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诞生”

《芳华》故事源于2013年冯小刚和严歌苓的一个约定——因为两人都曾在文工团服役,成长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约好创造一个贴近亲身经历的文工团故事。

2016年4月严歌苓写完了初稿,当时这本书还叫《你触摸了我》,5月份冯小刚导演就已经决定按照小说来挑选演员。在电影名字上,严歌苓提供了几个名称《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等,最终冯小刚选中了《芳华》。

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冯小刚

缤纷的色彩是电影的写照,青春美好是电影主题的所在。电影《芳华》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

导演冯小刚和编剧严歌苓都有文工团工作的经历,而且都是在70年代,而《芳华》讲述的也是上世纪70年代部队文工团的事情,具体说是“西南的一个省军区文工团”。

文艺团的“起源”

《芳华》无论质量上如何评判,都能感受到冯、严二人对于文工团时代的留恋,以及想要努力把这个故事讲得饱满真挚的诚意,从这个角度来说,《芳华》都是2017华语片中值得尊重与细细品味的电影。

文工团,就是文艺工作团的简称。我军的文工团,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1931年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了“八一剧团”,成为我军第一个以艺术活动为主的专业性艺术团体。此后,红军各军团、方面军相继建立了文艺团体。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文艺团体有了较大发展,一般称剧社、文工团、宣传队等。

冯小刚所在的战友文工团前身是成立于1937年的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1949年8月改名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严歌苓所在的文工团,网上有说是成都军区文工团。其实不是,严歌苓实际上是成都军区后勤部文工团的,当时应该叫宣传队,属于部队业余演出团体,当时连总后勤部宣传队都是业余的。

舞蹈《草原女民兵》,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队1972年创作演出,并成为该宣传队(文工团)的保留节目,也被其他各文工团学习仿效。这就是影片《芳华》中文工团员排练的那个节目。

当时,全军的文艺演出团体不管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叫宣传队。按规定,非专业的宣传队应叫“某某部队业余宣传队”或“某某部队战士业余宣传队”。以区别专业宣传队。

当然,人们习惯上还是管部队的宣传队叫文工团,如把海军政治部宣传队称为“海政文工团”,把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队称为“战友文工团”。

1975年5月,根据军委通知,各专业宣传队又陆续改称文工团(歌舞团、话剧团)等。“文革”结束后,1977年各大军区文工团陆续恢复了“战友”“前进”“前线”“战士”“战旗”“战斗”等称号。

“芳华”的黄金时代

上世界70年代,正是我军文工团全盛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上世纪70年代是我军兵员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部队专业和业余文艺演出团体数量多,编制大,人员多。部队的各级文工团对社会上的文艺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那时很多会唱歌、跳舞、拉乐器甚至翻跟头的中学生,都被特召入伍当上了令人羡慕的文艺兵。

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作品主要有《战马嘶鸣》《练兵场上》《行军路上》《月夜练兵》《起飞线上》《草原女民兵》《风卷红旗过雪山》《红色架线兵》《水乡送粮》《格斗》《金凤花开》《葡萄架下》《雪山上的好门巴》《鱼水情》以及舞剧《蝶恋花》等等。这些优秀作品反映和讴歌了部队建设、军营生活、战士的情怀及军民鱼水情。

《战马嘶鸣》剧照

在那个物资贫乏冲突频发的年代,美丽的“芳华”们给予了在前线的战士们。不但丰富了军队的业余生活,也加深了人们对70,80年代的回忆。

《芳华》的表层是对于那个特定年代的回忆,这也是最容易打动上一辈观众的地方,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一段历史的人,就没法很好的感同身受。但是当你把这一层外壳剥去,故事的下面是对于岁月流逝的慨叹。

萧穗子在韩红老师歌曲前的那段独白:“我是在2016年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暗自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这段独白波澜不惊,似乎是被岁月碾平了情感的起伏。但是正如她所说,这难掩的失落是从声音里流出来的。青春逝去的疼痛,又是哪个人无法感受到的呢?——《芳华探讨的故事与善良无关》

在那个只属于80,90年代的人们的回忆里,“芳华”充当了他们那个时代大部分的美好记忆,那淳朴而又天真的年代在一段段岁月流逝的叹息中渐行渐远。

也许失散多年的战友们相见会谈笑如果,但岁月的磨砺终会改变一个人的内在与外在。

感怀匆匆那年

铭记峥嵘岁月

无论身处何方 无论岁月流转

老兵,不会逝去,只会远离

芳华,不会凋零,只会谢幕

致敬和祝福每一位平凡的建设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