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就势必要谈到阴阳,谈到五行理论,尤其是传统中医理论更是紧密的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之上的,中国古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都是天地造化孕育的,整个天地、自然、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大的系统,整个系统的运行发展都是由能量推动的,而作为中医理论,研究人的生老病死,不是仅仅是研究人体本身,而是把人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研究整个系统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已经给出了答案——宇宙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物质也是能量的集合体,其实,中国古代先民早就有了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河图的伏羲时代,这里不再论述),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万物负阴而抱阳及五行的相生相克,其实说的就是能量,之所以五行划分为金木水火土,那是古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取类比象,五行就是具有五种不同属性的能量,为了表达这五种能量的不同,采用取类比象的方式分别标注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能量相生相克,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人体也是这五种能量的集合体,而整个中医理论就是在讨论人体的五种能量的生克制化,以及人体受到外部五淫六邪侵害时,这种动态平衡的变化。

中医理论中,论及脏腑的功能其实说的是五种能量的增减和推动力的变化,中医理论的典籍中,不论说水谷精微,还是真气、元气、其实说的都是能量,十二正经也好、奇经八脉也好,都是能量的转化和升降的通路,中医在论及中药的药性的时候说的寒、凉、平、温、热,其实也是说的这种药材的能量属性。

当我们知道中医的理论、方法都是以能量的平衡和能量的变化为出发点这一事实后,我们就不难理解另一个问题了,就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为什么把望诊放在第一位了,望,望的是什么?望的是气,气是能量的波动和传播,所以,望诊也是四诊中最高明的方法,也是对医生的要求最高的,对医生的要求,望、闻、问、切依次是降低,所以望诊不是一般的医生能做到的,就比如,老子出关时,尹喜看见紫气东来,老子的紫气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因为尹喜原本就好道、学道,所以他才能看见老子的气,他知道老子是高人,所以他才恳求老子教导。

而中医的辨证论治,绝对不是照方抓药,——这也是现在庸医特别多的原因,其实是通过症状来探究人体五行能量的变化,和能量的不平衡,找到这种不平衡,通过药物的辅助使身体的五行能量重新达到平衡。

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是天地的产物——天人合一,人是一种五行能量动态平衡的集合体,而中医理论也是依据此原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中医最主要的特点,至于西医,是以现代的解剖学和现代生理学、以及现代生物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更注重的是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等微观层面的功能和相互影响和变化,这样,大家很容易看到他们的这种本质的区别,中医更注重整体性,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能量体来研究,而西医或者叫现代医学更注重的是微观的、物质的。尤其是近100多年来,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对于生命体或者说我们自身,认识的还非常有限,曾有科学家不是说过吗,我们对于我们自身的认识,远不及对遥远的星球——月亮的认识,对于生命领域的探索,我们的道路还很遥远,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发展的学科,是对生命的不同侧面的研究、不同层面的理解,二者不是相互排斥的,任何把中西医绝对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举个例子说,西医对待食物,讲究的是营养成分,比如说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于是就有崇拜西医的人写文章说,一棵人参的营养价值和一个大萝卜的营养差不多,这就是故意把中西医对立起来的观点,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心态,这个例子并不是要说明西医不如中医,或者,中医不如西医,只是为了说明写一棵人参的营养价值和一个大萝卜的营养差不多的那种人,他对中医、西医他都一窍不通。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对之处请方家指正

呵呵,我是自有永有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