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教師:喝茶時,總會想起我的第二故鄉

德國《美因茨郵報》12月12日文章,原題:我在中國中部教德語 

我一直很喜歡接觸異國文化。因此我參加了德國政府向亞洲外派德語老師的項目。

(第二次外派)我本可以去烏茲別克斯坦,但是中國有着更古老、更豐富的文化,學習中文也更有意義。畢竟,超過10億人說中文。因此,我非常明確地決定:以德語老師的身份去中國。

我在中國中部武漢市的一所外國語學校教授德語。剛到那裏,我立即請了一位中文老師。但學中文對歐洲人來說很難,尤其是音調,比如“ma”可以表示“媽媽”“大麻”“馬”或“罵”。6年後,我終於掌握了約2000個漢字,平時可以與中國人進行簡單的對話。

我對中國人特別的心態印象深刻。在德國學校裏,個人更重要,而在中國,集體非常重要。中國學生也不難教,學校就像大家庭,大家相互幫助。學生的學習時間很長,從早上7點30分直到晚上8點30分。父母對學生的要求也較高,希望他們獲得最高的分數,因爲這將決定他們到哪所大學就讀。

在中國的生活也讓我看清了西方媒體的一些偏見。比如,中國絕不是一個所謂的“警察國家”。中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警察不會隨便干預民衆的生活。我的感覺是,中國警察就像朋友,樂於助人,讓社會更安定。總之,我在中國受到友好的歡迎。

中國人非常熱衷技術創新。幾乎每個人都擁有智能手機,移動支付很普遍。無論是在餐館、商店還是在食品攤位,沒有手機幾乎寸步難行。

我在中國度過了愉快的6年。現在,我回到了家鄉,在一所中學教經濟學。每當我喝着熱氣騰騰的茶時,總會想起第二故鄉——中國。(作者阿齊姆·霍夫林,青木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