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尋隱者不遇》是《不思異:電臺》風格最獨特、最有魅力的一個小故事。男主準備恢復人生修改器的出廠設置,抬頭才發現,班級的每一個同學都有這麼一個修改器,但他們點數加起來,都少於15點。

注:本文有嚴重劇透

雖然每年國產劇的數量突破300部,集數也突破10000集,但總的來說,國產劇的類型還是不夠豐富,就比如恐怖/驚悚題材的優質劇集,真的是鳳毛麟角。

這其中固然有審查縮緊的原因,但癥結還在於創作者的偷懶和敷衍。相較於劇集來說,國產恐怖電影的數量要多一些,但在公衆的印象中,國產恐怖片已經形成了幾個固定標籤:故事稀爛、故弄玄虛、粗製濫造。在豆瓣上,國產恐怖片2-4分已成常態。

因此,2017年一部叫做《不思異:辭典》的國產驚悚迷你劇在網絡上慢慢發酵時,就可以理解一些觀衆的驚喜了——它被有些觀衆鼓勵性地誇獎爲“迷你版《世界奇妙物語》”,“幾個窮鬼完爆國產恐怖片”。2019年3月,該團隊又推出了迷你劇集《不思異:電臺》;11月26日,最新的《不思異:錄像》於B站播出,目前也已完結。

《不思異:錄像》海報

《不思異:辭典》

《不思異》系列的slogan是“世間詭事,腦洞奇談”,都是迷你單元劇,都是同一個創作團隊:導演歐丁丁,編劇楊笑一、歐丁丁。90後導演歐丁丁是驚悚片愛好者,2015年便產生了拍攝“不思異”的想法,2017年終於找到了投資者,這纔有了《不思異:辭典》。

《不思異:辭典》海報

《不思異:辭典》共26集,每集大概3-4分鐘,非常迷你,整體風格偏向於恐怖。時長雖短,但《不思異:辭典》的主題倒頗爲豐富,有都市怪談,有恐怖軼事,有超自然現象,有科幻想象……大多腦洞奇開,靈光乍現,很像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腦子裏閃過的一些恐怖念頭的捕捉與集結,讓觀衆瞬間心驚。

比如《畫畫》。男主在畫畫,畫了個蘋果,櫃子裏有異響,他打開一看,櫃子裏出現了畫中的蘋果;他畫了一張人民幣,櫃子裏就出現了人民幣;他畫了一沓人民幣,櫃子裏就出現了一沓人民幣;男主色心一起,就想畫個美人,只畫了美人的軀體,這時門鈴聲響,男主去開門,回過頭來,櫃子裏伸出了一隻手……

再比如《婚前檢查》。男主和女主準備登記結婚,在做婚前檢查。醫院有一個新項目叫忠誠檢查,通過測謊方式呈現,撒謊是紅燈,真話是綠燈。通過幾個問題我們得知,男主有個雙胞胎弟弟,性侵過女主,但後來男主的弟弟出車禍死了,女主說那是罪有應得。通過所有檢查後,醫生最終確認兩人的名字,當男主回答“對”的時候,紅燈亮了。

紅燈亮了,男主撒謊了,他是哥哥還是弟弟?

《不思異:辭典》很擅長把握觀衆心理,在最恐怖的點上戛然而止,反倒給觀衆帶來意猶未盡、細思極恐之感,這可以有效彌補迷你短劇信息量不足、回味不足的弊端。當然,《不思異:辭典》也遠非盡善盡美,26個小故事良莠不齊,不少還是停留在“女鬼回頭殺”的老梗上,一再重複略顯單調乏味。

《不思異:辭典》還是得到大部分觀衆的支持和鼓勵。因爲創作者雖窮,但每一個小故事有完整的敘事邏輯,視聽語言上也力爭完善,觀衆可以感受到創作者態度的認真。

《不思異:電臺》

只是,《不思異:辭典》小範圍走紅,並沒有讓團隊變得有錢。原本打算2018年下半年上線的《不思異:電臺》難產,沒拉到投資,衆籌流產,上線時間推遲。2019年3月15日,Netflix出品的迷你單元劇《愛,死亡,機器人》正式上線,成了全球爆款,這在無形中也帶動了觀衆對於《不思異》系列的關注。3月25日,《不思異:電臺》藉着熱潮上線,獲得了更多關注,不少影視自媒體當起了自來水,“不思異”品牌稍稍出圈。

《不思異:電臺》海報

《不思異:電臺》只有12集,但時長相較於《不思異:辭典》翻倍了,每集大概8分鐘。按照編劇楊笑一的說法,3分鐘的《不思異:辭典》像是腦筋急轉彎,8分鐘的《不思異:電臺》就像是短篇小說。

的確,跟《不思異:辭典》相比,《不思異:電臺》在敘事上有着肉眼可見的進步,劇情更完整、視聽語言更豐富、內容層面也有所深化;恐怖色彩減弱,但心理層面的驚悚感則增強了。

比如《人生修改器》。男主經常遭遇校園霸凌。有一次被霸凌時他逃跑,並撿到了一個改變人生的修改器。修改器上有力量、敏捷、智力、魅力、運氣5個屬性,每個屬性有3點,一共15點,可以隨意添加修改,但一天只能修改一次。男主把自己的力量值調高了,戰勝了霸凌者。之後他便隨心所欲地根據情況改變自己的屬性。

男主撿到一個人生修改器

有一次考試,他把自己的智力調到了15點,輕鬆完成考題。但塗答題卡的時候,鉛筆屢屢折斷,沒有同學願意借筆給他,他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魅力、運氣等都是0點。當霸凌者再來欺負他時,因爲力量也爲0點,他也無力抵抗。班裏的高富帥學霸過來幫他,他才逃過一劫。

男主恍然醒悟,這世上沒什麼金手指,與其投機取巧,不如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男主準備恢復人生修改器的出廠設置,抬頭才發現,班級的每一個同學都有這麼一個修改器,但他們點數加起來,都少於15點。

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修改器,但加起來的點數都小於15

他正納悶之時,高富帥學霸走過來了,他5個屬性的點數遠遠高於任何人。高富帥在男主耳旁悄悄地說,“十萬塊,買你一個點數”。之前的許多小細節也串聯起來了,比如一個被霸凌者被同學嘲諷,“你以前不是挺聰明的嗎?”原來,班裏的同學都賣過自己的點數。

《人生修改器》的反轉出人意料

《人生修改器》7分鐘不到,實現了科幻到雞湯再到社會批判的多重反轉。而結尾的落腳點,又的的確確具有現實意義。比如人類多少科技進步宣稱是服務於全人類,但最終卻被有錢階層壟斷?

與《不思異:辭典》一樣,《不思異:電臺》也是主題多樣、風格多樣。《尋隱者不遇》是《不思異:電臺》風格最獨特、最有魅力的一個小故事。

《尋隱者不遇》的創意來源於中國古代爛柯山的民間傳說。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雲:晉時有一叫王質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見二童子下圍棋,便坐於一旁觀看。一局未終,童子對他說,你的斧柄爛了。王樵回到村裏才知已過了數十年。

在《尋隱者不遇》中,古代背景,樵夫入山砍柴,半途迷路,遠遠看到野廬,樵夫從未聽說過有人住在這裏。他走進屋內,屋內乾淨,香燭未燃盡,牆上的筆墨有文氣,樵夫沒有等到主人,便離開了。

《尋隱者不遇》採用了黑色畫風,文言文旁白,頗有古意、詩意

日暮時分,樵夫砍完柴準備下山,聽到野廬有木魚聲,他又折回屋內,香燭依舊未燃盡,就是見不着主人。第二天,樵夫三顧野廬,依舊不見主人,但桌上多了一隻烏龜。兩日後,樵夫再顧野廬,他點了一炷香,並在屋內伏桌小睡了一會兒。

樵夫醒後離開,走到山頭往下一看,大喫一驚,山底下都是現代的高樓大廈,他屋內這一小睡,室外已是千年後。

《尋隱者不遇》完全採用文言文的對白和畫外音,並選用4:3的畫幅和黑澤明式的黑白影像,整體的風格頗有《桃花源記》之感,有古意、詩意和禪意。而當樵夫醒來後,從山頭往下看,畫幅像畫卷一樣徐徐展開,顏色也變爲彩色,旁白也正說道,“只知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在是興味無窮,堪稱絕妙。

畫幅徐徐展開,山下的顏色也由黑白變成彩色

《不思異:錄像》

這一回的《不思異:錄像》,依舊是單元劇,並且單元劇有相對統一的框架,每一集的標題都是人體一部分的名字,比如《肢體》《指甲》《眼瞳》《大腦》等。但它風格又與之前兩部有大的改變,《不思異:錄像》全部採用僞紀錄片的形式拍攝。

每一個單元劇都有一個一樣的開頭,主人公走進一個攝影棚,對着攝像機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目前更新完結的11集,除了第10集《大腦》是溫馨的親情故事外,其餘集數都有“死人”,而講述者正是犯罪嫌疑人。他們的講述有一個共同點,極力撇清自己是殺人兇手。

《不思異:錄像》不同的單元劇,有着比較統一的形式

一邊是攝影棚內客觀的視頻記錄,一邊是穿插着主觀鏡頭下的主觀的回憶。每一個故事的主體內容,都是當事人用錄像拍攝下的畫面,因此,在表現形態上,它們都是晃動、模糊的手持攝影,以凸顯出主觀性、真實性。

不同故事的主體內容,都是當事人手持錄像

如此,《不思異:錄像》的驚悚就至少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主觀視頻記錄裏的內容,另外一個層次是攝影棚裏,講述者是如何撇清自己的。二者之間的破綻與矛盾越多,事件就愈發撲朔迷離,也由此折射出更復雜的人性。

比如第2集《肢體》,男主講述他的幾個死黨集體失蹤的故事。在主觀視頻記錄的部分裏,男主與他的幾個死黨一起聚會,其中一個男生梁曉遲到了,另一個男生郝唯說起梁曉的八卦,前兩天有個男人向梁曉表白。聊了一會,男主離開去上廁所。郝唯提議,假裝要回家但沒回去,躲起來嚇嚇男主。男主從洗手間出來,以爲死黨都走了,便打開客廳的箱子,並走進屋內。死黨們也偷偷走出來,看了眼箱子,裏頭藏着梁曉的屍體。而這時,男主也從屋內出來,死黨們轉過身去,與男主目光對視。

鏡頭切換到男主在攝影棚裏的講述,他的說辭是,死黨們就這麼消失了。

第6集《眼瞳》就更具迷惑性了。男主在地鐵裏發現了一個美女,每天跟蹤她,並偷偷錄像。有一天,美女發現男主在偷拍他,便下了地鐵,而從此之後,男主就再也沒有遇見該美女。之後的一天,他在地鐵車廂裏發現,有個中年大叔穿着美女曾經穿着的紅色高跟鞋。男主在攝影棚裏提醒觀衆,“再看一遍”。原來,男主偷拍的每個美女的視頻裏,都有這個中年大叔的身影。

男主偷拍的關於美女的每個視頻片段裏,都出現一箇中年大叔的身影。美女消失後,中年大叔穿着美女的紅色高跟鞋

觀衆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中年大叔是變態殺人魔。但且慢,聯想到這一切都是男主的講述,他是否有撒謊的可能?美女的消失也有可能是男主所爲,他在講述裏“虛構”一箇中年大叔,並“嫁禍”給他。

當前,《不思異:錄像》在B站上的評分9分(B站評分人數較少,一向虛高),低於《不思異:辭典》的9.2分和《不思異:電臺》的9.5分。三個作品的評分次序,與筆者的觀感一致。從整體性來講,《不思異:錄像》更連貫和統一了,只是,這種統一是不是必要的?僞紀錄片的風格是否適合每一個單元劇?就比如大部分都是手持攝影,視覺上並不那麼愉快,像第5集《表裏》這個故事就晃得叫人頭暈。

更關鍵的是,會否造成形式大於內容的問題?僞紀錄片的風格給編劇製造很大的限制,某些劇集給人的感覺是,並沒有什麼內容,信息量太少,硬是被導演湊成一個故事,有單薄之感。像第7集《舌頭》、第9集《心房》,都太過簡單。《不思異:電臺》已經證明了團隊有講好講深故事的能力,但《不思異:錄像》卻被一個非必要的形式拖住後腿,故事層面退步了。

就《不思異:錄像》而言,創作團隊敢於走出舒適區,有求新求變的勇氣和銳氣,值得鼓勵。只是對於迷你形式的驚悚劇集,故事是否嚇人、是否吸引人、是否有所寓意,纔是核心,否則花樣再多,都是花拳繡腿。國產恐怖影視劇領域裏,好不容易有個還可以看的《不思異》品牌,團隊一定得好好珍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