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近日氣溫升高,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盛期,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導致的中毒事故易發多發,市市場監管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育局發佈警示:毒蘑菇含有多種毒素,毒性強烈,可損害肝、腎、心臟及神經系統,誤食毒蘑菇極易造成殘疾甚至死亡,爲了您和家人的生命安全,請遠離野生毒蘑菇,做到不採摘、不買賣、不食用野生蘑菇。

一、正確認識野生毒蘑菇

野生蘑菇分佈廣泛,生長環境呈多樣性,能生長綠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以草原、樹林地帶最爲多見,尤其廣大山區農村都會有毒蘑菇生長分佈。蘑菇一年四季都可生長,以6-9月最多,雨後天晴最爲多見。野生蘑菇種類繁多,目前研究發現的有毒蘑菇就有400多種,常見的毒蘑菇有毒鵝膏菌、白毒鵝膏菌、鱗柄白毒、肉褐鱗小傘、毒絲膜菌、細鱗線膜菌、秋盔孢傘、條蓋灰孢傘等食用毒蘑菇可致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

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外觀特徵沒有明顯區別,即使是真菌專家也難以僅靠外形特徵分辨開來,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才能鑑別,僅靠肉眼和民間土法極易誤認。

二、對野生毒蘑菇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不知道野生蘑菇可能變異而產生毒性。蘑菇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而是一種微生物。無論是野生蘑菇還是食用菌,都屬於微生物中的真菌。通常我們可食用的菌(比如香菇等)其實是真菌的子實體。菌的繁殖生長難於控制,我們在實驗室都常會發現普通食用菌與有毒菌發生混雜而導致變異,大自然中的野生菌就更可能發生變異,從而由無毒變爲有毒。

誤區二:僅憑經驗判斷是否有毒。憑顏色、生長地帶、汁液判斷,與銀器、大蒜、大米、燈芯草同煮致後者變色或高溫烹煮可去毒等民間土法都是不科學、不正確的。

誤區三:錯誤判斷野生毒蘑菇的毒性。有人錯誤認爲毒蘑菇的毒性不大,即使中毒也不是小事。其實有些野生蘑菇毒性很強,幾克甚至幾毫克就可以讓一個成年人中毒死亡。另外,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野生蘑菇和食用菌營養差別不大,沒必要爲了追求所謂營養價值而冒生命危險。

三、誤食野生毒蘑菇的中毒表現

誤食毒蘑菇後的中毒的症狀根據臨牀表現主要分爲8種類型:胃腸炎型、急性肝損害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急性腎損害型、橫紋肌溶解型和混合型。通俗地說就是會出現噁心、嘔吐、流口水、流淚、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以及精神亢奮、精神抑制、精神錯亂、幻覺等精神症狀,甚至可出現呼吸抑制、記性貧血、溶血、黃疸等肝腎損傷之類的嚴重症狀。

四、誤食野生蘑菇後出現中毒症狀怎麼辦

一旦不慎中毒,應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蘑菇,撥打120急救電話,儘快催吐並趕往醫院接受救治。特別提醒一下,要保存好食用剩餘的野生蘑菇樣品以供後續檢驗,查明中毒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毒蘑菇中毒可能存在“假愈期”。急性肝損害型毒蘑菇中毒病程中,患者常在早期胃腸道症狀好轉後,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狀,或者自覺康復,此期一般持續1-2天,醫學上稱之爲“假愈期”。“假愈期”常會讓人忽視病情的嚴重性,導致錯過最佳救治時機。

五、一些慘痛的教訓

去年6月,江西的蔡某某夫婦四口之家誤食野生灰花紋鵝膏菌,導致年僅四歲的孫子搶救失敗身亡,小孫女靠呼吸機養着得以維繫生命,二老則需要換肝。

去年7月,74歲的覃大爺一家,因誤食毒蘑菇,一家四口都住進了重症監護室。

去年9月,濟南一家五口誤食疑似“白毒傘”蘑菇,兩個孩子,大的10歲,小的3歲,住進重症病房接受搶救治療。

各類食品生產經營戶在購買食品原料時要認真查驗,嚴格索證,嚴禁使用來歷不明的食品原料,不得加工和食用野外採摘的疑似有毒蘑菇及植物。發現疑似毒蘑菇及有毒植物的要及時處理銷燬,嚴防其流入餐桌,確保人民羣衆的飲食安全。

各級醫療機構,尤其是鄉村診所要加大對醫療從業者救護知識的普及力度,加大對公衆健康知識的普及力度。對誤食毒蘑菇中毒的患者要及時採取科學救治,保障人們羣衆生命安全。

老師和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科普教育,讓孩子熟知野生毒蘑菇的危害,做到不採、不食野生蘑菇,遠離安全風險。

請廣大市民朋友提高警惕,

不採食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

來源::章貢區融媒體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