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羣,字立鳳,1896出生於貴州省銅仁市一個富裕家庭,但父母早亡,只得由族叔周志炳的照料生活。他自幼學習用功,1914年考入貴陽南明中學。中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在銅仁教育會任會計。1919年春,東渡日本,入東京慶應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這期間,讀了不少馬克思主義著作和介紹蘇聯十月革命的書刊,嚮往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

1923年回國,在上海蔘加創辦《貴州青年》旬刊。1924年10月入黃埔軍校第2期學習,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軍校期間,任“青年軍人聯合會”主任,領導聯合會同蔣介石支持的“孫文主義學會”進行堅決鬥爭,先後創辦了《青年軍人》、《中國軍人》等刊物,顯示出卓越的組織和宣傳才能,被稱爲“黃埔島上的一顆新星”。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賀龍部任師、軍政治部主任。

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南下後任第20軍第3師師長,率部參加瑞金、會昌等戰鬥,還曾介紹賀龍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軍在廣州潮汕地區失利後,他輾轉到上海。1928年1月,周逸羣任中共湘西北特委書記,與賀龍赴湘西北地區開展武裝鬥爭,途中參與領導鄂中鄂西地區年關暴動和桑植起義。起義受挫後轉往石首,重建中共鄂西特委,任書記。他統一鄂西地區黨的領導和軍事指揮,深入農村發動羣衆,組織游擊隊、赤衛隊,在洪湖、白露湖和華容東山一帶開闢了若干塊遊擊根據地。

1929年春,把江陵、監利等縣遊擊武裝整編成鄂西遊擊大隊,後擴編爲鄂西遊擊總隊,兼任總隊長,領導鄂西地區軍民,利用“分散以發動羣衆,集中以應付敵人”等游擊戰術,挫敗了國民黨軍及地主武裝的多次“清剿”。1929年12月,主持召開鄂西地區中共第二次代表大會,制定並通過《關於鄂西黨目前的政治任務與方針》、《關於軍事問題》等項決議案,推動了鄂西地區革命鬥爭的繼續發展。1930年2月,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兼任政治委員,與軍長曠繼勳率部連克潛江、郝穴、調絃口等城鎮。1930年4月主持召開鄂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

1930年7月率紅6軍與紅4軍在公安縣會師組成紅2軍團,任軍團政治委員、中共前委書記,與賀龍一起領導創建以洪湖爲中心的湘鄂西蘇區。1930年9月,調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書記兼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主席。1931年5月,夏曦(王明派他到洪湖蘇區,成立了以他爲書記的湘鄂西中央分局)取消湘鄂西特委,周逸羣改派做兵運工作,此時夏曦在蘇區進行了肅反運動,其間,周逸羣犧牲,犧牲時年僅35歲。2009年9月14日,周逸羣被評爲100位爲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關於周逸羣烈士犧牲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被夏曦在蘇區進行了肅反擴大化錯殺了。另一種說法是,周逸羣從洞庭湖地區返回江北彙報工作,走到了湖南嶽陽時,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伏擊,周逸羣等人毫無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加之人少武器裝備也很差,最終壯烈犧牲。

周逸羣在家鄉時結婚,婚後生育了一個兒子。出來革命以後妻子和兒子留在家鄉,後來不幸因病都去世了,一起革命的同志們曾經勸說他再婚,而周逸羣卻表示:革命不成功,不談個人問題。

不過周逸羣的家族是一個大家族,周家自清道光年間從湖北遷往銅仁後,代代都出“教書育人”的教師。周逸羣所讀的銅仁城南小學,即如今的銅仁市逸羣小學,是他叔父周志炳等人創辦的,跟他同輩的兄弟姐妹很多,其中好幾個兄弟姐妹在省外從事教育工作,他的一個年齡相小很多的堂弟周立義曾擔任逸羣小學校長,周立義的兒子周本正後來也是逸羣小學的數學老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