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精衛在1909年初到日本,與黃樹中、喻雲紀、黎仲實、陳璧君(後來成爲汪妻)、曾醒等人組成了一個暗殺團體,籌款、買炸藥,學習爆炸技能,祕密進行暗殺準備。暗殺團會議最後決定,由黃復生、喻雲紀去安放炸彈,到時由汪精衛負責引爆。

臭名昭著的漢奸賣國賊汪精衛之所以能在民國政壇上翻雲覆雨,全仗了他27歲時冒死謀刺清廷最高統治者攝政王載灃的英雄行爲,當時他還是一個激進的革命黨人。

汪精衛是廣東番禺人,1883年生,早年留學日本,逐漸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特別是孫中山於1905年夏在東京創立同盟會前的講演,打動了前來拜訪的年輕的汪精衛。他很快加入了民主革命行列,成爲同盟會的最早成員,並在孫中山的指導下,成長爲革命黨人中最受歡迎的宣傳鼓動家。

在革命活動中,汪精衛起初是不贊成搞暗殺的,他認爲:“革命是何等事業,乃欲刺殺一二宵小而唾手得之?直小兒之見而已。”然而在1907到1908年間,革命黨人的多次武裝起義紛紛失敗。《民報》被查封,許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同盟會內部嚴重分裂,不少人情緒沮喪,革命形勢低落。這一切刺激了年輕脆弱的汪精衛,使他走上了極端的道路,決心“藉炸彈之力,以爲激動之方”,希圖以此挽救革命。

清攝政王載灃遇刺到底是怎麼回事?

汪精衛在1909年初到日本,與黃樹中、喻雲紀、黎仲實、陳璧君(後來成爲汪妻)、曾醒等人組成了一個暗殺團體,籌款、買炸藥,學習爆炸技能,祕密進行暗殺準備。孫中山等人聞訊阻止,汪激動地回信作別,表明只有採取“直接激烈之行爲”,才能使“灰心者復歸於熱,懷疑者復歸於信”,決心爲暗殺而獻身。

汪精衛與暗殺團初擬暗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與從兩江移督直隸的端方,這是兩個多次殺害革命黨人的清廷大官撩,但均未成功,這才“思於京師根本之地,爲振奮天下人心之舉”。暗殺團成員於1909年10月間悉數潛入北京,伺機刺殺清廷巨酋。

不久,在北京琉璃廠火神廟西夾道多了一家門庭冷清的“守真”照相館,這是汪精衛設立的暗殺團基地。當時清廷貝勒載濤、載洵從歐洲考察陸海軍歸國,注精衛與黃復生攜炸彈前往前門東車站行刺,因天黑人多看不清目標而罷。隨後有確切情報傳來:清廷最高統治者攝政王載灃上朝改由王府跨過一座小石橋,穿鴉兒衚衕後再轉入鼓樓大街前往紫禁城。汪精衛等人潛往什剎海邊的攝政王府外偵察後,決定在攝政王必經的那座小石橋下埋下重磅炸彈,以電線引爆來實施暗殺。他們計劃在橋下埋炸藥,接出一根引爆電線,人躲在橋北邊的陰溝裏用電發火引爆,電流一通,就能將正在過橋的載灃炸得血肉橫飛。

清攝政王載灃遇刺到底是怎麼回事?

計劃一定,暗殺團的成員們立即行動起來。黃樹中到騾馬市大街鴻泰永鐵鋪定做了一個鐵罐,喻雲紀把從日本帶來的50磅炸藥裝進去,安上引爆裝置,精心製成一個大型的效果極好的炸彈。暗殺團會議最後決定,由黃復生、喻雲紀去安放炸彈,到時由汪精衛負責引爆。

1910年3月31日夜,黃復生與喻雲紀二人來到“僅一面有居民數家,甚僻靜”的幾塊大石塊架成的小石橋下挖坑,忽聽犬聲四起,只好折回。次日夜,二人挖好坑,理好炸藥罐,不料因事前估計不足,敷設的電線太短,不夠用,只好隔晚再來。

自從1905年吳樾在正陽門車站血濺出洋考察五大臣事件後,北京城內的清廷官僚無不嚴加防範。這載灃更是有王府護衛、禁衛軍、步軍統領衙門及京師警察廳的層層保護,每日上朝之路,由路過的兩個區的警署署長親自負責警衛。明知革命黨人的手段防不勝防。警署晝夜在上朝路上佈置大批的暗探,小心防備。4月2日,黃、喻二人第三次來到小石橋下引起了暗探的懷疑。兩人正在橋下敷設電線,忽見橋上有人偷看,大驚,趕緊避開,黃樹中遠遠留候,喻雲紀跑去通知汪精衛。一會兒,黃樹中見一人手持燈籠到橋下察看一回就走了,他急忙從隱身的大樹後奔到橋下想取走炸藥罐,無奈太沉,只好草草地用泥土蓋上。待他聽見人聲再次躲開時,就見警察來橋下搜查。暗殺計劃暴露了。

當夜,暗殺團在租居地東北園召開緊急會議,重新籌劃行動,喻雲紀去東京重購炸藥,陳璧君、黎仲實往南洋籌款,汪精衛與黃樹中留京,圖謀再舉。載灃聞報有人膽敢謀刺自己,又恨又怕,赦令警方剋日破案,同時下令各報不得泄漏消息,以防京城亂上加亂。

清攝政王載灃遇刺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二天,黃復生與喻雲紀到現場察看,被暗探盯上。4月6日上午,鴻泰永鐵鋪老闆指證裝炸藥的鐵罐爲守真照相館定做的,黃樹中當即被捕,接着汪精衛也入獄。同期被捕的還有羅世勳。按清律,謀刺攝政王當凌遲處死,但當時全國革命形勢高漲,人心浮動,清庭爲穩定民心,最後只叛他們終身監禁。

江精衛因這次謀刺攝政王而名揚全國,其“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獄中詩也傳唱於革命黨人中。辛亥革命後汪精衛、黃樹中和羅世勳獲釋,黃樹中改名黃復生。而喻雲紀逃離北京後,在1911年3月到廣州參加起義,成爲廣州“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