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22日第一批科创板IPO被受理起始,据上交所科创板(kcb.sse.com.cn)网站披露,迄今已有72家企业的IPO申报被受理;其中收到问询的企业已有35家,所有信息公开透明,仅仅有条,科创板作为A股改革试验田名不虚传

国际章:科创板作为A股资本市场的改革试验田,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科创板核心改革之一是“市场化的IPO询价机制”。迄今,申报企业全部披露了IPO拟发行融资金额然而主承销商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报告》尚未出台,企业发行融资金额的测算是根据企业募集资金用途需求倒推出来的。因此随着科创板核准进程紧锣密鼓,有必要就科创板企业的发行估值做一番探究。

科创板六大板块估值逻辑及应用场景

科创板估值逻辑可参考纳斯达克等海外成熟资本市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估值逻辑。

一般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估值逻辑分两大类: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前者主要是DCF估值,就企业未来存续年度产生的净现金流通过一定的折现率,测算出企业的“Present Value”当下价值。后者主要是对标可比企业或同行,结合二级市场的股价或市值,测算出企业的相对估值,最常用的是市盈率PE(当然PE又分历史PE,滚动PE和未来PE),市净率PB,市销率PS,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 EV/EBIT(企业价值/息税前利润), PCF(股价/自由现金流)

其中企业价值EV=市值+总负债-总现金。

SOTP分布式估值是将不同的估值方法应用在一家企业的不同业务板块上,最终给予企业一个整体的估值。

国际章:以上各种估值方法本身并无创新,核心是投资人对企业的发展阶段及未来前景的判断。不同的投资人对同一家企业所处的阶段及前景有着不同的判断,所以估值更是一门艺术,多过科学。

进一步探讨以上不同估值的逻辑和适用场景/阶段如下:

我们再结合科创板的六大板块,以及科创板上市的五套标准,得出以上估值逻辑的应用场景:

目前被受理的科创板企业大多采用第一套上市条件,即市值不低于10亿,最近两年净利润为正,且不低于5000万,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收入不低于1亿。这类企业基本进入利润高速成长期,除了PE外,其它适用的估值方法为EV/EBITDA,甚至DCF。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往往会用两种以上的估值方法对同一家企业进行估值,以便找出相对“可靠”的估值区间。

国际章:科创板刚开板,资本市场的情绪相当高昂,加之多数科创板企业本身也符合A股其它板块的上市条件,且具有A股对标公司,因此发行估值不是问题,甚至会大量超募。然而随着科创板的推进,牛熊大市等外部因素,投资人的热情下降,供大于求,一定会出现破发和出现企业上市后不达预期的情形。势必会反哺,造成科创板IPO发行估值的不确定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