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人最早發現於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穴內,只有牙齒和指骨,2010年初,科學家們公佈的檢測結果,證實它屬於一個全新的人類種羣。在甘肅夏河縣發現的丹人是一塊古人類下頜骨化石,距今已有16萬年,是除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人化石,也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

近日,美國考古雜誌《Archaeology》公佈了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在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中發現古人類丹尼索瓦人(以下簡稱丹人)化石這一成果入選。然而,神祕的丹人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和今天的中國人有什麼關係?現在,我們就此問題綜合報道和研究文章一一說明。

位在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穴(Denisova Cave)是已知唯一同時藏有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丹尼索瓦人(Denisovan)和早期現代人遺骸的遺址。

丹人:最早發現於西伯利亞,是個被稱爲“X”的女孩,幾乎沒有下巴

丹人(Denisovans)是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的人類種羣,她屬於一個全新的人類種羣。通過對古代遺留的牙齒和指骨化石提取的DNA進行分析,科學家證明了丹人的存在,該研究被《科學》雜誌(Science)評爲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丹人最早發現於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穴內,只有牙齒和指骨,2010年初,科學家們公佈的檢測結果,證實它屬於一個全新的人類種羣。因爲牙齒和指骨屬於一名小姑娘,隨後被暱稱爲“X女孩”。隨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經過對“X女孩”,進行DNA甲基化研究分析,重建了丹人的面部,發現丹人的許多特徵與尼安德特人(以下簡稱尼人)相似,包括一個傾斜的前額,長臉和大的骨盆,以及在人類中獨特的一些特徵,比如一個大的牙弓。

“X女孩”

尼人,也被譯爲尼安德塔人,常作爲人類進化史中間階段的代表性居羣的通稱。因其化石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他們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2萬年前開始,他們統治着整個歐洲、亞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兩萬四千年前,這些古人類卻消失了。

科學家們對丹人、尼人和人類的DNA分析表明,丹人的頭骨可能比我們或尼人的頭骨寬,他們似乎也沒有下巴。

在甘肅夏河縣發現的丹人是一塊古人類下頜骨化石,距今已有16萬年,是除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人化石,也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這件下頜骨是一位佛教僧侶大約40年前,從青藏高原海拔10,000英尺以上的白石崖岩溶洞穴中發現的。丹尼索瓦洞位於白石崖喀斯特洞穴西北部,二者相距約1750英里,非常遙遠,說明丹人當時確是一個地域廣闊的存在。

甘肅夏河縣發現的丹人是一塊古人類下頜三維模型(灰色爲虛擬重建的鏡像部分)

和中國人的關係:或曾是華北土著,但被新亞洲人打敗,最終在西伯利亞消亡

“X女孩”的DNA檢測結果顯示,她既不是早期人類,也不是穴居人,而是一個此前未知的人類種羣在上一個冰河時代,他們曾與現代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當時現代人在製造石制工具、珠寶和藝術創作方面不斷向前邁進。這一發現意味着人類族譜至少有3個截然不同的成員,分別是現代人、丹人和穴居人。

雖然,丹人最早發現於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區,被以俄羅斯的化石樣本命名,但他們卻與今俄羅斯人的關係不大,但對今日中國人來說說並不陌生。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丹人雖然與尼人和智人同源,但和兩者又存在着一定差異,其牙齒結構與後兩者相比更接近共同祖先海德堡人。丹人的線粒體基因顯示和尼人、智人隔開100萬年,但核基因顯示其爲尼人的兄弟羣,因此其母系可能來自先驅人。

在今日中國,從28萬年前的金牛山文化,20萬年前大荔文化、13萬年前的馬壩文化以及10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等所謂的“早期智人”文化都有丹人蔘與甚至創造。另外,科學家們還說,丹人遺址以石球衆多著稱,他們可能是最早使用飛石索的人羣。

因此,科學們綜合化石證據,給了丹人這樣一個大致的“演化史”:30萬年前,丹人從原始尼人中分化出來,28萬年前,他們到達遼寧金牛山地區。經過8萬年的生存鬥爭,他們淘汰了本土的北京直立人,成爲了東北亞地區唯一的人類居民。之後他們在中華大地上反覆遷徙,最終在2-3萬年前消失在西伯利亞平原。

至於丹人滅亡,原因可能和表親尼人一樣,是在與智人的競爭中衰敗所致。早在13萬年前,遷徙到廣東馬壩地區的丹人就早已和第一批走出非洲的長者智人有過接觸,但當時的智人尚未掌握日後的先進技術,再加上水土不服,與丹人相比並無優勢,被丹人輕鬆壓制。

然而,5萬年前開始,當丹人返回華北之後,更高級的第二批智人(新亞洲人)來到中國,憑藉着更爲先進的工具,打得已成爲“土著”的丹人節節敗退。在智人的壓力下,丹人被迫遷徙到西伯利亞一帶,最終在那裏消亡。

中國相關考古學家

不科學的說法:基因對今藏族人羣和夏爾巴人羣適應高原生活,提供生理基礎

現在,有一些報道真是能扯,比如,科技日報11月9日《大約4萬年前,是他們登上了青藏高原》的報道,就把丹人與雅利安人扯上了關係:在大西洋上,曾經有一個令人驚奇的大陸——亞特蘭蒂斯,那裏的人具有神奇的能力。在一次大地震後這塊大陸沉入海底,一些亞特蘭蒂斯人乘船逃離,最後在中國西藏和印度落腳,其後代分別成爲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文章又說:遺傳分析發現,現代藏族人羣中存在與丹人相似的基因片段,並認爲這項基因的獲得是藏民得以適應高海拔寒冷、缺氧環境的生理基礎……誰是丹人……丹人如何遷徙至大洋洲的?青藏高原會是他們遷徙的通道嗎……

想象中的繪製

我們要說的是,這種“能扯”真是有些太牽強了,亞特蘭蒂斯是被編造出來的一個傳說,丹人是科學的考古,這兩者之間不可能有實質性關聯的。另外,丹人使“藏民得以適應高海拔寒冷、缺氧環境的生理基礎”也沒有道理。

在過去,許多現代人羣的祖先曾經與其他原始人種進行雜交,而那些原始人種——如尼人和丹人——後來滅絕了。科學家們繪製出來自這些物種以及其他可能的原始人物種尚存的基因序列的基因流動,可幫助闡明人類遺傳學模式,以及過去發生的這一物種雜交是如何影響人類進化的。這隻能停留在人類起源的層面,是科學,不能被種族主義者利用。這中間的一些說法需要慎重對待,不能由臆想胡來。

以“喜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稱的夏爾巴人

科學家們將該丹人基因組與全世界各地的幾種現代人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發現丹人似乎對現代人類的基因組有某種程度的貢獻,但其程度各不相同。例如,丹人與巴布亞新幾內亞人有着比任何其他研究過的現有人羣更多的相同基因(據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說,現在生活在新幾內亞島的居民擁有4.8%的丹人DNA。)。此外,在亞洲和南美洲所發現的丹人的等位基因要多於在歐洲人羣中發現的等位基因,但這可能反映了現代人與丹人的近親尼人之間的雜種繁殖,而不是來自丹人本身的基因流動。

這裏,問題就出來了:生活在新幾內亞島上的人也有“適應高海拔寒冷、缺氧環境的生理基礎”嗎?

科學家僅僅從三顆牙齒和一截小指骨就析取出我們關於丹尼索瓦人的一切知識。

我們的觀點:不會有人抱起一條冰冷的魚,稱其爲兄弟

相關考察

人們長期以來的某種想法總會被一些事切中要害、入木三分點破,像是捅破了一張紙或打開了一面牆,讓人們看到了那些可以印證傳說的實物,那些實物是我們以前沒有看到過的,進而讓人們認識到傳說也可以是真的,這就是考古,也是人類的歷史。

但是,我們要強調的是,已經消亡的丹人不過是對人類的基因有貢獻,而這與現在的民族與國家並無實質性的關聯。有人打的一個比方很能恰如其分地說明這個問題——如果按照生命起源於海洋的說法,那麼,人和魚一定是有着共同“祖先”的,但是,顯然不會有人抱起一條冰冷的魚說:“哥們,咱是兄弟!”

這就是我們和丹人了,科學家與考古學家研究他們,不過是想找到人類起源過程中,族羣分佈更多、更復雜的細節而已,就這麼簡單。

相關報道

(注:本文根據近其有關丹人報道編輯整理,並參考了前期《化石重組丹尼索瓦人基因:喚醒“5萬歲女孩”》《我們逝去的姐妹:丹尼索瓦人》《德科學家完成丹尼索瓦人基因組序列的測定》等報道和研究,圖片來源與網絡,感謝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