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失败者,小的时候靠编草鞋、织席子才能够生存,长大以后也是不停地失败,在建安元年(196年)受到吕布偷袭,连老婆孩子都成为了俘虏,后来又被袁术打败,连仅有的地盘广陵都失去了,只能够向吕布去求和,随后又被吕布打败,只能投奔曹操。

曹操给了刘备兵马粮草与地盘,但是在建安三年,刘备又一次被吕布击败,又一次失去地盘,老婆孩子再次被俘虏,在曹操的救援下击败吕布。由于接受了汉献帝密令诛杀曹操的“衣带诏”,刘备于建安五年被曹操打败,结义兄弟关羽成为俘虏。

刘备先是投奔了袁绍,后来又转去投奔自己的远房亲戚刘表,依附在荆州之地,并且也正是在这里得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定下了大体的发展战略,并且最终得到三分天下,于章武元年(221年)称帝,建立蜀汉,这个时候他已经60岁。

刘备的大半生都是在失败中度过,他从一个家底薄弱的摆地摊青年起步,最终成功地开创一个王朝,成为了为后世所敬仰的“汉昭烈帝”,可谓是获得了巨大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功,他是怎么获得的呢?他的身上具备有怎样的特质,让他能够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逆转呢?

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刘备的生平,就能够发现他之所以能够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的,显然非这3个特质莫属!而人们身上若是能够具备有这三样东西,那么迟早也能成功,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第1个是仁义,仁义是刘备身上最为重要的品质,尽管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民间出现了类似于“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刘备哭荆州——假惺惺”之类的话,但是从建安十三年(208年)所发生的事情来看,刘备的仁义并不是伪装,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

那一年镇守荆州的刘表突然病逝,曹操亲自率领着大军南征,刘表的继承人刘琮直接投降了曹操,并且没有通知刘备。等到依附于荆州的刘备知道消息时,已经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备,只能够弃城而逃了,这个时候知道消息的百姓们纷纷前来跟随,最终竟然达到了十多万人。

因为带上了众多的百姓,刘备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谋士们纷纷劝说刘备放弃这些百姓,因为曹军随时可能追来,到时候只怕会有性命之忧。但是刘备叹息说:“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我怎么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呢?最后刘备大军被曹军追到。

若不是张飞在长坂坡阻了一段时间,若不是关羽及时赶到,那么刘备就没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赵云因为要去救阿斗,而在曹军阵营中七进七出,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刘备就下令停下来等赵云,旁边人说赵云不是跑了就是投降了,刘备大怒:“子龙绝不弃我!”

于是在曹军随时可能追到的情况下,刘备继续等着赵云,当赵云终于出现的时候,两人彼此都潸然泪下。刘备对于那一些追随自己的百姓,以及追随在自己身边的兄弟,都给了百分百的信任,哪怕是自己承受生命危险,也从来没有抛弃过任何人,这样的刘备又怎么会没人追随呢?

第2个是坚韧,刘备尽管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理想,并且也为此而努力学习并且实践,但是在大半生的岁月中所经历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然而他从未放弃,承受着那所有的失败与失望,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希望,更没有放弃自己的底线,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

刘备在又一次被曹操击败,不得已投奔刘表以后,在荆州住了好些年,每天都被好酒好菜地招待着,日子过得很舒心。然而在一次宴会上,刘备起身去上厕所,回来的时候脸上却有着泪痕,刘表很惊讶地问他原因,刘备叹息着说出一段话,激励了后世无数的失意者。

“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曾经每天在马上奔波,大腿上都是精壮的肌肉,如今荒废太久,大腿上已经有了肥肉,时间过得飞快,自己却还是没有建立功业,想起来就觉得很难过。

这个时候的刘备年近半百,依然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时刻都未曾忘却过自己的理想,并且为此而可以接受众多的失败。

第3个是知人,《道德经》上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刘备毫无疑问是一个既智且明的人,在拜访诸葛亮的时候,刘备说:“孤不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这里的所谓“智术浅短”并非自谦,而是与曹操相比,刘备的计谋之道确实不及,他很懂得自己,而且也很懂得他人。

刘备于223年去世之前,曾经跟诸葛亮说到两个人,一个是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另一个是王平,“此人贤良兼备,可为栋梁”。当然诸葛亮并没有全部听取刘备的话,后来马谡失去街亭,令原本局势大好的北伐功败垂成,而王平则以三万蜀军战胜十万曹军,名震天下。

刘备的出身极其普通,尽管有着汉朝宗室的名义,但本质上也就是个摆地摊的小贩,然而他正是凭借着仁义、坚韧、知人这三个特质,历经失败却不屈不挠,最终成就一番大业,被后人评为“世有昭烈,天下乃大”!

参考资料:《三国志》、《九州春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