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海宁查氏在明清时期可算得上是江南望族,查家族谱有字辈:“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其中查继佐、查慎行、查嗣庭等名人就出自此家族,民国时期的诗人穆旦(本名查良铮)、教育学家查良钊,都是金庸(查良镛)的族兄。

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里,金庸的幼功较之其它武侠作家来说定是深厚了许多,自小便熟读四书五经,很是扎实,按照本来的人生路线,或许查家又会多出一位学者。但生逢乱世,很年轻的时候他便远走他乡,建国后更是客居香港至今,为此我们不免感叹造化弄人。

时间轴指向公元一九五四年,历史上一个平平无奇的甲午年。然而对于武侠小说,却是开天辟地一般的震动。

太极派与白鹤派约定擂台比武,仅仅五分钟后便叫停,本不值一提,却被当时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注意,并邀请麾下编辑陈文统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陈文统盛情难却之下开始动笔,自此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

这部小说叫做《龙虎斗京华》,这位陈文统给自己起的笔名是“梁羽生”。

《龙虎斗京华》一炮而红,引起轩然大波,次年梁羽生以希望对方要为自家报刊写武侠小说的名义邀请查良镛出山写作,查良镛欣然应允,于是《书剑恩仇录》横空出世。

这部《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小说,如今看来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作为处女作,一出手就有如此段位,也确实不得不感慨金庸写作功底之深厚。

谁都没有料到,这两部作品只是开始,而这武侠小说写作之路,整整影响了数代人之记忆。

一路咆哮着杀向巅峰,攀上了后人至今难以逾越的高峰。

我们过去的武侠小说,用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不入流”的,民国的旧派武侠,无论是还珠楼主的仙侠还是郑正因的硬派,都有粗制滥造的地方,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一举突破了武侠小说原有的天花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这部《射雕英雄传》里,金庸可怕的笔力也在逐步显现,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几乎可以说是各个出彩,除却大节不含糊、小事略迟缓的郭靖和古灵精怪的黄蓉外,金庸还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武林体系,并融入了五行文化,既提升了原著小说的内涵,又给小说本身带来的趣味。

这些角色形态各异,不仅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主观创作中却也丝毫没有留下脸谱感,提及五绝中的任何一人,我们都能明显感受到与其他四人的差异,这正是金庸写作功力之所在。

金庸写作功力的提升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不仅是对人物的精准刻画,情节的张力也是小说的一大看点。《射雕英雄传》以南宋末年为背景,气势恢宏,纵横宋、金、蒙古,以一百多万字的篇幅写出史诗气象,有江湖儿女的侠气,也有家国天下的争斗,煞是好看。

武侠小说终归是通俗小说,通俗小说故事情节往往会压过很多文学性的东西,金庸能有如此大的成就,能在封笔多年后还始终为人所记忆,绝不仅仅是靠着他不断写让读者喜爱的人物和情节,而是在小说中灌入了他的思考。

金庸在小说里的思考——“射雕三部曲”

有人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慢慢读来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想这其中最让人难以割舍的便是在金庸先生创办《明报》之后,在上面连载的一系列的小说,这其中的代表便是射雕三部曲。

武侠小说往往格局是不大的,大多数不是复仇便是夺宝,而我们在《射雕英雄传》中却看到,金庸不仅仅满足于此,他还让郭靖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开始拷问自己:“战祸之惨,一至于斯。我为了报父亲之仇,领兵来杀了这许多人。大汗为了要征服天下,杀人更多。可是千万将士百姓却又犯了甚么罪孽,落得这般肝脑涂地,骨弃荒野?我破城为父报仇,却害死了这许多人,到底该是不该?”

正是自郭靖的一段自问开始,金庸迈向更大的母题——天下国家。

而这条“天下国家”的主线贯穿“射雕三部曲”始终,并最终汇聚在《鹿鼎记》里,形成惊天一击。

到了《神雕侠侣》,金庸已经很明显对儒家伦理纲常进行动摇,杨龙的男女大防成为那个时代的禁忌,个性与时代的对抗也成为他对儒家思考的一大疑惑,“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这正是金庸原话。

《倚天屠龙记》其实就是江湖和历史的“记载”,由于侵略者的肆虐,神州陆沉,江湖儿女为了驱除鞑虏费尽心血,终于将元人赶跑,恢复中华。这本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但我们看到,恢复中华的,并不是那个集儒家最光辉的领导形象于一身的张无忌,而是那个阴谋家(小说里的)朱元璋。

不同于郭靖和杨过,张无忌是以儒家理想领导人的形象出现的。他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外貌可喜,虽然性情优柔寡断,可是作为领导人,他配得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赞誉。

可就是这样一个最为符合儒家理想领导人的人物,最终却敌不过朱元璋的暗算,这纵然有着金庸为历史让步的原因,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金庸在这一刻,开始真正怀疑儒家能否找到出路了。

世间少了一个大学问家,但多一位小说家,作为读者,还是觉得赚了。

读金庸小说,也是受传统文化、古典文化的洗礼过程,单从人的名字和武功的名字都能和《道德经》《南华经》《易经》联系到一起。而主人公身上也凝聚着传统精神,比如郭靖是儒家大侠、杨过是道家大侠、胡斐是墨家大侠、萧峰是佛家大侠。可以说,金庸用故事和人物将传统文化融汇其中,缔造出哲学之美,看热闹有热闹,看学问有学问,让人难以拒绝。

金庸是注重修改的,而且不是小改,是大改。连载版、三联版、新修版都是不同的,每次修改都是费心费力。说实话,即便金庸不改,照样可以卖个好价钱,尤其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何苦为难自己?但金庸就是要为难自己,而越到晚年越像是一个小说家了。

些改动读者能接受,有些改动读者不买账,但挡不住老爷子一再修改的决心,甚至不惜毁掉读者心目中形成已久的人设。

大到故事枝叶,小到一字一句,老爷子都亲自操刀,15部小说共36卷,通读完需要多长时间,一个老人家还要字斟句酌地修改,就凭这股子绣花精神,就值得点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