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被臭名冤枉至死的陈世美?

《铡美案》剧照

均州,即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准确的讲原址是在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附近。均州出名人,但均州最有名的人莫过于陈世美和秦香莲,可谓前无古人,后是否来者了还真是很难说。《铡美案》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或生活在国外的华人对这曲戏不知道的也可能不多,这二个人就是这曲戏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地地道道的古均州人,男陈世美就是古均州城人,女秦香莲是离古均州不远的六里坪镇的秦家楼人,现为财神庙村。秦香莲原名秦馨莲,与秦香莲的名字也只是一字之差,当然这个“馨”字也就是“香”的意思,现在的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还有香莲宾馆。

这二个人名气之所以这样大要归功《铡美案》,这曲戏的内容可谓是家喻户晓,书生陈世美与民女秦香莲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后来进京赶考,时过三年杳无音信。秦香莲携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方知陈世美科考高中状元,且已娶了皇帝女儿成为东床驸马。此时陈世美一心贪图富贵,不认妻儿,并欲加害她们母子。秦香莲百般无奈,喊冤开封府。包黑子包拯不畏权势,为民申冤,铡了陈世美。请看这样两个人:

包拯:俗称包公,包青天(999—1062)宋朝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一代名臣。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执法公正,深受百姓爱戴,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清官之一。

陈世美:清朝官员,剧中自报家门是“湖北均州人氏”(今天的湖北丹江口市),据考证,这地名明清时期才有。

从细节寻找真相。上述最清楚不过,宋、元、明、清,两人相距几个朝代。包公包拯是宋代人,陈世美、秦香莲是清代人,包拯再如何公正也是无法来铡陈世美的,这到底是何缘故?

根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此人自幼聪颖好学,发奋读书,清顺治八年的举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此人在为官期间政绩突出,屡受顺治皇帝重用。后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

这个陈熟美与陈世美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还确实有不是关系的关系。故事发生在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一个姓仇、一个姓胡,二人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陈熟美是个正直之人,他先讲明道理再婉言拒绝,打发他们回家。仇、胡二人大为不满,认为忘恩负义,不念旧情。怨恨而归,仇、胡二人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一个戏班子正在唱戏,而且是唱的《琵琶记》,这个戏写的是不义之人,做的忘恩负义之事,于是二人计上心来,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陈熟美,并加以改造,编造了一出新的《琵琶记》,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后来又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这就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绎”到了宋代的名戏《铡美案》。

历史真相:被臭名冤枉至死的陈世美?

其实陈世美和秦香莲是一对恩爱的夫妻,秦香莲和陈世美都是戏剧人物,是艺术形象。秦香莲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氏。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陈熟美辗转为官,一直把她带在身边,从未离弃过。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所谓陈世美的故事,起初不过就是仇、胡两个文人挟私报复的结果,《铡美案》是我国的许多曲种中都占重要地位,在我国整体文化艺术中所占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其中惩恶扬善的情节也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是事实总归是事实,应该还当事人以清白。在后人的心目里,陈世美已是一个对爱情不忠、没有责任感男人的符号,他天下所有薄情负心男人的代名词。

这个故事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但从这个故事中让人想到些问题,首先是谣言说了千遍即成真理。这句话似乎是不应该提倡的,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真切的感到谣言是多么的可怕,不管是陈世美,还是陈熟美,不管你多么的纯净,多么清白人家说你是忘恩负义你就忘恩负义,说你抛妻弃子你就抛弃子,而且都相信,所在的人都相信,时过数百年人们依然还在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就是在今天古均还流传着“均州不演陈世美,六里坪不唱秦香莲”。可见这曲戏在当地影响之深之广。更有甚者我于九四年曾到秦香莲的老家——六里坪镇财神庙村,在南水北调文物普查时当我们问及秦香莲家故居时老人都不存认秦香莲是个村子的,当然后来还是有人告诉我们,我们一行也曾对秦家原居址进行过考察,现在虽然什么也没有了,但必竟是了解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名人的所在地。从当地老人不认秦香莲为本村人可以看出这个谣言的可怕,尽管秦香莲在曲戏中是个被同情的人物,但在古代女人一旦被男人遗弃那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这就是这个谣言带来的后果。这是历史故事,我们尽可将其当作历史来看好了,但在今天的实现当中是否还会有这种被冤屈,被毁棒,被谣言攻击的呢。以前常听到:谣言说过一百遍便为成真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真切的感到这句话的确有它可听有地方。

再是为何忠良遭攻击。陈世美是个为官清廉,人品高尚,深受百性爱戴、朝庭认可的好人,好官,但为什么这样的好人好官要受到这样的恶毒攻击?分析有二,一是水清则无鱼,官清则无友。陈世美的二个朋友去给他送礼,本想捞个一官半职,如果陈世美则收了朋友的礼给了他的官,今天一定是看不到这样一曲戏了,但他没有因为他要为清官,甩以他无友,故友也成为了敌人,真可谓是“唯小人难养也”。二是水清则无鱼,鱼是要在混水中生存的,因为混水中在大量的垃圾供鱼生存,水清了这样一些垃圾都不存在了,所以鱼就会饿死,所以清水中鱼是不会去的,去了也会很快就游到别的能适应自己生存的地方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单位是个肥缺,有多少人挤着进去,某某单位是个清水衙门,大家都不愿意去,其中的粤妙可能就在此吧。回过头来再看忠良为何遭攻击?官本来就是被人所尊崇所追随的,有人求之有人敬之,应该是朋友满天下,何言无友?求官者必有所求,求而得之即友,求而不得就是非友了。非友者有二,一者互不来往,相安无事;再是者为敌,所谓敌人就是要加害于你之人。所谓清官都是那些所求而不给的官,所以这样的官难有朋友,相反还多有仇敌。所以忠良遭攻击就顺理成章了。

历史真相:被臭名冤枉至死的陈世美?

陈熟美(剧照)

三者就是道德问题。这个故事中的陈世美和秦香莲不管其人是否真实存在和故事的真假,这只是个艺术品,不能当着生活的真实。但故事中的抑恶扬善,伸张正义是可圈可点的,应该大力张扬,每当我想到黑包公露杀附马之时真让人肃然起敬。在今日有几个为官者敢于对自己的上司说个不字,更就别提主持公道,为民伸张,为民伸冤了,只求巴结不上,希望领导有违法乱纪之事,好为其盖之已求领导的欢心。道德是这部戏的主题,陈世美心为附马,贪图富贵,不认妻儿,这种为要势为金钱为美人的事在今天真可以说是彼彼皆是哦,现在不是有人想依附权贵,为讨得上司的欢心将自己的娇妻供上司玩乐吗,现在的多少人为了某种利益抛妻弃子吗,现在不是到处都可以看到娱乐小姐吗,凡此等等道德已不知为何物了,金钱才是现在社会的至尊,一个社会如果到了只有钱了,这个社会还会有什么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