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的“誕生”

《芳華》故事源於2013年馮小剛和嚴歌苓的一個約定——因爲兩人都曾在文工團服役,成長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約好創造一個貼近親身經歷的文工團故事。

2016年4月嚴歌苓寫完了初稿,當時這本書還叫《你觸摸了我》,5月份馮小剛導演就已經決定按照小說來挑選演員。在電影名字上,嚴歌苓提供了幾個名稱《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等,最終馮小剛選中了《芳華》。

芳是芬芳、氣味,華是繽紛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氣息,很符合記憶中的美的印象。——馮小剛

繽紛的色彩是電影的寫照,青春美好是電影主題的所在。電影《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羣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着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

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有文工團工作的經歷,而且都是在70年代,而《芳華》講述的也是上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事情,具體說是“西南的一個省軍區文工團”。

文藝團的“起源”

《芳華》無論質量上如何評判,都能感受到馮、嚴二人對於文工團時代的留戀,以及想要努力把這個故事講得飽滿真摯的誠意,從這個角度來說,《芳華》都是2017華語片中值得尊重與細細品味的電影。

文工團,就是文藝工作團的簡稱。我軍的文工團,誕生於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1931年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成立了“八一劇團”,成爲我軍第一個以藝術活動爲主的專業性藝術團體。此後,紅軍各軍團、方面軍相繼建立了文藝團體。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文藝團體有了較大發展,一般稱劇社、文工團、宣傳隊等。

馮小剛所在的戰友文工團前身是成立於1937年的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1949年8月改名爲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

嚴歌苓所在的文工團,網上有說是成都軍區文工團。其實不是,嚴歌苓實際上是成都軍區後勤部文工團的,當時應該叫宣傳隊,屬於部隊業餘演出團體,當時連總後勤部宣傳隊都是業餘的。

舞蹈《草原女民兵》,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隊1972年創作演出,併成爲該宣傳隊(文工團)的保留節目,也被其他各文工團學習仿效。這就是影片《芳華》中文工團員排練的那個節目。

當時,全軍的文藝演出團體不管專業的還是業餘的,都叫宣傳隊。按規定,非專業的宣傳隊應叫“某某部隊業餘宣傳隊”或“某某部隊戰士業餘宣傳隊”。以區別專業宣傳隊。

當然,人們習慣上還是管部隊的宣傳隊叫文工團,如把海軍政治部宣傳隊稱爲“海政文工團”,把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隊稱爲“戰友文工團”。

1975年5月,根據軍委通知,各專業宣傳隊又陸續改稱文工團(歌舞團、話劇團)等。“文革”結束後,1977年各大軍區文工團陸續恢復了“戰友”“前進”“前線”“戰士”“戰旗”“戰鬥”等稱號。

“芳華”的黃金時代

上世界70年代,正是我軍文工團全盛時期。爲什麼這麼說呢?上世紀70年代是我軍兵員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部隊專業和業餘文藝演出團體數量多,編制大,人員多。部隊的各級文工團對社會上的文藝青少年有着極大的吸引力,那時很多會唱歌、跳舞、拉樂器甚至翻跟頭的中學生,都被特召入伍當上了令人羨慕的文藝兵。

這一時期創作的舞蹈作品主要有《戰馬嘶鳴》《練兵場上》《行軍路上》《月夜練兵》《起飛線上》《草原女民兵》《風捲紅旗過雪山》《紅色架線兵》《水鄉送糧》《格鬥》《金鳳花開》《葡萄架下》《雪山上的好門巴》《魚水情》以及舞劇《蝶戀花》等等。這些優秀作品反映和謳歌了部隊建設、軍營生活、戰士的情懷及軍民魚水情。

《戰馬嘶鳴》劇照

在那個物資貧乏衝突頻發的年代,美麗的“芳華”們給予了在前線的戰士們。不但豐富了軍隊的業餘生活,也加深了人們對70,80年代的回憶。

《芳華》的表層是對於那個特定年代的回憶,這也是最容易打動上一輩觀衆的地方,但是對於沒有經歷過那一段歷史的人,就沒法很好的感同身受。但是當你把這一層外殼剝去,故事的下面是對於歲月流逝的慨嘆。

蕭穗子在韓紅老師歌曲前的那段獨白:“我是在2016年春天,孩子的婚禮上,見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戰友的。不由暗自感嘆,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但是不難看出歲月對每個人的改變和難掩的失落”。這段獨白波瀾不驚,似乎是被歲月碾平了情感的起伏。但是正如她所說,這難掩的失落是從聲音裏流出來的。青春逝去的疼痛,又是哪個人無法感受到的呢?——《芳華探討的故事與善良無關》

在那個只屬於80,90年代的人們的回憶裏,“芳華”充當了他們那個時代大部分的美好記憶,那淳樸而又天真的年代在一段段歲月流逝的嘆息中漸行漸遠。

也許失散多年的戰友們相見會談笑如果,但歲月的磨礪終會改變一個人的內在與外在。

感懷匆匆那年

銘記崢嶸歲月

無論身處何方 無論歲月流轉

老兵,不會逝去,只會遠離

芳華,不會凋零,只會謝幕

致敬和祝福每一位平凡的建設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