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年6月7日,康有爲應梁啓超之邀,從新加坡移居日本,次年春,搬至須磨“奮豫園”,適逢妻子何旃理懷孕,兒女又年幼,便僱了16歲的神戶少女市岡鶴子作女傭。康有爲晚年娶了日本少女市岡鶴子爲小妾。

我在青島讀高中時,每週日必到青島圖書館讀書看報、查找歷史資料。據說,青島圖書館附近就是埋葬康有爲的地方,大家都爲中國的革命家、大學者,死時竟如此悽慘感到費解。幾十年來,康有爲先生的英姿一直纏繞在我的心中。撿起又放下的是康有爲的書卷,而拾起放不下的卻是我對康先生尊敬和思念。

康有爲和六位太太的風流事

但我實在不敢恭維的是風流才子康有爲先生一生情無限,愛無邊,六位夫人將康聖人多彩、多婚的人生裝點。

憶往昔,康有爲曾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卻無錢償嫖資。久而失之,妓家羣到康有爲所住的客棧索取,康有爲覺得很不好意思,只得走逃廣東。康有爲一生中幾遭清政府緝殺,數次流亡異域,中學西學在他思想內激盪。也因此,他身上折射出諸多矛盾,往往言與行南轅北轍。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是自己卻妻妾成羣,且處處留情,被稱爲“風流聖人”。

談“風流聖人”康有爲,首先要回顧他的主張變法、促進辛亥革命,並流亡海外十六的“豐功偉績“。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日,康有爲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主張變法。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朝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康有爲和六位太太的風流事

翌年,康有爲利用進京會試時機,奮筆撰就上萬字的《上今皇帝書》,要求廢除《馬關條約》,並聯合赴京會試的各省1300多名舉人共同簽名,成爲轟動一時的“公車上書”。隨後又上第三書、第四書。同年中進士,授工部主事。

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後,第五次上書,提出“德人突據膠州灣,外患日迫,非變法不足以圖存”的主張。翌年1月29日第六次上書,渴盼光緒審時度勢,盡棄舊習,發憤更始,走日本明治維新的道路。其政治主張成爲指導後來“百日維新”的變法綱領。

同年3月12日,第七次上書,以俄國彼得變法圖強的歷史激發光緒革故鼎新,有所作爲。與此同時,組織保國會,積極推動變法。6月,光緒皇帝正式宣佈實行變法維新,史稱戊戌變法,後遭慈禧太后鎮壓。變法失敗後,康有爲流亡國外。在海外流亡的16年裏,到過30多個國家。辛亥革命後回國組織保皇會。1917年鼓吹並參與復辟,反對共和。

坐擁六美中西合壁

在顛簸動盪的流亡生活中,康有爲一共娶了六位太太,其中一位是日本人。

1907年,49歲的康有爲在美國西部,結識了17歲的美國華僑何旃理。何不僅通曉四國文字,且熟悉中國文化,能歌善舞,聽了康有爲的演講後迷戀上他。康有爲當時已娶了原配夫人張雲珠、二太太梁隨覺,但何旃理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了康有爲。

1911年6月,應梁啓超的邀請,康有爲攜二位夫人(梁隨覺、何旃理)移居日本,住在梁啓超的“雙濤園”。

康有爲和六位太太的風流事

康梁師徒久別重逢,甚是歡喜,不料家屬之間頓起風波。時梁妻李慧仙已是不惑之年,而康妾何旃理僅二十出頭,歲數相差一倍,可是論康梁師徒關係,李卻要認何爲師母。李出身官宦之家,自視甚高;何見多識廣,年輕氣盛,彼此常鬧矛盾,弄得兩家都不愉快。爲此,康不得不另覓去處。

復辟失敗後,康有爲失意無聊,於1918年春夏暢遊杭州。這位“聖火”竟“挾妓遊湖”,並乘興作詩一首,開頭便是“南收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範大夫”。把妓女比作西施,自己比作範合,一時被傳爲笑柄。這只是在西湖的風流韻事的序曲。

一天,康有爲泛湖閒遊,忽見一位妙齡女郎在浣紗,疑是西施再世。經打聽此女叫張光,年僅18歲,尚未婚配。

康趕緊託人提親,張家見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堅決要求和媒人盡力撮合之下,家境貧寒的張家最終點了頭。1919年,康有爲在上海舉行婚禮,但妻妾兒女均不贊成這門親事,以集體缺席婚禮相抵制。

康有爲晚年娶了日本少女市岡鶴子爲小妾。1911年6月7日,康有爲應梁啓超之邀,從新加坡移居日本,次年春,搬至須磨“奮豫園”,適逢妻子何旃理懷孕,兒女又年幼,便僱了16歲的神戶少女市岡鶴子作女傭。

1913年康有爲回國不久,市岡鶴子也來到了上海。在辛家花園的遊存廬,鶴子正式成了康有爲的第四妾。1925初,28歲的鶴子懷了身孕,這年康有爲68歲。秋,鶴子回日本生下一女,取名凌子。有人傳言康凌子並非康有爲的骨肉。最終甚至到就鶴子老年時,但求一死以表清白。其堅貞壯烈如此!不下於蝴蝶夫人…

康有爲和六位太太的風流事

在六位太太中,康有爲似乎格外疼愛何旃理。何於1914年病逝,此後每逢週年忌,康有爲都要在其靈前焚香哭拜;偌大年紀的人,在墳冢前涕淚交加,長跪不起。

多年後,康有爲還請畫家徐悲鴻根據何旃理的遺像畫了一幅水彩人像。畫中是一位穿清代服裝的少婦,頭挽高警,儀態端莊,秀自生輝,亭亭玉立。

富足晚年淒涼後事

康有爲曾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卻無錢償嫖資。久而久之,讓妓家知道了,羣到康有爲所住的客棧索取,康有爲覺得很不好意思,就往廣東逃。

上船之日,各妓家都到船上來找他,搜了半天找不到。開船後,有水手看見船板內有人,大驚,呼衆人來看,正是康有爲先生。後來,有人寫詩諷之:“避債無臺卻有舟,一錢不值莫風流”。

不過,康有爲晚年的生活算得上鐘鳴鼎食。據人推測,康有爲55歲以後在上海和江南生活的14年間,康家每年的花費不下兩萬銀元,摺合今天人民幣80萬元。康家成員龐雜,除了六位夫人外,他還有十多個子女,日常侍候這些老爺太太、公子小姐就得10多個女兒30多個男僕、廚師及雜役。據說康家還另外僱有兩個頭卷白布、滿臉絡腮鬍子的印度看門人。

平日裏,前來寄居的門生故舊和食客在康家川流不息,少則十餘人,多則三十餘人,康有爲一概款待如賓。

爲招待這些成羣的賓主,康家每月單伙食費就要花費400銀圓以上。每月支付僱員工資共計500銀圓。此外還要給妻妾和子女發放零用錢,每月也得幾百銀圓。康家這樣浩大的日常開支,再加上置辦別墅頤養天年的耗費,單是靠康有爲賣文售字、買賣地皮,總難以支撐。

據史料記載,康有爲作爲憲政黨的黨魁,是長期接受憲政黨供給的。有次保皇會在海外募得基金一百萬美元,就曾以十萬美元給康有爲作遊歷備國“考察政治”之用。

不過,1927年康有爲在青島去世時,據其二太太梁隨覺稱,家中已無餘錢,竟連棺木也買不起,無法入殮。軍閥張宗昌送了三千元(有人說是三萬元),方能辦事。

據青島康有爲展覽館的工作人向我介紹說:康有爲遷居青島匯泉灣畔,購宅居住,題其宅爲“天遊園”。後其幾個子女在青島讀書時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島時,有意興建大學,並擬好大學章程,後因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罷。晚年,爲青島的優美風光寫下了不少詩作,其若干詩詞刻石已成爲嶗山景點的組成部分。

康有爲著作甚豐,計130餘種。輯有《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萬木草堂遺稿》、《康有爲政論集》等。

康有爲1927年在青島病逝,葬於嶗山李村象耳山,墓穴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1985年遷葬於浮山茅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