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之外,北魏六鎮武將中的許多其他將領、鮮卑貴族和關隴地區豪族如京兆韋氏、河東柳氏、太原郭氏、河內司馬氏紛紛加入宇文泰爲核心的關隴集團,關隴集團的勢力一步步壯大起來。看看團結在楊堅周邊的人,高熲、蘇威、李德林、韋孝寬、李穆、李崇、竇榮定、王誼、韋世康、楊素、於翼等等,不是豪門大族,就是關隴集團。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同月,北周靜帝以楊堅衆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即位皇帝,定國號爲“隋”,改元開皇,宣佈大赦天下。

隨後隋文帝楊堅在國內勵精圖治,發展農業穩定經濟。對外開始平定南陳,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有名的“開皇之治”。

楊堅能夠篡周建隋的深層原因

這一切看似波瀾不驚,然而楊堅能夠篡周建隋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先給大家介紹兩個概念:

關隴集團

早在北魏前期,太武帝拓跋燾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設置了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個軍事重鎮,用以防備柔然等遊牧民族的入侵。六鎮大部位於北魏的北方邊境,即今內蒙古境內。當時的六鎮將領,乃至一般士兵,身份都是比較高貴的,在六鎮當兵是光榮的。

楊堅能夠篡周建隋的深層原因

然而到了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平城不復爲國都,六鎮也失去軍事上的意義,將兵地位一落千丈。六鎮將兵中,不滿情緒逐漸增長。起義終於在六鎮首先爆發了。北魏全國陷入嚴重動盪。便發生了隨後的東西魏分裂和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

在戰火紛亂中,一支僅有一千人的北魏軍隊是在賀拔嶽統領下,他們都是六鎮中武川鎮兵,肩負着挺進關中平叛的任務。這便是關隴集團的前身。

賀拔嶽死後,宇文泰繼任領袖。他能力出衆,威望又高,並且善於團結下屬,以自己爲核心組成了西魏的統治集團也就是“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爲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爲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楊堅的父親楊忠就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除了“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之外,北魏六鎮武將中的許多其他將領、鮮卑貴族和關隴地區豪族如京兆韋氏、河東柳氏、太原郭氏、河內司馬氏紛紛加入宇文泰爲核心的關隴集團,關隴集團的勢力一步步壯大起來。

鮮卑的深層漢化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爲了進一步團結關隴集團骨幹成員,又規定以諸將中功高者爲拓跋鮮卑最早的三十六個部落首領的後代,功勞略低者爲鮮卑九十九個大姓的後代,一律改從其姓。這樣,軍隊中的六鎮鮮卑將領之外具有漢人姓氏的將領也被賜予鮮卑姓。如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李虎改姓大野、李弼改姓徒何、趙貴改姓乙弗、楊忠改姓普六茹、王雄改姓可頻等。這種賜鮮卑姓氏是一種榮耀,並非鮮卑化,而是關隴集團中鮮卑與漢人結合的一種形式,從此再無漢人、鮮卑人之分。

楊堅能夠篡周建隋的深層原因

鮮卑族

宇文泰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漢化,早在關隴集團形成之初,宇文泰就十分注重以漢族文化治國。他特別厚遇漢族著姓盧辯,朝廷大議常常讓他參與。

當時西魏初建,“朝章禮度,湮墜鹹盡。辯(指盧辯)因時制宜,皆合 軌度。性強記默契,能斷大事,凡所創制,處之不疑”(出自《周書 盧辯傳 》)。

另一個漢族士人蘇綽也向宇文泰提出六點建議:一、先治心。二、敦教化。三、盡地利。四、擢賢良。五、恤獄訟。六、均賦役。其中先治心、敦教化所體現的漢族文化的特點猶爲突出。這些講究修身化人、治國家、行王道的思想被宇文泰奉若神明,將其變爲六條詔書令百官習誦,不懂得這六條詔書的不準做各級地方行政長官。

漢人能夠接受鮮卑習俗,鮮卑能夠接受漢族文化。這種奇特現象說明關中大族欲借鮮卑之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鮮卑欲借漢族文化鞏固自己統治的雙重需要。

隨後文治武功的一代英主周武帝,滅掉北齊,統一北方。這不但是北周的勝利,是關隴集團的勝利。它顯示了上述結合的強大力量。周武帝作爲關隴集團的最高首領,受到這個集團中各方的信任和擁戴。

周武帝嚐到了這一強大力量的甜頭,更是在統一北方過程中團結拉攏了關東大族。在攻下北齊晉州後,他曾下詔書說:“僞齊的將相王公望族世家中,如果有深識時務、願爲大周建功立效者,要使他們有官爵之榮、封贈之賞。”攻下幷州後。周武帝又下詔說:“山東的縉紳之家,河北的武騎之士,只要有可稱舉之處,全都要加以 錄用。”滅掉北齊後,關東士族高門的十八名代表人物,又被周武帝召入關中加以任用。

楊堅能夠篡周建隋的深層原因

這十八個人中就包括了爲隋朝立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德林、薛道衡等人。由於周武帝對北齊的大族及士人採取優待政策,所以北齊的士人並不把亡國看成奇恥大辱,反而認爲是自己效命明主發揮才幹的轉機。

當北周軍攻下北齊國都鄴城後,北齊的國子博士熊安生卻命人灑掃門庭,迎接貴賓。家人都感到奇怪,問貴賓是誰。熊安生說:“周武帝重道尊儒,這次入城一定來見我。”果然,周軍入城後周武帝親臨熊安生宅,並免去他的拜跪之禮,拉着他的手一起入座。熊安生的心態,典型地反映出北齊境內的高門大族及漢族士人對周武 帝的擁戴之情。

綜上所述,周武帝統一北方以後。得到了關隴集團及北方大族的一致擁戴,地位十分鞏固。周武帝勵精圖治、秣馬厲兵,準備進而統一全國,北周政治如日中天,呈積極向上趨勢。但天妒英才、哲人其萎,周武帝英年早逝,而且留下的接班人又是個糊塗蛋。硬是把一手好牌打臭。

篡周建隋

宇文贇即位後沉湎酒色,暴虐荒淫,且濫施刑罰,殺掉了兩位在他年輕時對他有過“諄諄教誨”使他銘記於心的大臣與長輩,使關隴集團與北方世族感到非常失望。

第一,殺王軌。王軌出身太原王氏,又與其父追隨宇文泰最早入關,王軌還是周武帝的心腹。這樣的身份,在王軌被殺時得到了關東大族和關隴集團的一直同情和不滿。

第二,殺宇文憲及其五子。宇文憲是宇文贇的叔叔,周武帝的弟弟。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

王軌、宇文憲是關隴集團中的重要成員,並且與北方士族有密切的聯繫。他們的遭遇引起了關隴集團和北方土族中許多人的同情。本來,周武帝以其英才武略在關隴集團和北方士族中確立了最高首領的地位,成了他們藉以實現政治理想的寄託和依靠。而他的不肖之子宇文贇與其父之間的巨大反差,使士人們感到深深的失望。

南陽人樂運,叫人抬着棺材來到朝中,指出宣帝的八條過失,犯顏勸諫。他的做法說明對宣帝改弦更張僅存極微的希望。更有徹底絕望者乾脆離開朝廷,明哲保身。河東大族柳機,時任御正上大夫,他見宣帝失德,屢諫不聽,恐怕招來禍患,便託寵臣鄭譯幫忙出外做了華州(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刺史。

楊堅能夠篡周建隋的深層原因

宇文贇的昏庸,使皇帝喪失了對關隴集團及北方士族的凝聚力。對周宣帝的失望,使很多人不得不尋找新的依靠和寄託。這種變動使楊堅處於一種新的位置,他是皇后之父,,又身居大前疑之位,很多人因其位高望重開始深結於他。一些昔日的朋友也開始對他寄予政治上的希望,鬆散的朋友羣體越來越趨於政治團體化。

楊堅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他是漢人,更容易獲得北方士族的鼎立支持。

楊堅本人也十分擔心宇文贇的所作所爲,因爲他本身也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而且還是外戚。北周何去何從關係着他的切身利益。

宇文贇不僅把一手好牌打臭,而且因爲歡淫無度於580年一命嗚呼。此時楊堅在衆人的一致擁戴下順利輔政。楊堅殺伐決斷毫不手軟的清理了皇室大權在握的五位王爺,僅用四個月時間平定了三方之亂。於公元581年二月接受周靜帝的禪讓,開創了隋朝。

楊堅能夠篡周建隋的深層原因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楊堅完成朝代的更迭,靠的關隴集團和北方士族的鼎立支持,使楊堅有一個強大的政治後臺。看看團結在楊堅周邊的人,高熲、蘇威、李德林、韋孝寬、李穆、李崇、竇榮定、王誼、韋世康、楊素、於翼等等,不是豪門大族,就是關隴集團。

也正是靠着這批文人武將隋文帝楊堅終於結束中國三百多年的分裂,一統天下。最終開創了“開皇盛世”。

參考資料:《周書》《隋書》《資治通鑑》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