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內地資金通過港股通渠道投資港股的規模已十分龐大,累計已淨買入超過1萬億港元。但是,一天暴跌90%這樣的案例,不僅出現在一些港股老千股身上,近來也頻頻出現在一些港股通標的上。

  一些港股通標的突然崩跌,令不少人受到與以往經驗不一樣的慘痛風險教育,資金上更是損失慘重。

  中泰國際(香港)分析師Alvin認爲,投資者可從基本面選股,包括從公司業務狀況、收入、盈利、現金流增長等去分析,對於缺乏業績支撐、盈利波動甚至有虧損的公司要提高警覺。如果公司股價長時期脫離基本面上漲,更要特別小心。在港股市場,很多莊家把股票炒高,然後趁機給內資高位接盤的情況屢見不鮮。

  慘跌戲碼頻頻上演

  近期多隻港股通標的連續暴跌,讓不少內地投資者對港股投資有了新的認識。

  首控集團(港股01269)便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在這隻股票身上,數億港股通資金一天就損失過半。

  首控集團2018年3月2日正式被納入港股通標的,納入初期表現平淡,此後遭遇資金爆炒,當年5月和6月,公司股價一度翻倍,但2018年6月1日,股價暴跌38.68%。當時港股通持有的首控集團股票僅93.2萬股,不到總股本的1%,此番崩跌對內地港股通資金影響還不大。但近來影響則已明顯變大。數據顯示,今年11月26日和11月27日,港股通持有的首控集團股票在2億股左右。11月27日,首控集團股票在開盤後不到半個小時就急跌逾70%。因跌速過快,該公司申請股票臨時停牌。粗略估算,約3.6億元的南下港股通資金,當天損失或超過2億元。

  首控集團並非孤例,51信用卡(港股02051)也是近期一個典型案例。

  數據顯示,今年3月13日,51信用卡首次出現港股通持股,此後持股數量持續增加,目前已超過5000萬股。但自有港股通持股後,51信用卡股價反而開始漫長下跌之路,至今短短8個月,累計跌幅已超過70%,10月21日還出現閃崩,一天股價暴跌34.69%。整體估算,自港股通資金介入該股後,虧損金額以千萬元計,幅度巨大。

  此外,港股通標的股價下跌造成內地資金損失的案例還有很多,南方能源(港股01573)、卡森國際(港股00496)等都是類似情況。

  港股通資金對港股影響幾何

  自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建立以後,港股通資金對港股一直呈現淨買入,其對港股市場的影響力總體呈穩步提升之勢。

  數據顯示,2014年港股通淨買入港股的金額爲131.48億港元,2015年上升至1271.77億港元,2016年和2017年進一步上升至2459.78億港元和3399.42億港元。2018年有所下滑,至826.96億港元。2019年重拾升勢,年初至今淨買入金額已達2224.29億港元。

  自開通以來,港股通累計淨買入資金已超過1萬億港元。

  隨着港股通資金的不斷湧入,港股通佔港股大市成交的佔比不斷提升,目前已能穩定地保持在港股總成交的一成以上,部分佔比較高的交易日甚至能超過兩成。

  對於港股通等內資對香港市場的影響,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爲,有兩點需要留意:一是內地投資者有其他渠道購買港股,特別是早前已存放於香港的資金;二是內資或集中投資於個別股份,令其對相關股份的影響顯著增加。

  總體來說,溫傑認爲,全球機構投資者仍在港股占主導地位,只是隨着港股通順利落地,內資的話語權持續增加。溫傑指出,2018年,中國內地取代英國成爲外地投資者交易的最主要來源地,佔外地投資者交易金額的28%及市場總成交金額的12%;美國超越英國名列第二,佔外地投資者交易金額的23%及市場總成交金額的10%;英國投資者的交易從第一位下滑至第三位,佔外地投資者交易金額的17%及市場總成交金額的7%;歐洲大陸投資者的交易佔外地投資者交易的比重在2018年度降至10%。由此可見,歐美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仍佔港股成交大多數。

  對於內資在香港市場的資產配置,溫傑認爲,不會所有資金均流向股市,債券及保險亦爲內資的投資重點。他們的選擇亦不止香港,但無論如何,隨着內地資金持續流入,香港股市將日漸受到內地投資者影響,包括投資風格及股份選擇,未來內資將對部分股票取得較大的定價權。

  Alvin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港股通淨流入持股市值佔港股主板市值約3.2%,從體量上暫時仍然算少,但是如果微觀看個別股票,內資將對部分港股取得定價權。另一方面,目前港股通成交金額佔每日大市成交約13%~16%,對增加港股的成交額貢獻明顯,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港股的流動性,增加股市價格發現的功能。

  他指出,內資對港股的影響力慢慢擴大,在TMT、消費、內銀股更見其活躍的足跡。

  耀才證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許繹彬則認爲,港股成交中,外資成交多以用作對沖或發行衍生產品爲主,所以對市場沒有太大的指標性;相反,自港股通開通後,投資者一直視“北水”爲主要帶動大市的泉源,所以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如何避免

  踩雷港股通標的

  在一些內地投資者看來,一些港股之所以會納入港股通標的,一般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這個過程已爲內地投資者屏蔽了很多風險。這種看法是否恰當呢?

  對於閃崩的港股通標的,香港資深金融專家溫天納指出,其特點一般是股權集中度較高。這些股票僅僅只是因爲滿足了納入港股通的條件而已,但並不代表股票本身都是優質的,港股通個股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內資在買入的時候要儘可能地從公司財務狀況、基本面、管理層架構、公司管理水平、股權集中度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避免踩雷。

  對於目前的港股通標的,溫傑指出,以目前滬港通爲例,內地投資者可透過上交所會員買賣港交所上市個別股票,包括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HSLI)及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HSMI)所有成份股,以及不在上述指數成份股內但有相關A股在上交所上市的所有H股。至於深港通,則加上市值不少於50億港元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HSSI)的成份股,以及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同時有A股在深交所上市的所有H股。簡單而言,50億港元市值是重點,計劃是納入合資格股份供投資者選擇,而分析個別企業基本因素的責任應在投資者身上。若交易所設置太多主觀性因素,或影響兩地互聯的進程。

  許繹彬表示,這些閃崩的港股通標的所對應的公司基本以內地經營業務爲主,內地投資者對公司的架構及經營模式亦較爲熟悉,故此相信內資損失會較外資更爲嚴重。

  溫傑則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相關股份下跌有不同原因,例如大股東被斬倉,或受沽空機構追擊,而部分股份在大幅下挫後曾顯著反彈,因而對投資者的影響會有顯著差異。

  至於是否內資損失較大,溫傑認爲,要視他們於個別股份的佔比。比如對於大股東被斬倉的港股通標的,其股權或相對集中,普數投資者佔比不多,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一般而言,內地散戶投資者數量衆多,市場炒風較盛,快進快出、追漲殺跌等特徵較爲明顯。溫傑認爲,隨着內地資金持續流入,香港股市將日漸受內地投資者影響,包括投資風格等,的確會令部分股份的波動性增加。

  溫天納表示,內地投資者在買入一些題材股、概念股,或者知名度較低的港股通標的時,就應對這些個股的閃崩有心理準備。在香港市場,對於一般中小型上市公司,香港機構投資者是不會碰的,因爲這不符合他們的投資邏輯。香港市場仍是以機構投資者爲主,他們不喜歡快進快出,也不喜歡概念炒作。但是隨着互聯互通的開通,內資的投資風格也影響到了香港的一些中小型股的價格波動,且波動幅度加大,一旦閃崩個股增多,就會讓內資失去對香港市場的信心,那麼香港中小型板塊成交量就會更差,陷入惡性循環。

  溫天納進一步指出,實際上內資對港股中小型板塊的影響非常深,如果內資不參與中小型股票的買賣,這些個股基本都是全天無成交的,香港散戶投資者並不多,而且經過高度的市場洗禮,他們對於老千股的態度更是避之如瘟疫。

  不過,Alvin就相信,內資踩雷只是個別事件。他從港股通的交易數據角度,指出港股通前20大持股主要是內銀股、醫藥、TMT、汽車及消費等大型股。他認爲,南下資金主要的操盤目標還是有業績支撐、有增長等基本面良好的企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