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孩子刚刚开始喜欢上亲子阅读,这个阶段是父母最容易犯懒的时候。我提倡亲子阅读不做形式上的“读书”,而是为孩子挑选好的“阅读内容物”。

有一个热爱阅读的娃,大概是每个父母都热切期盼的。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果仁妈的好朋友阿墩非常有发言权,她的儿子小远,简直就是个小书迷。

今天,果仁妈邀请她分享“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经验“,文章质朴有趣,全是大实话,有几个观点很值得参考:

书籍只是有趣内容的载体。孩子们喜欢的是载体里的内容,而不是书;

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去自主探寻,这是阅读最根本的目的;

很多时候,我们没把事情做顺,是因为我们犯了“战略上的懒”;

当孩子享受阅读时,不用太纠结他们读的书不符合你的预期

生活里有趣的事情太多了,不一定非得每天看书,某个时段专注在其他事情上,也不用太慌张;

不用刻意像完成任务指标似的,每天必须读多少本书,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读是最好的。

小远两三岁时,我们开始了亲子阅读。到他幼儿园大班时,基本可以实现自主阅读。现在一年级了,小远依然在课业之外争分夺秒地维持阅读习惯。

阅读对他而言,是一件很自然、很放松的活动。如果不让他看书,对他反而意味着惩罚,甚至常常因为阅读而错过其他活动。时常需要我提醒他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多动一动。

身边不断有人向我咨询如何培养阅读习惯,认真回想这几年的亲子阅读,我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1

阅读更重要的是“内容”

阅读的形式有很多,有书籍、有电子设备、有网页等等,它们都是内容的载体。阅读是一个概念更加宽泛且非常必要的技能,和“读书”的概念不同。

严格来说,书籍只是有趣内容的载体。孩子们喜欢的是载体里的内容,而不是书。脱离开书籍,其他载体也依然可以承载我们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并不仅仅是面向书本,它更应该是面向“内容”。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案,可以是空间,可以是声音。你可以阅读一本图书,也可以阅读一栋建筑或者戏剧。

平时在沙发上看书的小远。

我提倡亲子阅读不做形式上的“读书”,而是为孩子挑选好的“阅读内容物”。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出发点,有了这个出发点你就会筛除掉形式主义的“要看书”,而是转向孩子本身。不是问“我该买什么书?”而是问“我的孩子可能喜欢什么”。

在幼时,书籍是最安全也最真实的内容界面——有味道,有触感,可以抓握,颜色鲜艳,可以和家人一起互动,这些特性都类似玩具,却比普通的玩具更具亲子粘性。

我们要发现孩子的喜好,并迎合他们的喜好营造愉快的亲子阅读氛围。

2

在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前,需要不断尝试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好恶。我们喜欢的,孩子不一定喜欢;别人家孩子喜欢的,你家不一定喜欢;得了国际大奖的,孩子也不会照单全收。所以,耐心去摸清个人爱好,是亲子阅读顺利的首要条件

最忌讳的是,在还没有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前,孩子不喜欢父母选的书,父母就哀怨又急忙地早早给孩子贴上标签,“你看,我家孩子就是不爱看书”。

这里就需要重申我一开始强调的那个出发点,书只是载体的形式,阅读读的是内容。请找到孩子喜欢的内容,这件事上不能偷懒。

小远在深圳书城里,翻看自己喜欢的书。

孩子喜欢体育,就找些体育明星的传记绘本;孩子喜欢神话,就找些传说故事来读;喜欢车,奥特曼,英雄,公主……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图书。

所以我更喜欢说“故事时间到了”,而不是“看书时间到了。”

前期多一些耐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后面就只是顺藤摸瓜的活儿了。很多时候,我们没把事情做顺,是因为我们犯了“战略上的懒”。

这件事没有偷懒的余地,就是要不断去试错,直到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对什么最容易着迷。这是一个花钱又花精力的过程,但是一旦试出结果,就差不多在轨道上了。

忙碌的车轮子系列》是3岁多的他最爱的第一套书,此前我们尝试了很多书才发现他对车子感兴趣。

《奥特曼》系列,是根据小班时他的要求,随手在超市里买的,实在很嫌弃它的质量,原本想读读就扔了。结果,这套书伴随了他的这个幼儿园阶段。书都翻烂了,内容几乎可以全背下来,识字也是从这里开始的,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兴趣果然是永恒的动力。

3岁左右是亲子阅读一个很好的起点,这个阶段孩子依赖父母,享受在一起做任何事情,阅读对孩子来说,只是另一种陪伴,对图书题材的接受度比较广。

3-5岁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意识地表达自己喜欢什么书,并一再地要求你重复讲述。严格来说,其实不是喜欢书,而是喜欢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因为孩子的主动性非常强,你只要顺应他的需求,满足他对故事的渴望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开始亲子阅读,其实规训的是父母自己。我们在忙碌的日常中,划定一些碎片时间,专属于孩子,用一些辛劳去换取一些甜蜜。

当然,亲子阅读的开始可以是任何时候,重要的还是得找到孩子的兴趣。

3

阅读习惯的培养,不需要刻意量化

因为手机软件的便利,“打卡”成了很多家庭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画画,英语,跳舞,练琴,阅读……什么都可以打卡,一方面为了督促练习,一方面利于社交。但我不太提倡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阅读。

好比,你喜欢听音乐,你会每天打卡必须听30分钟音乐吗?不需要的,随时想听就听了,不想听就关了,特别放松。

阅读也是一样,突然想听故事或者看故事了,就拿起来听听看看,入迷了,觉得太喜欢了,就又来一遍。这是阅读应该有的样子,一种松弛的,随心所欲的状态。

孩子只需要被吸引,就可以了。有了兴趣,不需要打卡,他也会看下去,就像看动画片一样,你不让他看了,他会跟你急。

4

耐心陪伴,大量泛读

当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好好陪伴

这个过程很长,日复一日。我们可以声情并茂地讲故事,也可以敷衍一些读故事,但不要试着做一个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会怎么做?他们做的是用教材教孩子“精读”——一篇文章,主旨句是什么,段落如何分层递进,作者的写作意图,生字词解析等等。

老师教授的是阅读技巧,而不是培养阅读习惯。

想想我们小时候为什么爱听大人讲故事,因为内容太好玩了,氛围太轻松了。现在你的孩子,也只想从父母那里美美地听上几个故事而已。父母要做的,是当孩子泛读的引领者

什么是泛读?就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囫囵吞枣的,无限重复的,都可以。

《葫芦兄弟》,这套书我们读了无数遍……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你家孩子让你把一本书读上几十遍,你虽然很累,还是要读;或者跟孩子讨个饶,放点音频,陪他一起听。做不了讲故事的人,也可以做一起听故事的人。

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可以允许自己休息,读几天歇几天,也没问题。不用刻意像完成任务指标似的,每天必须读多少本书,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读是最好的。

5

时时更新书目

当孩子刚刚开始喜欢上亲子阅读,这个阶段是父母最容易犯懒的时候。觉得太棒了,终于把孩子的习惯培养成了,却忽略了一点: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喜好会变化,看的书不能一成不变习惯需要持续性的动力,不是在某个时间点上成功就可以放松了。

这几年,根据孩子的喜爱,我们一直在采购图书,更新书目,这是一个很细心也考验眼力劲儿的活儿。孩子最爱的、反复阅读的书目,会阶段性保持一段时间,但这不妨碍我们随时加塞,让他听点新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