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網友@天涯歷知幸 在微博發表了一篇文章,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會偷偷守護你內心柔軟,讓你放膽探索世界……

貧困補助不好意思申請,愛心午餐不好意思去喫,學校這樣偷偷守護...

學校有菜有肉愛心午餐,不好意思去喫,寧願啃饅頭就免費的湯,花一樣的年紀,餓得面黃肌瘦……

學校公開的貧困生補助,或者商家慈善資助,不好意思去申請,怕站在臺上接受所有人憐憫的目光……

對於這樣的孩子,學校很着急,老師很着急,孩子來讀書,不能讓孩子喫不飽啊!

很多學校開始想辦法

南京理工大學,研究孩子飯卡,如果一個孩子,一個月在食堂喫60頓飯,平均一頓都不到7塊錢,就給孩子飯卡打錢,保證孩子每頓飯能喫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一卡通消費,如果孩子每個月在食堂喫飯超過60頓,但是消費還不到240元的,他們就一次性打160到孩子卡內。

鄭州大學,同樣是研究孩子的一卡通消費,通過這個,學校挖掘出很多不願意拿補助的孩子,靠主食就免費菜湯拼命唸書。鄭州大學決定,對於每個月消費不到120的孩子,學校往他卡上打錢。

電子科技大學,有一套專門的系統,記錄了學生各類在校消費,比如說,喫飯花多少錢,買水果花多少錢,超市零食花多少,日用品花多少,每個學期坐幾趟學校班車等等等等,非常詳細。再結合學生勤工儉學、獎學金情況、家庭經濟條件等進行綜合分析,最後計算機會給出一份名單,告訴學校應該補助誰。

有類似舉動的學校還有很多很多,每個學校的方法也許都不一樣,但是有一點是共通的,整個過程,不用孩子申請,錢是偷偷打到孩子卡里,只有學校和孩子知道。

我在你身後,你無憂無慮地前進吧

有人擔心,會不會有孩子知道規則後,鑽空子去騙這個補貼,南京理工大學的老師,是這麼說的:如果一個孩子,爲了拿這個補助,連着三個月,每頓都喫幾塊錢,那孩子是真缺這點錢,我們願意把這錢給孩子。

這些學校,這些老師,給予孩子的,不僅給物質上的資助,他們盡最大的可能,維護着這些孩子的自尊。

相信若干年後,這些孩子走上社會,回憶起大學時光,想起的不是飢餓和窘迫,而是食堂裏香噴噴的大雞腿,是食堂阿姨滿滿一勺子的紅燒排骨,偶爾午夜夢迴,嘴角也會帶着滿足的微笑吧。

你放膽探索世界,我守護你內心柔軟。

所謂爲人師表,大約就是這樣吧。

人間事,多美好。

網友們非常感動,紛紛評論:

“真好啊,所以才叫母校吧!”

貧困補助不好意思申請,愛心午餐不好意思去喫,學校這樣偷偷守護...

貧困補助不好意思申請,愛心午餐不好意思去喫,學校這樣偷偷守護...

貧困補助不好意思申請,愛心午餐不好意思去喫,學校這樣偷偷守護...

貧困補助不好意思申請,愛心午餐不好意思去喫,學校這樣偷偷守護...

很多網友們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

幫我喫掉吧,不然就浪費了。

@點L心

我們班一個貧困生,學校發水果都會多發一點,我怕直接給他他不願意,都是跟孩子們說多的水果我要了,然後放學的時候讓他幫我提着,等到孩子們都走了,我就跟他說,我家今天買水果了,能不能幫我把這些水果喫了,不然就浪費了。

@攖寧行走在這人間世

本科室友在食堂買飯的時候,買一個豆沙包一個饅頭,把豆沙包當成菜。後來我每次週末回家就會拿一堆水果來,放在宿舍窗臺上,催着大家幫我喫,說我媽總是逼我喫我不愛喫的水果,非說這個有營養,喫不完就壞掉了。

這是我穿過最貴的鞋,108塊呢!

@小羽小事

還記得表妹考上高中,暑假來玩,我看她涼鞋都把腳磨出血來了,拉着她去商場,她不肯,說是夏天新買的。我硬是付了錢。後來媽媽跟我說,不小心看到她的日記,寫到“今天到舅舅家,姐姐給我買了一雙真皮的涼鞋,這是我穿過的最貴的鞋了,要108塊呢!”我淚目。她大學畢業,第一筆工資惦記着給我買禮物。

讓她整合作業,我就能給她買文具了。

@叉燒喵-

原來班裏有個家庭條件不好但是非常要強的孩子,便藉口讓她每天整合各科的作業,用便利貼貼在教室裏提醒其他同學,這樣我就可以經常給她買本子買筆了……啊~人間事,真美好。

孩子們放心吧,其實周圍的同學很善良。

@阿夾纔不是怪物

也希望這些孩子不用那麼敏感,周圍的同學其實都很善良。我大學時,因爲父親生病家裏很困難,能申請的補助都會申請,打米飯免費湯喫鹹菜,還在食堂擦桌子打工。我自己從沒覺得自卑,也不會瞞着同學,中午喫飯我說我回寢室喫,要打工了告訴他們不用等我。同學從來沒有對我有什麼不同。所以孩子們放心吧!

資助貧困,更守護尊嚴

在留言中,很多網友都欣慰地說:“還好我的學校申請助學金不用演講!”

很多同學由於自尊心,寧可生活更節省一點,也不願意走上講臺去敘述自己的困境。有時候,甚至本該屬於他們的資助,也沒有真正作用在他們身上。

相比之前的貧困生補助,需要貧困生主動提出申請,回家開出各種證明材料,學校收到之後進行評審,最後在學校裏進行公示;大數據資助貧困生,既不需要學生主動申請,也不用再提供任何證明,甚至在收到補貼前都沒有學生知情,這樣的資助方式當然要更爲人性,也更有效率。

很多人不願意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貧窮,所以乾脆不去申請貧困生補助;與此同時,開證明這種確認貧困與否的辦法,不僅很麻煩,而且誰也無法知道證明材料的真僞。此外,高校爲了甄別貧困學生,搞過競選貧困生、評議貧困生等很多招數,但無不遭遇侵犯學生隱私、傷害學生自尊的質疑。

而上述學校通過採集學生日常的生活消費數據,以及勤工儉學、社交特徵、行爲軌跡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大數據勾勒學生的相對貧困情況,自然更爲準確。只要你在生活數據上是個貧困生,那麼你就是一個可以得到幫助的貧困生。這樣的助困方法,提高的是助困效率,保護的是貧困生脆弱的自尊。

利用大數據資助貧困生,是高校利用高科技提供更好服務的一大創新,終於讓人感覺到我們的高校,沒有與這個鼓勵創新的時代脫節。

孩子們,放心吧

你的柔軟心靈

總有人在默默守護

來源: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