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等到众多声势浩大的农民军都被镇压,南明政府被消灭,满清的局势开始趋向稳定以后,康熙皇帝就开始在1673年着手削藩,这就引起了三位藩王的激烈反弹,吴三桂诛杀了云南巡抚,提出了“兴明讨虏”的口号,表示要反清复明,尽管南明王朝的永历皇帝就是死在他手中,他就是亲手断了大明王朝最后一口气的人。康熙帝为了能够平定这场叛乱,一开始采取的战略就非常清晰,那就是“只问首恶,不牵连其余”,同时还重用了大量的汉人官兵,让军队的士气大振,同时也让叛军中的很多将士,都纷纷生出了异心,他们自然不是“首恶”,于是在叛军与朝廷对战多次却都失败以后,很多人就纷纷投降,接受了朝廷的招抚,并且还照样当官,小日子过得也挺不错。

康熙皇帝之所以能够被后世很多学者,都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他在当皇帝的时候,确实是创下了很多的功业,诛鳌拜那只是为了维护个人的皇权,而平定三藩,则不仅仅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同时也是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完整。

满清本来只是关外的一个游牧民族,尽管努尔哈赤时就已经开始励精图治,但终究根基薄弱,能够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入关,从而成功入主中原,这在很多满人的心中,都已经是一件非常侥幸的事情,哪怕是入关以后,全国各地仍有很多的反对势力,满清一时间也无法有效处理。

为了能够有效对付李自成等农民军,以及南明政府的反抗,清廷封了三个具有兵权的汉人为藩王,分别是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约定“子子孙孙,世代绵延,如天朝之永也”,意思就是说这三位藩王永远都会有自己的地盘,只要大清朝还存在一天,那么他们的封地就始终会存在,一代传一代,永远不改变。

不过等到众多声势浩大的农民军都被镇压,南明政府被消灭,满清的局势开始趋向稳定以后,康熙皇帝就开始在1673年着手削藩,这就引起了三位藩王的激烈反弹,吴三桂诛杀了云南巡抚,提出了“兴明讨虏”的口号,表示要反清复明,尽管南明王朝的永历皇帝就是死在他手中,他就是亲手断了大明王朝最后一口气的人。

尽管吴三桂造反的这个口号听上去非常荒谬,但由于他手握重兵,在此之前又苦心经营了很多年,而且很多地方对于满清依然存有怨恨之意,于是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等省份,纷纷群起响应,入关未久的满清朝廷看似已经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之中。

康熙帝为了能够平定这场叛乱,一开始采取的战略就非常清晰,那就是“只问首恶,不牵连其余”,同时还重用了大量的汉人官兵,让军队的士气大振,同时也让叛军中的很多将士,都纷纷生出了异心,他们自然不是“首恶”,于是在叛军与朝廷对战多次却都失败以后,很多人就纷纷投降,接受了朝廷的招抚,并且还照样当官,小日子过得也挺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叛军中有一个叫做祖泽清的人,原本已经带着全家人躲进了深山之中,但是在听到追兵依然不停搜捕自己,同时朝廷对于投降的叛军都很优待的时候,他也就很果断地自己走出山中,前去投降了,结果此人最终却被凌迟处死,这是为何呢?

这并不是说康熙帝原本所下的圣旨“凡投降者,既往不咎”是假的,而是因为他对祖泽清此人深恶痛绝,并不接受他的投降,因为祖泽清是明朝名将祖大寿的儿子,祖大寿迫于无奈带着祖泽清一起投降了满清,康熙觉得可以理解,只是如今祖泽清在投降满清以后却又再次造反,这就显得不可容忍,所以康熙下令说“其父子甘心从逆,情罪重大,国法难容,不许招抚,亦不许其投诚”,可见其对祖泽清痛恨之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