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个孩子认定了父母的爱不存在以后,就会逐渐产生叛逆之心。但是,单单从前期来看,哪吒真的不是一个“乖”孩子。

动漫电影,是现在许多家长为孩子首选的观影类型。

国产动漫一直在进步,但是真正做到质量和内核双重保障的,少之又少。

2019年暑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

这部带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影迷如此痴迷呢?

电影的开头用搞笑的模式勾起影迷的兴趣,

继而就是哪吒戏剧性的出世:

怀胎三年,哪吒就以一个“球”的方式现世,而哪吒的迅速生长和破坏力吓傻了在场的所有人。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够成功,与这部电影在细节上付出的努力息息相关。

影片中每一个小人物都有他存在的价值,而也正是这些小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本质。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干净得像一张“白纸”,

而人在面临危险的时候都是惊慌的,

人性使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躲避危险。

在危险来临之际,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安危而不顾他人的安危,

但是,这样的行为在孩子的面前会给他们树立一个不好的人生观:

哪吒本是魔丸转世,所以哪吒天生就自带魔性,

人们之所以惧怕哪吒也是因为他身上的魔性,

惧怕是人之常情,

但是,有时候最可怕的是“不怕”!

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纯真善良的,

但是后期生长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三观,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所有的观众都心疼小哪吒,因为小哪吒从小就被人当“妖怪”来看,

人,就是这样,永远在心疼弱者,殊不知,这些百姓才是真正的弱者。

对于钱塘关所有百姓的担忧,小影是理解的,毕竟哪吒有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虽然百姓们做法过于极端,但是也反应出孩子从小接触的教育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哪吒的人设讨喜是因为他搞笑的外形,以及后期善恶的转化,

但是,单单从前期来看,哪吒真的不是一个“乖”孩子。

人们为什么会害怕哪吒?

因为哪吒已经不是第一次外出捣乱,

哪吒是一个令人惧怕的孩子,也是一个不知道“怕”的孩子,

同时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在哪吒的成长阶段,父母因为太忙,所以跟哪吒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

哪吒其实像极了现在的孩子,

小时候的我们,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差不多大的孩子,

吃完饭串个门,玩个游戏,时间一点一滴就这样过去了,

而哪吒,他被困在一个像牢笼一样的家里。

影片中,导演饺子特别突出了哪吒在府里的这一段,“来来回回千百遍”,可见哪吒真的已经厌倦了被关在府中的生活。

可是,导致这一切的来源是父母。

现实中,许多父母都和哪吒的父母一样,忙于工作,忙于生意。

而对于孩子,有些小孩子很小就进入全托班,也有一些孩子出生后就在长辈身边被带大,对于父母,他们陌生又亲近。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从认知开始就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

孩子在学话阶段,也需要父母的教导,

而孩子在学事阶段,父母的责任更加加重。

我们做父母的经常抱怨工作和孩子不能同时兼顾,

可是,

像哪吒一样,踢个毽子都是一种“奢侈”的希望。

不知道多少父母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的内心,他们就专注一个字“玩”,

而玩的对象更是尤为重要。

父母用工作敷衍孩子,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冷暴力”。

每位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但是在孩子成长的初期,你又给过孩子多少陪伴与关爱?

“冷暴力”对于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在孩子幼小的内心,“冷暴力”的同义词就是“不爱我”,

当一个孩子认定了父母的爱不存在以后,就会逐渐产生叛逆之心。

哪吒就是最好的例子:

哪吒是一个会被魔化的人物,所以在哪吒魔化阶段,片中加了一个细节:

亲情和爱的感化。

电影中或许会有完美的桥段,有人告诉你什么是“爱”,

可是,现实中,我们做父母的只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孩子,什么是“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