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特殊的夫妻合影刷屏朋友圈。

在这张合影中有两副骨架,一副骨架来自于14年前逝世的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秉权,而另一幅骨架来自于她的妻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胡素秋。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2005年,李秉权逝世,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自己的母校。丈夫去世14年后,“百年”之后的胡素秋也追随她的丈夫,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母校。

时隔14年,没想到他们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再次“重逢”。

01▼他是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她编写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讲义彼此的精彩,就是最好的相爱

李秉权和胡素秋是新中国的首批医师,李秉权作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神经外科医师之一与同仁们创立了云南第一个脑系科,他被人称为云南“开颅术第一人”。

他曾创新运用“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抢救颅脑火器伤员,使得死亡率大大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大小战场上各国的治疗水平,荣获一等军功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一等军功。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而胡素秋作为云南省妇产科专家,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及多种培训教材讲义和讲稿,还培养了众多年轻医师。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教学、科研、门诊、手术、救灾、血防、会议、开门办学、下乡医疗。李秉权和胡素秋就像蜜蜂一样,不知疲倦、没日没夜地工作。

“两老把一生都投入到他们热爱的医学事业中,常常也顾不上彼此,也无暇照顾子女、双亲。”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有一次胡素秋在保山、大理、芒市一带下乡巡回医疗。刚到瑞丽,胡素秋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她想,如果回来奔丧来回得好多天忍着悲痛,她硬是没有回来吊孝她认为,尽管没有回来尽孝,可是她为边疆人民服务,所以至今她也不懊悔。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胡素秋正在给病人看病

02▼“我无法时时刻刻陪伴你,但是我会用一辈子去守护你”他亲自操刀把妻子从死亡线上救回来

“李秉权,急诊!急诊!”

“从我记事开始,这种声音就经常会在我们宿舍院子里的喇叭响起。由于没人照管我们,父母就经常带着我们去值班,第二天再从医院直接去学。”大女儿李晴霞回忆道。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有一次,刚上一年级的李晴霞放学回来,看见4岁弟弟李向新睡在床上。手脚凉冰冰,喊他也不应,事后才知道弟弟得了毒型痢疾(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

而此时母亲正在上海进修,父亲正在进行脑外门诊,她赶紧跑到医院里去找父亲,这才把弟弟的命给救回来。

而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一次,有一天,胡素秋上午要做手术,把小儿子李向新反锁在了房间里,她对李秉权说中午务必记得回来给儿子做饭。

临近中午,李秉权正准备回家时。突然来了一个急诊,一直没回家,而此时饿得头脑发昏的李向新,爬上窗台上准备跳下楼去找妈妈,幸好被邻居看见,这才制止了悲剧的发生。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李秉权正在做手术

李晴霞说她从10岁开始,就开始帮父母管家,父母的工资、粮本、油本都是她管。她第一次煮饭没有煮熟,正忙于工作的胡素秋甚至都没有发现,还直夸女儿做的好吃。

对于他们一家人来说,在家吃饭是难得的团聚时光。李秉权和胡素秋结婚后,大多都是在食堂吃饭,他们的碗筷都放在食堂。

家里没人做饭,儿子和女儿也只能跟着父母在食堂吃饭。就算是过春节,忙于工作的他们,也是带着儿女在食堂吃饭。

回到家中后,没有新婚夫妻的“卿卿我我”,他们聊天的内容也大多与工作相关。比如他们各自新收了什么病人,怎样处理,效果怎么样。而这个时候他们才终于闲下来,享受这片刻的温馨。

然而这样简单而又忙碌的生活,两人一晃就是几十年。他们是夫妻,是校友,是同事,更是亲人。他们没有所谓的浪漫与情调,只有十年如一日的简单的陪伴。或许对于她们来说,这就足够了。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结婚了几十年,李秉权家里也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都是一些七八十年代的“老古董”。他们的第一个沙发,还是他们大女婿在1983年买的,那是用铁路修车淘汰的破旧木板做架,用若干弹簧支撑的最早一代简易沙发。

30多年过去了,他们还一直在用这个沙发,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他们没有时间去换。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李秉权夫妇一直没换的老家具

由于长期劳累,胡素秋落下了许多隐疾,她的腹部曾动过三次手术,但正忙于工作的李秉权,都无法陪伴在胡素秋的身边。

即使在胡素秋子宫切除手术中,发生大出血休克,李秉权仍因有危重病人要抢救,情况危急、无法脱身。但是事后胡素秋并没有责怪她的老伴儿,同为医生的她,理解老伴儿的心情。

“我爱他,所以我懂他”。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直到胡素秋跌倒导致脑出血,出现生命危急时,已经七十高龄的李秉权亲自操刀,才把自己的妻子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我无法时时刻刻陪伴你,但是我会用我一辈子去守护你”,李秉权做到了。

03▼他是寒门孤儿,她是护国名将千金“我喜欢李秉权是爱慕他的贫贱不移”

李秉权陪伴了胡素秋一辈子,但是谁能想到,这对一同走过50多年风风雨雨的两人,他们的爱情故事比偶像剧还要精彩。

李秉权是寒门孤儿,而胡素秋是护国名将千金,这对完全不在一个世界的两个人却走到了一起,并携手走完一生。

1922年,李秉权出生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的一个小手工业的贫寒家庭。在李秉权幼年时,他的父母先后就因病过世,他靠兄嫂三架织布机卖布读到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他成功地考到了云南大学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前身)没有生活费,他就靠贷款和奖学金来完成学业,扣除学费后,微薄的贷学金和奖学金只够吃稀饭,连一个烧饼也买不起。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图为上世纪40年代云大医学院实验楼---澄农馆

当时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拥挤狭窄,灯高光暗,桌小凳少,图书馆不能讨论,且晚上10点就关门,教室晚间又不开放。李秉权就天天晚上和同学去青云街蹲茶馆,因为那里灯亮,有桌椅,关门晚,买不起茶,他就买一杯白开水“蹭座”。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甘美医院旧照

上:素秋(一排左一)李秉权(三排右二)

下:李秉权(二排左一)胡素秋(三排穿花衣者)

当时云大医学院的骨架标本极少,李秉权就经常和同学到圆通山乱葬岗,寻找和刨掘散乱尸骨。在户外支起洗脚盆,拾来枯树枝点火,把尸骨煮沸消毒后晾干,制成骨骼标本,对照笔记学习。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李秉权却并不以此为意。

或许正是因为被这种刻苦的精神感动,当时被众多富豪子弟、文武官员追求的胡素秋,最终还是跟“一无所有”的李秉权在一起了。

胡素秋是胡瑛上将的女儿,她父亲是朱德的金兰兄弟,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曾经当过38军军长和云南省代主席。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胡素秋旧照

“我喜欢李秉权是爱慕他的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勤学刻苦,努力钻研,而且对我一往情深。”胡素秋回忆道。

1948年,李秉权花了一个月的工资,给胡素秋买了一支派克笔向胡素秋求婚。胡素秋不顾家人反对,欣然答应。而那支派克笔,胡素秋也珍藏至今。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李秉权、胡素秋结婚照

1949年12月底,两人缔结婚姻。从那时起,两人注定会走进彼此的生命里。

04▼相约“百年”之后一同捐献遗体“死了,我们也要在一起”

“李秉权与我相识62年结婚56年,历尽坎坷半个多世纪,相依为命。去年他先我而逝,回顾此生,无怨无悔。他病逝的巨大打击曾令我万念俱灰,音容宛在的言行又让我摆脱悲哀,重燃生命之火……”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2005年,李秉权病逝。临终前,李秉权躺在病榻上签署遗体捐献书,叮嘱叮嘱家人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母校。同年,妻子胡素秋也追随丈夫签署了遗体捐献书,他们成为云南医学界捐献遗体第一人。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点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李秉权生前在遗嘱中写道。

生前拯救病人,身后捐献遗体。两位老人当了一辈子医生他们深知可供教学和科研用的遗体实在太少了。在李秉权早年学医的经历中,就曾有全班五六十个同学围着一副骨架研究学习的经历。

在一次拜访青岛医学院的过程中,李秉权看到自己的老师沈福鹏教授捐献的遗体被做成了骨架,更加坚定了他想要捐献遗体的念头。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听说父亲决定捐献遗体,李秉权的3个子女刚开始并不理解。但是在母亲的说服下,同为从事医疗事业的子女们,很快便支持了父亲的决定。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遗体捐了,让后人去何处祭拜?”李秉权、胡素秋的大女婿林文俏称,当时,他还打电话给姨妹劝他们不要签字。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后人

林文俏也劝自己的妻子,“岳父母如果一定要捐献遗体,可留下一点骨灰,葬于公墓”。但姨妹和妻子都断然拒绝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有悖于老人的遗愿。

李秉权辞世后,胡素秋经常回想起她与李秉权50多年来生活的点点滴滴。李秉权逝世10年后,胡素秋家里的书房摆设还和李秉权生前一样,胡素秋说:“这样我才能感觉到他和我还在一起”。

胡素秋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下了几棵竹子,经过十多年的生长,竹子现在已经长到两层楼那么高了。竹子上挂着一块纸板,胡素秋在上面写着:

竹魂

李秉权(1922-2005)

未曾出土先有节

已是凌空犹心虚

全国劳模忠于党

全心全意为医学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他走了以后,我既不想生活,更不想工作!”

但是她想到李秉权生前对她说,“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诊病虽轻而易举,但用药时常只记得药品的‘适应症’,却记不清‘禁忌症’和‘配伍禁忌’,为了不害病人,我停看门诊啦!你记性好,不要跟随我退,要继续为人民好好服务。”

“要继续为人们服务”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胡素秋的脑海里,于是她重新打起精神,即使到了退休的年龄,她依然奔走在医学一线。直到85岁,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她热爱的工作岗位。

2015年冬,93岁的胡素秋无疾而终,追随丈夫李秉权而去。她也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了昆明医科大学,她在遗嘱中称:“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将我的遗体送去解剖。”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胡素秋遗嘱

致敬!医学伉俪双双捐献遗体,时隔14年这对爱人在母校“重逢”

2019年9月25日,胡素秋的骨骼标本制成,将她的骨骼标本和她丈夫的骨骼标本一同陈列在了昆明医科大学的科学馆里。

这对分离了14年的医学伉俪,又终于再一次地“聚在了一起”。他们终于回到了他们共同的母校,回到他们一生所热爱的讲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使“百年”之后,他们也要继续延续他们的爱情,继续献身于他们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从此永久相依,不离不弃。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