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了,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氨基酸会连在一起形成蛋白,但它们就这么做了,然后在某一时刻,这些东西突然醒来,就成了第一个生命。但是,氨基酸都在那儿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不就有生命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万物简史》。在上集节目中,咱们讲了地球经历的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灾难,以及它们如何造就了今天这个世界。我们还分析了地球孕育生命的特殊条件——跟太阳不远不近的距离、合适的温度、月球的引力、浓厚的大气,还有浩瀚的海洋。     照这么看,似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呀,就好像在做化学实验一样,把所有需要的原料和试剂丢到玻璃瓶里,等它们慢慢反应,然后“嘭”地一声,生命就蹦出来了。可是,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1953年,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斯坦利•米勒准备了两个烧瓶,一个盛满水,另一个充满甲烷、氨气和硫化氢。在他的设定里,盛满水的烧瓶就好像原始海洋,充满气体的烧瓶就代表早期的大气。接下来,他把两个烧瓶里的物质混在一块,又模拟闪电往烧瓶里放了几次电。几个星期后,他发现瓶子里的水变成了黄绿色,里面充满了氨基酸、糖、脂肪酸等一系列有机化合物。我们都知道,这些有机物都是组成生命的基本原料。米勒和导师都对实验结果特别满意,他的导师甚至认为,上帝就是这样创造了生命。     听上去挺唬人的吧?在实验室里摇摇烧瓶,就造出生命来了?实际上远不是那么回事。首先,早期大气的成分根本不是甲烷、氨气、硫化氢,而是氮气和大量的二氧化碳。退一步说,就算米勒的实验设计没问题,他最后得到的也不是生命。     但是,氨基酸都在那儿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不就有生命了吗?可是同学!蛋白质的合成可是技术活,不是用氨基酸胡拼乱凑一下就行滴。即使是结构相对简单的血红蛋白,要随机组成正确的蛋白质,几率只有10的109次方分之一,基本就是不可能了。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对此有个精彩的比喻:想靠这种方式得到蛋白质,概率大概相当于飓风扫过旧客栈,吹垮的碎片自动拼出一台大型客机。     而且,光有蛋白质不行,还得有支持蛋白传递下去的东西——现在我们知道,这东西叫DNA。有了这两个还不够,还要有脂肪膜把这些东西包起来形成细胞,这些细胞还得分门别类地聚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生命体……照这么算,这得要多偶然的偶然,生命才会出现啊。所以说,生命的诞生远没有那么简单。     那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一些科学家认为,生命的产生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化合物似乎“有意识”地聚在一块儿。在一定条件下,糖会聚在一起形成多糖,氨基酸会聚在一起形成蛋白质。注意了,这种“聚在一起”并非随机行为,而是有目的的。当然了,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氨基酸会连在一起形成蛋白,但它们就这么做了,然后在某一时刻,这些东西突然醒来,就成了第一个生命。     然而,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同这种说法。有人觉得,生命不是来自地球,而是来自外星:携带生命种子的天体“咣当”一下撞上地球,生命就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证据呢?有下面两个:第一,现在人们断定生命起源于39.5亿年前,也就是地球形成5000万年之后。这有点太快了,要知道那时候的地球可能才刚刚冷却不久,条件还不适合孕育生命。第二,1969年,一颗陨石袭击了澳大利亚,科学家在这块年龄45亿年的陨石上,发现了74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原料,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糖类。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人们又陆陆续续从陨石上分离出来一些有机物质,看上去,含有有机物的天体并不少。如果它们刚好邂逅了一个条件合适的星球,生命的发展就顺理成章了。这个理论似乎解释了复杂有机分子的起源,可是还是一开始的问题:它们是怎么聚合起来,形成生命的呢?很遗憾,人们至今也没有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