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甘肅日報記者深入定西市、臨洮縣、臨夏縣、莊浪縣、渭源縣、秦安縣,深入採訪瞭解當地將涉農資金整合用在危房改造、光伏產業、特色種植養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實際措施和成功做法,爲我省脫貧攻堅營造良好氛圍。扶貧部門依據建設清單科學編制脫貧攻堅項目庫,制定全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實施方案。

【脫貧攻堅奔小康】

省財政廳積極落實涉農資金整合

把涉農資金用在脫貧的刀刃上

編者按 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按照“渠道不變、充分授權”的原則,我省及時制定出臺了實施意見,將中央20項、省級14項涉農資金納入整合使用範圍,資金項目審批權限完全下放到縣。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省整合資金的規模不斷增加。2019年,省級12個部門下達貧困縣涉農整合資金277億元,各貧困縣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的自主權得到充分發揮。近日,甘肅日報記者深入定西市、臨洮縣、臨夏縣、莊浪縣、渭源縣、秦安縣,深入採訪瞭解當地將涉農資金整合用在危房改造、光伏產業、特色種植養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實際措施和成功做法,爲我省脫貧攻堅營造良好氛圍。

讓扶貧資金成爲“雪中之炭”

——定西市有效積聚資金助脫貧紀實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定西市,全市7縣區均爲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縣,財政自給率不足10%。扶貧資金猶如“救命錢”,對定西市打贏脫貧攻堅戰,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2016年國家改革財政涉農資金管理使用機制至今,定西市財政局累計整合涉農資金83.02億元。如何使用好扶貧資金,把錢花在刀刃上,定西市積極探索,根據自身情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讓扶貧資金變成“雪中之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作用。

給涉農資金整合撐起“保護傘” 讓扶貧資金不再“沉睡”

涉農資金,於貧困羣衆而言,猶如源頭活水,起到支撐作用,但對於一些幹部來說,是“高壓線”,生怕用不好而擔責任。於是,出現“不願整”和“不敢整”涉農資金現象。

爲此,定西市各縣區都制定了《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對納入整合範圍的中央17項、省級12項資金全部無條件進行整合。每年都規範編制《涉農資金整合方案》,做到整合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定西市財政局局長孫學仁說,爲了有效地使用扶貧資金,真正實現“輸血”功能,我們成立了由縣(區)長任組長的涉農資金整合領導小組,建立了“政府領導、財政牽頭、部門配合”的協調機制和“投向科學、結構合理、管理規範、運轉高效”的資金使用管理機制,成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解決涉農資金整合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這一系列制度機制的建立,給涉農資金整合這項工作撐起了“保護傘”,讓扶貧資金不再“沉睡”。

加強涉農資金整合“頂層設計” 讓扶貧資金以切塊方式下沉

記者瞭解到,在編制整合方案時,定西市各縣區緊緊圍繞各自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和“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將整合資金項目與脫貧成效緊密掛鉤。在整合程序上,財政部門負責統計彙總可整合的項目資金額度;涉農部門提出本部門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意見;縣區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與財政部門共同研究制定整合資金分配方案;縣(區)政府對財政局、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的資金分配方案進行審覈,提交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後執行。

省市財政部門和扶貧部門分3次對縣區方案進行“雙審”,面對面審覈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實施方案,一對一進行指導,對“應整不整”、沒有跨類別使用、方案編制不規範、資金項目要素不全、超範圍使用資金等問題形成書面審查意見,督促貧困縣認真落實脫貧攻堅政策。同時,市級不斷優化涉農資金分配方式,對下安排的涉農資金主要採取切塊方式下達。在涉農資金使用上,注重傾聽貧困羣衆的心聲,由縣區政府根據年度脫貧攻堅任務統籌安排使用,在資金分配方面重點向深度貧困縣傾斜。這些政策的實施,加大了涉農資金實質性整合力度,提高了整合的深度和質量,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

築牢涉農資金整合“防護牆” 讓扶貧資金髮揮效益

有效整合涉農資金,更要規範使用,不斷紮緊扎牢制度的“籠子”,切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錢、管事。孫學仁介紹,定西市規範項目庫建設,嚴格按照村申報、鄉審覈、縣審定的程序編報項目庫,按照實際情況每半年更新一次,實行動態管理,從源頭上解決謀劃不精準、項目不準確、項目資金“兩張皮”、資金閒置等問題。

此外,讓涉農資金的使用在“陽光”下進行,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羣衆的“知情權、話語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市財政、扶貧、紀檢、監察和審計等部門不定期地開展專項檢查和抽查。

數據顯示,2019年,定西市圍繞減貧17.76萬人,安定區、隴西縣、臨洮縣、漳縣、渭源縣5個縣區實現脫貧摘帽這一目標,累計整合涉農資金21.22億元,完成年初計劃19.24億元的110.29%。

渭源:加大資金整合 讓陽光帶來財富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渭源縣蓮峯鎮光伏電站。(資料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綱

渭源,國扶貧困縣、我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渭源縣光照條件得天獨厚,海拔在1930米至3941米之間,平均有效光照時間近12小時。在脫貧攻堅路上,渭源縣因地制宜,集中資金,蹚出一條利用光伏扶貧、發展光伏助農增收的屬於自己的道路,填補了村級集體經濟空殼的問題。

走進冬日的蓮峯鎮下街村,一排排光伏發電板如同一片藍色的海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當地百姓從未想過,這白花花的陽光也能“生”錢哩。蓮峯鎮副鎮長石睿介紹,目前已建成85.95畝光伏發電站,帶動148戶農戶增收,謀劃待建261餘畝。現在,已經有百姓向他打聽,計劃明年開春承包菇棚,實現“棚上光生電,棚下菌生金”呢。

蓮峯鎮只是渭源縣發展光伏產業的一個縮影。據渭源縣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渭源按照“建設資金全部由財政籌集、電站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發電收益作爲村集體經濟收入、村上用‘四議兩公開’法確定村級公益崗位、村集體以購買貧困戶勞動安排崗位、貧困戶以公益勞動獲得薪酬”的方式,投資5.45億元建成了貧困村村級光伏電站135個,裝機總容量60.249兆瓦,實現了所有貧困村村級光伏電站全覆蓋。

在資金投入上,渭源縣嚴格執行中央和省上政策要求,按照“渠道不變,充分授權”的原則,不斷加大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力度,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投入格局,建設完成了一批帶貧效益明顯的項目,特別是在光伏產業的建設中通過資金整合,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光伏產業投入力度。渭源縣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至2019年統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3.57億元投入到光伏產業。

有了資金,合理佈局,讓光伏產業產生最大效用纔是關鍵。據瞭解,渭源縣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對全縣135個村級光伏電站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集中建設92個,分散建設43個。在光伏電站的運營維護上,確定了每千瓦發電量不得低於1300度,運維合同10年保持不變。

通過積極探索,渭源人民實現“農光互補”的模式,通過大力發展“光伏+食用菌”“光伏+蔬菜”等農光互補產業,實現扶貧效益最大化。截至今年10月,全縣互補食用菌1600畝,設施蔬菜、黨蔘和黃芪育苗等種植業750畝,互補特色養殖業150畝,互補率達到85%以上。

爲了拓寬貧困羣衆增收渠道,每個電站由村兩委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確定電站管護人員,由運維企業負責專業培訓、績效考覈,並按照考覈結果支付工資,每人年均工資6000元左右,有效激發貧困羣體內生動力。

渭源縣改變了單一的光伏發展模式,形成頂上有光伏、地上有農業、周邊能務工、重點鄉鎮有物流倉儲配套的產業綜合發展格局,發電收益帶動1.2萬戶羣衆增收,農業產業帶動1487戶農戶增收,戶均增收2.36萬元以上。

臨洮:優先讓百姓住上安全房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杜雪琴

劉思明夫婦在寬敞暖和的屋子裏包餃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杜雪琴

深冬時節,記者走進臨洮縣玉井鎮楊家臺村的劉思明家,他們夫婦正在寬敞暖和的屋子裏包着餃子。

“沒想到我還能住上新房子。”劉思明直言,沒有政府危房改造資金的幫助,他家就蓋不起來這幾間敞亮的房子。

劉思明家的房子原本是上世紀80年代的土坯房,四處都是老鼠打的洞,牆上常常掉土,後牆牆體也走位了,用劉思明的話說,房子小到“兩步就從前牆踏到後牆”。

就是這樣的“危房”,住着劉思明一家老小六口人。由於孫子長期患病,需要花費大量醫藥費,劉思明一家不敢奢望再蓋新房。

近年來,臨洮縣受資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約,全縣範圍內普遍存在貧困村基礎設施欠賬大、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培育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在貧困戶危房改造方面資金需求大、建設任務重,嚴重製約了全縣脫貧摘帽進程,像劉思明家這樣的貧困戶還有不少。

“有錢,優先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安全問題。”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文件,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我省及時制定出臺了實施意見,將資金項目審批權限完全下放到縣。

2016年以來,臨洮縣嚴格按照年度資金需求清單,對納入統籌整合範圍的涉農資金應整盡整,“打通大類”跨類別使用,將1.13億元整合資金用於農村危房改造。

“2017年,我們危房改造所用的整合資金佔到了全縣危房改造總資金的1/2。”臨洮縣財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爲了全面解決特困羣衆住房安全和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臨洮縣利用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對D級危房戶每戶補助4萬元,C級危房改造戶每戶最高補助2萬元,其他農戶提高補助標準,全力解決所有農戶住房安全問題。

好的政策,暖如春風。劉思明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家的房子又被認定爲D級危房,可以得到4萬元的危房改造補助。

有了補助資金,劉思明在親友的幫助下,湊齊8萬元,蓋起了三間大房子,新房子還有封閉的陽臺,冬天也不冷了。

在危房改造實施過程中,也有部分農戶沒有改造危房的自籌資金。針對這些問題,臨洮縣在繼續加大傳統改造的基礎上,提出了對C級危房中損壞程度較低的房屋進行維修加固的構想。

今年,臨洮縣洮陽鎮旭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邱有學家的房子被認定爲C級危房,利用2萬元的危房改造補助資金,邱有學給自家房子加圈樑、吊頂,還重新粉刷了牆,屋子煥然一新。

利用技術操作簡便、施工期限短和工程造價低的農村危房加固維修工程,臨洮縣共改造危房1189戶,讓更多農戶節約建房成本,住上安全房。

房子敞亮了,心裏暢快了。近三年,臨洮縣共撥付補助資金16396.9萬元,改造危房5792戶,所有C、D級危房改造修建任務清零,危房羣衆住上了安全舒適的住房,爲全縣精準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一分一釐都不亂花

——臨夏縣高效使用涉農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見聞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睿君

大雪過後,臨夏縣山川梁峁間銀裝素裹。

天剛擦亮,臨夏縣漫路鄉漫路村凱博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祁俊發便開始忙碌,他忙着爲合作社裏幾十頭牛羊準備一天的口糧。

凱博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吸納204戶868名羣衆入股並參與分紅。今年以來,合作社效益大幅增長,村民們拿到手裏的錢也較往年翻了好幾番,看到大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祁俊髮帶領鄉親們增收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

祁俊發覺得,合作社效益明顯好轉,歸功於全村入戶巷道硬化工程全面竣工。“過去,由於村裏只有一條主幹道是水泥路,很多客商不能把車直接開到合作社的院子裏來,這給牛羊銷售造成很大麻煩,久而久之,客商也不願上門。”他解釋說,現在,8噸的大卡車都能開到跟前,上門收貨的客商也越來越多。

如今,祁俊發餵養的牛羊已經賣到新疆、青海、山東及省內多個地區,他粗略地算了算,今年的銷售額比去年至少多出25萬元。

道路通,百興業。祁俊發的體會是臨夏縣很多合作社負責人的共同感受。臨夏縣財政局副局長馬文彬認爲,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道路交通環境是提高羣衆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根本之策。“只有花好每一分一釐錢,才能讓老百姓感受到涉農資金帶來的福祉。” 馬文彬說。

近幾年,臨夏縣按照中央、省上關於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的意見,聚焦重點領域、優化資金供給,將涉農資金精準使用在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生產條件、發展富民產業等一批羣衆期盼的民生工程上,全方位、大體量地推進扶貧開發,使全縣扶貧攻堅工作呈現出穩步推進、成效顯著的良好局面。

“我們圍繞路、水、房、產業發展等,確定具體項目,做到整合資金與扶貧規劃的有效對接,確保涉農資金精準整合、精準投入。”馬文彬介紹說。自2016年起,臨夏縣共整合涉農資金14億元,僅2019年就達7.1億餘元,實施道路硬化、飲水安全、危房改造、產業發展等工程。截至目前,全縣25個鄉鎮、219個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全部修建完成,入戶巷道硬化率達84%。

臨夏縣涉農資金的高效使用,不僅盤活了大批富民產業,也讓久居大山深處的羣衆感受到出行的便利。

大山灣社是漫路鄉小溝門村最遠的一個社之一,過去幾十年裏,“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雪天出不了門”是當地羣衆生活的真實寫照。令大山灣社村民劉存錄記憶猶新的是,2014年的一個雨天,老母親生病需緊急送往醫院,他硬生生地揹着母親步行4公里,纔到達公路邊搭車去往縣城的醫院。“現在好了,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很方便,從家裏到縣城僅需半小時。”劉存錄高興地說。

如何把每一分錢都花在解決老百姓切實需要解決的難題上?資金的嚴格監管成爲關鍵。在整合涉農資金使用中,臨夏縣實行“財政部門和行業部門共同監管、鄉鎮實施、財政支付”的機制,全力保證資金高效使用。

馬文彬解釋說,縣裏行業部門和鄉鎮負責項目建設,嚴格執行項目招標制、監理制、預決算審查、審計制度和竣工驗收制度,保證項目規範實施;財政部門則將所有整合資金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統一管理,工程建設和採購類資金由國庫直接支付到施工單位或供貨商,到戶資金通過“一折統”直接發放到戶,保證了整合資金的規範、安全運行。

秦安縣:整合涉農資金 讓“零錢”變“整錢”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秦安縣去年建成百萬蛋鴨養殖項目後,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採取“黨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多渠道帶動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去年以來,秦安縣落實到戶產業項目資金35178.12萬元,其中用於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補助資金11030.58萬元,用於貧困戶資產收益配股資金24147.54萬元;落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入股投資資金15440萬元;新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7家,總數達到58家,企業銷售總收入達15億元……這一組組數據,便是秦安縣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落實到戶產業扶持資金,夯實產業增收基礎的一個縮影。

秦安縣是全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1萬人,截至去年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3.64萬人。對於秦安縣這樣一個深度貧困縣來說,每一筆涉農資金都是貧困戶的希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

如何讓“零錢”變爲“整錢”,管好用好每一筆涉農資金,從根本上解決涉農資金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問題便成了秦安縣脫貧攻堅面臨的重大難題。

爲此,秦安縣委、縣政府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精準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化零爲整,確保涉農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全縣統籌整合涉農資金的工作由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統一安排部署,明確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工作的總體要求、整合範圍和整合程序;財政和扶貧部門相互協作,年初提出整合資金計劃;各行業部門結合全縣脫貧攻堅規劃,提出項目建設清單;扶貧部門依據建設清單科學編制脫貧攻堅項目庫,制定全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實施方案。”秦安縣財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作爲涉農資金的實施主體,秦安縣在打破束縛,改變資金“碎片化”狀況的同時,還進一步加強管理和服務,確保資金投向最重要的環節,最準確的對象。

秦安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按照“誰管項目、誰用資金、誰負主責”的原則,開展培訓、宣傳報道、季度報表、支出檢查、公開公示等日常監管活動,完善財政扶貧動態監控和支付系統“雙向並行”登記制度,監督資金的使用情況;還制定了《秦安縣扶貧項目資金公告公示實施細則》,保證涉農資金整合工作有序推進。此外,爲彌補王鋪鎮、中山鎮等高山區深度貧困村主導產業培育起步晚、深度貧困人口增收渠道窄的產業脫貧短板,秦安縣積極整合天津幫扶資金,傾斜實施一批到戶“短平快”產業增收補助項目,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

通過整合涉農資金,秦安縣走出了一條以特色產業帶動脫貧攻堅的新路子,羣衆增收入、企業增效益、脫貧增速度、村集體經濟增活力多贏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莊浪縣“四個突出”加強扶貧資金統籌整合管理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朱宇鯤

萬泉鎮王岔村蘋果豐收現場。莊浪縣將產業到戶資金以農資形式扶持貧困戶發展蘋果產業。

水洛鎮王莊村扶貧車間。莊浪縣利用扶貧資金扶持建成39個巾幗扶貧車間。 圖片均由莊浪縣委宣傳部提供

近年來,莊浪縣以脫貧成效爲導向,以扶貧規劃爲引領,以重點扶貧項目爲抓手,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精準度和效益,做到了政策落實到位、資金管理規範、項目效益顯現、扶貧成果顯著。

莊浪縣大莊鎮王山村貧困戶王己生家有貧困人口8名,他家種植了11畝果園,而且均已掛果,去年在扶貧農資扶持下,果園收入8萬元,順利脫貧。

王己生是產業扶貧資金的受益者之一。

在產業投入方面,莊浪縣將產業到戶資金沒有以現金形式直接撥付給貧困羣衆,而是以化肥、農膜等農資形式扶持貧困戶發展蘋果產業。每畝蘋果園生產投入在2000元左右。今年,莊浪縣人均產業投入達到 5417元。照這樣計算,相當於扶持每位貧困人口種植蘋果園2畝。

今年省裏下達莊浪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4230萬元。全縣共整合財政涉農資金58955.83萬元,實際安排農業生產發展類資金39354.73萬元,全力保障了脫貧攻堅資金投入需求。抓好扶貧資金精準使用,堅持因戶施策、靶向精準,持續抓好產業扶貧資金投入。2019年莊浪縣扶持到戶產業貧困戶28731戶119285人,實際落實到戶產業扶持資金33945.93萬元。有力提高了產業發展資金保障力度,解決了產業發展短板。

爲突出資金籌措,加大投入力度,莊浪縣加大整合力度,將縣級財政結轉結餘存量資金納入整合範圍,保證結餘結轉資金優先用於脫貧攻堅。提高縣級投入,統籌整合資金中縣級資金投入比例高於上年10%,確保縣級投入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去年,莊浪縣縣級預算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650萬元,今年全縣縣級預算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800萬元,較上年增列150萬元;進一步加大財政存量資金收回力度,將當年清理收回存量資金的50%以上安排用於扶貧開發支出。

要突出規模效應,搞好資金整合是關鍵,對此莊浪縣緊扣脫貧攻堅實施規劃和脫貧任務,按照應整盡整原則,對中央和省級財政涉農資金全部納入整合範圍,真正實現了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今年全縣整合資金58955.83萬元,跨類別使用32320.45萬元,佔整合規模的55%。整合資金安排農業生產發展資金39354.73萬元,佔整合資金的67%;安排基礎設施資金19601.1萬元,佔整合資金的33%。

在扶貧資金使用過程中,確保資金安全尤爲重要,爲此,莊浪縣制定了《莊浪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莊浪縣扶貧項目資金公告公示實施細則》和《莊浪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辦法》等制度,完善資金績效體系,逐步擴大財政績效評價範圍,對統籌整合財政涉農扶貧資金的來源、用途、項目建設等信息全面公開。強化責任追究,在質量與效益上強化項目申報、審批、實施、管理負責人的責任,並實行與行政監察及法律法規掛鉤,對損害羣衆利益、違反財經法紀的行爲堅持“零容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