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文

羅邊村的“嘉會”門樓和“兄弟登科”匾額。

在解阜裏歷史文化街區,目前尚保存着十多間鑊耳青磚大屋。

培蘭書院

大洋網訊 上一期,我們探訪了番禺區南村鎮的永寧裏,本期,我們將走進文脈蓼湧地帶的另一片歷史街區——羅邊村解阜裏。這裏曾爲番禺區第一高知家庭羅鏡泉家族的祖居地,據統計,羅鏡泉兒孫兩代共有65名大學生,其中33人在美、英、法、日等國外名校畢業,13人獲碩士或博士學位。

如今,這條舊巷尚保存着十多間鑊耳青磚大屋,還有一座座老街巷門樓,紅石門樓、白石門樓,福安裏、嘉令巷。它們安靜佇立在那裏,講述着昔日的繁盛與榮光。

記者走訪

屋高巷窄好乘涼 紅白門樓辨方向

“解阜”出於舜帝《南風歌》,據《史記》樂書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南風歌雲:“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解阜大概是“解慍阜財”之意,指民生富足安詳之意,意爲做官者要爲百姓排憂解難,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解阜裏在哪裏?每一個羅邊人都很熟悉,因爲這是他們村子的榮光——解阜裏爲番禺第一高知家庭羅鏡泉家族的祖居地,他一家兩代出了65名大學生,當中有中國第二屆公費保送的留學生、擊落敵機6架的抗日空軍名將、我國第一代甘蔗機械製糖業專家,還有開創中國自制鐘錶業先河的工商人才等。

在村人的指引下,記者從羅邊村村委會旁一條小巷進入,很快就找到了解阜里門樓,門樓並不張揚,黃色琉璃瓦,檐下掛着兩個有些破舊的紅燈籠。廣府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副研究員朱光文表示,羅邊村有羅、梁、鄔、黃四姓,羅姓爲主,分爲南約和北約兩大居住區,北約以西北角坐東向西的野閒羅公祠爲引領,南約以一列祠堂和侯王古廟爲引領,均爲典型的廣府村落梳式佈局形態。南約現存的主要歷史建築整體分爲兩組,西部一組以廣肇羅公祠爲引領,主要分佈在紅石門樓巷和白石門樓巷兩側,東部組團以育清羅公祠和侯王古廟爲引領,坐北向南主要分佈在吉安裏兩側。其中,解阜裏歷史街區坐東北向西南,全長約118米,傳統建築佔地面積約4362平方米,街區依高地而建,排列整齊,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是番禺地區現存爲數不多的廣府三間兩廊鑊耳大屋古民居羣。

僑居澳大利亞的南村鎮羅邊村羅漢強先生今年83歲了,這幾天,他恰好回鄉暫住。“我小時候就在白石門樓巷5號居住,那時巷子裏有一座鑊耳青磚大屋有三層高,是全村的最高點,由於屋高巷窄,陽光照射不到,巷子裏很陰涼。”羅漢強說。

爲何一條街巷裏卻藏着白石門樓和紅石門樓兩座不同顏色的門樓?羅漢強說:“這是因爲這片街區太大巷子太密,不熟悉的人走進來像進了一個小迷宮,爲了區分,所以門樓分別用白色麻石、紅砂岩建成,並命名爲白石門樓、紅石門樓。”在羅漢強先生指引下,記者找到了兩座門樓,門樓石材已有些斑駁,門樓頂上也生了雜草。

朱光文告訴記者,解阜裏現存的廣府傳統民居,多以紅砂岩(多爲產於番禺蓮花山的礪石)或花崗岩(麻石)勒腳,青磚砌築,大部分基礎保存完好,側門爲矮腳門、趟櫳、木板大門的“三件頭”、主體佈局爲三間兩廊,建築造型上是鑊耳風火山牆(部分改建)。傳統民居內部的“三件頭”和現存的紅石門樓巷和白石門樓巷、解阜里巷門,以及羅邊原有的村牆、水塘一起構成嚴密的防禦系統。

家族故事

12枚銅錢起家 男女皆受良好教育

據考證,羅氏家族是靠12枚銅錢起家的,是清末民初羅邊一大家族。羅氏家族第一代的羅鏡泉,祖籍番禺羅邊村,生於清朝咸豐十一年。羅鏡泉14歲那年攜帶家中長輩給的12枚銅錢闖蕩廣州城,從當學徒開始走上經商之路。

羅邊村一位老人告訴記者,羅鏡泉40歲時就把生意做到了全國和海外,包括了廣州、上海、漢口、天津等八大商埠,成爲南村一帶富甲一方的大商賈。

羅鏡泉重視後代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羅氏族譜裏可見其家訓中清楚寫着“無分男女,皆令其受良好教育”,這在當時極難能可貴。據《琬齋羅氏家譜》列名記載的其27名兒女中,就有25人大學畢業;11人出國留學,獲碩士、博士學位各1人;其餘的因體弱多病影響,也都讀完了中學。羅家光每年繳交學費一項,開支就達數萬兩銀子之多。

其長子羅英俊是廣雅書院的高材生,光緒末年通過考試成爲中國第二屆公費保送留學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回國後任唐山交通大學教授兼工學院院長,後來先後任過膠濟鐵路、平綏鐵路、正太鐵路、粵漢鐵路等歷任機車廠廠長、總工程師。

抗日戰爭時期,羅家的子孫有10位在空軍服役,其中以抗日名將羅英德最爲出名。據廣州史志叢書《民國廣東將領志》所記載,羅英德大學畢業後,正值“九·一八”事變,他投筆從戎,參加了大小戰役280多次,戰場遍及祖國和緬甸、印度、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直接擊落敵機6架。

羅鏡泉第13子羅英豪,赴德留學回國後在中山大學當教授。1935年,他參與了我國內地第一批大型機械化甘蔗糖廠——順德糖廠建廠和市頭糖廠擴建工作。在輕工部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他主要負責小型壓榨機和甘蔗連續滲出法新工藝設備研究開發,爲發展新中國糖業作出貢獻。

專家解讀

羅邊讀書風氣濃

兄弟登科耀門楣

據介紹,羅邊是番禺地區鄉村辦學較早的村落之一,清末民初村內共有8間私塾。其中,清末民初的培蘭書院是羅邊村和周邊地區進行鄉村基礎教育的場所。“上世紀40年代,我在村裏讀過三間私塾,然後纔到蘿山學校就讀小學。羅邊讀書風氣日濃,出了很多書香門第。”羅漢強說,村子還有一條巷子叫嘉令巷,又名“兄弟登科巷”,說的是一家兩兄弟都登科中舉的故事。

據朱光文考證,明景泰間羅琛已考取解元(鄉試舉人第一名),任廣西平樂推官,開啓了羅族近500年鄉村文化教育之先河。此後不斷有族人考取功名,步入仕途。這其中,最有名的是羅元隆的兩個兒子羅瑞仲和羅瑞叔,他們先後在雍正十年(1726年)和雍正十三年(1735年),考取舉人,被譽爲“兄弟掄魁”。羅元隆家族原來住在羅邊村北約的嘉會巷,爲表彰羅元隆教子有方,嘉獎瑞仲、瑞叔兩兄弟,官府向他們頒發“兄弟登科”牌匾,並將其懸掛於嘉會巷門楣,以激勵族中子弟努力讀書考取功名。

朱光文考證,羅氏大宗祠(光裕堂)的修建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先是由羅元隆及其子羅瑞仲和羅瑞叔兄弟先後主持修建和增建,1862年,重修族譜時重建,並利用祠堂的“邊腳石”在一旁增建培蘭書院。如今,羅氏大宗祠(光裕堂)僅存基礎,培蘭書院則保存完好,是番禺現存少數幾座清代家族書院之一。

清末民初,解阜裏及附近民居建築羣已成規模。當時,羅邊村由中部的小丘欖園把全村分爲南約和北約,兩條主街成十字貫通全村。羅漢強回憶道:“村裏巷道縱橫,一共有五座門樓,十幾條巷子,每一個巷口都有對聯,巷名也很有文化。”羅邊村原有東南里、廣南里、賡南里、福安裏、吉安裏、解阜裏、臨桂裏、近朱裏、純照裏等居住區,每個街巷的名字都有特別含義,如臨桂裏因當時巷道里遍植桂花而得名。還有些用以警示村民的街巷名字,如近朱裏源於“近朱者黑”,告誡村民謹慎交友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