說機器翻譯的基礎是對數據、算法和場景的不斷開發和完善,人工翻譯的前提則是對語料的精確理解。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翻譯人員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力顯得尤爲重要,先秦思想、陶瓷藝術、國畫、民間非遺……要想向世界推介這些文化寶藏,離不開譯者自身透徹的領悟。可以說,機器翻譯幫助譯員從低級重複的翻譯內容中解脫出來,與此同時也對他們的翻譯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大會的分論壇上,有不少翻譯界人士都肯定了技術給這個行業帶來的變革性發展。例如,科大訊飛的智能翻譯產品已經能夠滿足旅遊和商務常見場景的需求,在一些術語翻譯上也能達到較高的準確率。運用這些技術,能夠極大地降低成本,提高翻譯效率。" 沒有技術的翻譯公司必將退出歷史舞臺。" 上海瑞科翻譯公司董事長左仁君如是說道。還有專家探討了更爲新鮮的區塊鏈技術在語言服務方面的應用,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可以對接起高度分散的語言服務供給和需求,建立一個能夠隨時隨地生產和獲取翻譯產品的語言生態圈。

不過,對於人工智能的作用也不可過分誇大。未來,機器翻譯需要提升的空間還有很多,其中一個必經的途徑就是從事軟件開發的技術人士與在翻譯領域深耕的語言專家能夠更多地交流、融合,讓後者在語料上給與前者更多地指導。梅爾比指出," 人類和機器翻譯都不能達到完美,它們之間是合作而不是競爭的關係。" 在未來的翻譯場景中,人機結合、人機互動將成爲可想見的工作模式。

語言服務行業的這些變革也倒逼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一些開設語言專業的高校在看到學生職業焦慮的同時,調整課程模式,使其適應未來行業的發展:增加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讓學生熟練運用常見翻譯工具;認識到語言識別技術的輔助作用,減弱以往翻譯訓練中對於速記的要求;更加註重對外語專業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目標指向更加高級的翻譯工作……

" 擁抱技術,提高語言服務能力 ",這是與會者的共識;讓語言互通爲 " 一帶一路 " 的 " 五通 " 提供前提和基礎,則是與會者的共同目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