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高凱)北京人藝2018年度收官之作最終選擇了田漢的名作《名優之死》,院長任鳴此番與年輕的演員兼導演閆銳搭檔執導,寄望在對經典進行全新探索挖掘的同時,能讓作品“留得住”。

《名優之死》對於觀衆來說並不陌生,它不僅是田漢的代表作,也曾於1957年、1979年兩度登上人藝舞臺。於是之、童超、朱旭等藝術家都曾出演該劇。此次時隔近40年第三次排演,任鳴在20日該劇的公開排練活動中表示,一方面今年是田漢先生誕辰120週年,重排《名優之死》是一次致敬,另一方面,此次重排不僅看重劇本的厚度,更看重該劇的現實意義和探索空間。

“我們希望能有一個深入的重新解讀,通過合理的創新把經典再次搬上舞臺,同時也希望,好戲真的留得住。”任鳴說。

《名優之死》排練中 史春陽 攝

此番任鳴、閆銳兩代導演聯手,閆銳、李小萌、楊佳音等清一色的年輕演員出演,《名優之死》不僅從陣容上打出了新組合,更從劇本的立意和內容下手,完成了一次徹底地創新。

從當日排練的第二幕部分內容看,重排的《名優之死》中,加入了更多探索京劇之美,探索藝術純粹性的內容。主角劉振生家中對戲的橋段中,以新聞記者的到訪提問穿插,巧妙地通過精彩的專業身法和簡單的對話將京劇的形意之美作了寫意而生動的呈現。

有着專業戲曲功底的閆銳此次身兼導演和主演,他介紹,在原有劇本的架構內,此次的二次創作豐富了作品本身的表現力,“原劇本一小時的戲,現在增加到了一個半小時。希望能更多一些對京劇藝術的詮釋,在結合現實方面也加入了一些想要表達的想法。”

《名優之死》講的是梨園行的故事,自然離不開戲曲。據介紹,儘管戲曲元素入話劇在舞臺作品中屢見不鮮,但此次在《名優之死》中,戲曲不只是作爲一種元素,而是作爲劇中的內核,讓觀衆既是在戲中,又是在戲外。

如此一來,臺上一招一式的“專業”成了擺在演員面前最大的考驗。

任鳴(左)與閆銳在排練場 史春陽 攝

即便是對於有京劇專業基礎的閆銳也是如此,“我原來是唱花臉的,劇中的劉振聲是文武老生,行當不一樣,功夫不一樣,每天都需要再重新練功。又要唱又要打又要演,很喫功夫。再加上演員塑造人物是一個過程,需要找到人物的種子,才能去讓他生長。”

從觀衆熟悉的青年演員到首次在人藝大劇場擔綱導演,閆銳坦言壓力越大動力越大,“這個劇組每個人心裏都燃着火,心裏憋着一股勁兒,誰也不願意在臺上丟人。”

同樣是青年演員,之前毫無戲曲基礎的李小萌更不輕鬆。由於飾演的劉鳳仙是個大青衣,李小萌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了臺下的功夫。幾個月來的專業訓練,加上每天堅持練功,從唱腔到身段,李小萌都做到了“不含糊”。

“這麼重要的角色給了我這樣的青年演員,我們要面對觀衆,唱唸做打可都來不得假的。演員只靠天分不行,不下功夫是演不好角色的。所以我們全組都比着用功。”李小萌說。

爲了能把劇中的戲曲元素體現得更爲專業和地道,劇組除了訓練的老師,還專門邀請了兩位外援參演——京劇名家張火丁的琴師趙宇和青年京劇演員劉宸。

“讓熟悉京劇的人看到京劇在話劇中,讓熟悉話劇的人,看到話劇裏有京劇。這是該劇獨特的風格。也讓觀衆看到我們青年一代的話劇演員是有真本事的。”執導過一系列民族傳統作品的任鳴說,“這部戲不是純寫實的,它融合了寫實、寫意、表現、象徵等多重手法,但是故事本身又是民族的、傳統的。這是我們對東方戲劇美學的又一次探索。”

據悉,再排的《名優之死》將於12月20日與觀衆見面。(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