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12月12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千里之外的丹江口水庫開始向北京送水。到目前爲止,本市累計接收南水量超過了50億立方米。北京的供水格局趨於合理,居民用水水質不斷提升。新聞廣播記者肖佳佳報道:

昌平區昌藝園小區居民這個月喝上了市政供給的自來水,使用了20多年的自備井關停了,居民明顯感覺到水質的變化:

“原來老是有鐵鏽、沙子,改造了水的壓力也大了,水也乾淨了。”

五年前,北京有300多萬戶居民在使用自備井供水,自備井供水量佔到城區供水總量的四分之一。不但水質不穩定,每年超采地下水2.4億立方米,也導致地下水位嚴重下降。市水文總站總工程師黃振芳拿出多年來的對比數據:

“13年年底地下水平均埋深24.52米,也就是說往下挖24米多才能挖到地下水,60年埋深是三米多,80年是7米多”

一方面是地下水超採嚴重,另一方面是供水量在部分區域嚴重不足,那時候,通州區很多住在高層的居民都得自己加水泵才能勉強用上水:

“我們家用的不是全自動洗衣機,上不去水,老用半自動的,拿着水管往裏衝唄,加滿了再洗。”

五年前的12月12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丹江口水庫開閘向北方送水,半個月後南水到達北京,流進千家萬戶。市民趙飛豔家住豐臺區幸福家園小區,爲了迎接南水進京,她家附近新建了郭公莊水廠:

“以前用壺做自來水,壺底厚厚的一層水鹼,半個月就得刷一回。用上南水之後特意買了新壺,一年還跟新的似的。”

南水進京以後,郭公莊水廠、通州水廠,一批使用純南水作爲水源的水廠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與此同時,本市原有水廠使用南水的比例逐漸增加。北京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從100立方米增加到150立方米。對於住在通州區的馮女士來說,意味着夏天再也不用錯峯洗澡了:

“現在這水比以前強多了,聽見這聲了不。以前衝的時候也就這樣流水,也沒有嘩嘩的,就這種……”

2014年底,全市自備井置換工作啓動,連續多年超采地下水的狀況得到改善,昌平、懷柔、平谷等地陸續有乾涸的水井和泉眼恢復出水。京密引水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任宇告訴記者:

“隨着南水北調用水量加大,懷柔水源地每天減到10萬噸,我們真正迴歸了應急備用功能。”

五年來,北京累計接收南水北調水超過5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本市平原地區地下水位從2016年開始實現回升,目前累計回升將近3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