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我們在研究前近代的政治史往往關注的是帝王將相在政治、軍事上的貢獻,而忽略了他們以及他們身後家族對於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貢獻,今天就簡單概述一位明代著名的雜劇家、文學家、思想家,被世人成爲“周憲王”的朱有燉。

《朱有燉集》

特殊的皇族身份

朱有燉是朱元璋的五子朱橚的嫡長子,也是朱元璋的第六個孫子,雖然出身皇族,但由於早年的政治風波——“靖難之役”對其影響較大,因此他雖承襲了父親的周王爵位,但卻遠離政治,醉心於雜劇的創作。

朱有燉,生於大明洪武12年,此時大明王朝剛剛開國不久,到處正呈現一派欣欣向榮之勢,朱有燉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太平治世中,良好的家族背景也讓他很小就接受的傳統的中國古典教育,這爲他此後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朱元璋剛一駕崩,朱棣與朱允炆叔侄兩人就發生了“奪權大戰”,前後歷時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對於這個新建的王朝而言,傷害是巨大的。在此之時朱允炆也曾下詔廢除朱有燉及其父親的爵位,貶爲庶人,並遷往雲南。經歷此次政治風波以後,朱有燉就將自己對於政治的理想與人生的抱負徹底轉向了對於雜劇的創作,公元1425年,朱有燉的父親去世,朱有燉正式承襲爵位,封國封於河南開封府。因爲其一生醉心雜劇創作,博聞強識,承襲爵位爲周王,所以在其諡號爲“憲”,顧世人又稱其爲“周憲王”。

靖難之役(網絡圖)

雜劇與文學的貢獻

朱有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雜劇家,他一生創作頗多。是目前存世作品最多的雜劇家,他打破了傳統的創作模式,文辭華美易懂,音韻和諧入耳,便於演出,因此廣受好評與喜愛。

朱有燉所創作的雜劇大多以“妓女”爲主要描寫對象,通過對她們生活的深入刻畫,反映出作者所處時代背景下,封建禮教對人情的桎梏,謳歌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但其中作品中亦不乏對於業報輪迴、封建觀念的宣揚。這本身也很正常,因爲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都不可能脫離於自己所處的時代,他們的作品也只是對於他們所生活時代的另一種反映而已,並不能因爲其作品中包含了傳統思想中消極的觀念,就否認其作品的偉大之處。

朱有燉的作品影響力,直到今天對於我們研究元明兩代雜劇仍有很多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地方。例如美國學者伊維德(Wilt L.Idema)就曾出書《朱有燉的雜劇》,專門對其文學作品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書已被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發行。

社會評價

有人研究於朱有燉最終走上文學創作之路,認爲這是朱有燉“韜光養晦”的一種政治智慧,畢竟出生於皇族並非自己所能左右的,隨時都會再次經歷刀光劍影。尤其是經歷了“靖難之役”的打擊之後,朱有燉更是謹小慎微。

朱有燉能夠在一個傳統的儒家社會中,以一個親王的身份去創作戲曲並在創作的過程中大膽創新,這本身就是一種突破,即便後人通過研究朱有燉的作品發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封建禮教內容,但這實際上都是時代所需要的,聯繫到當時明朝政府對於雜劇的嚴格控制,如果不包含這些內容,或許朱有燉的作品也很難如此完整的保留至今。此外,就作品本身而言,朱有燉的革新,也促進了戲曲的轉向——南曲化。另外,我們都知道明初皇帝去世,往往需要大量的嬪妃陪葬,這實際上是非常殘酷的規定,很多沒有子嗣的嬪妃都因沒有銀兩賄賂太監,而被多次折磨才痛苦的離去,這項規定的廢除者即是明英宗,而觸動明英宗廢除這項規定的則是朱有燉,他宅心仁厚,作爲親王身份的他在即將彌留之際上書要求不必陪葬,他的這種人本思想,其實在其作品中也可窺見一斑的。

中國傳統戲曲劇照

參考文獻:

1.詹紫葦:論朱有燉妓女戲對“貞”的頌揚,戲劇之家,2017。

2.陳玉榮:明朝周憲王朱有燉的文人劇與儒家君子人格追求,蘭臺世界,2015。

3.廖奔:論朱有燉,戲曲藝術,2015。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