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如果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就会无条件信任父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父母,因为他知道父母会相信自己、做自己坚强的后盾,这样的孩子对着自己的家庭有着天然的信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畏惧和害怕。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也许都像庆多一样习惯了父亲的缺席,然而习惯并不代表不在意,正如剧中庆多的心理一样,明明不爱弹琴却依然坚持弹好,只因“学钢琴才能让爸爸更喜欢他”。

作者:等风来

发于微信公众号:超级育儿师

本文经授权转载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上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女孩,那个女孩成绩非常优秀,能力也很超群,有着超乎她那个年龄的沉稳。可是相处之后却发现,女孩的内心非常脆弱,也非常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更不愿意去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就连最好的闺蜜在一起,她也不习惯肢体接触。

更多的时候,面对别人的夸奖和示好,她只会选择逃避。也就是说,女孩在面对逆境有多沉稳,面对别人的示好就有多手足无措。

直到很久之后,跟那个女孩结了婚,才了解到女孩的性格完全来源于她的父亲。

原来,从小到大女孩都一直被父亲否定,考了第二被批评为什么不考第一,考第一被质问为什么不是满分,上班之后女孩工作稳定父亲嫌她没别人赚得多,后来女孩进了一个不错的单位,凭借自己的能力很快月薪达到5位数,在当时平均月薪5000左右的城市已经算是佼佼者了,父亲却说:“你看邻居家大姐才叫能干,你一年赚二三十万,简直就是在讨饭。”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传统的父母,不会觉得孩子快乐是一种成功,一家人彼此相爱是一种成功,他们为孩子设定的幸福永远是追名逐利,“比别人强”。没有走在父母给他设定的人生轨迹上的孩子,就是叛逆和不听话,而中国式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进行打压:你恨我没关系,只要这样能让你有出息

很多父母把自己内心的希望都投射在子女身上,他们不能接纳孩子的独特和不完美,终其一生想要把子女调教成自己想要他成为的那个人,然而孩子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失去自我,以此来换取父母的喜欢,去满足父母的期待,让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终其一生走不出来。

真正无人取代的职业是“为人父母”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是枝裕和导演的《如父如子》,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个父亲对待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看完之后发人深省。

主角之一是在大公司上班的职场精英良多,他每天努力工作,只为了给儿子庆多提供最好的教育。庆多一直在父亲严格的家教中成长,墨守成规地任由父亲安排自己的一切,包括各种补习班以及自己根本就不爱弹的钢琴。

多数情况下迫于父亲的威严,庆多只能小心翼翼地隐藏起自己的情绪,默默顺从父亲的安排。在庆多的心里,只有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父亲才会喜欢自己。

可是平静的生活有一天却被一个消息打乱了,原来庆多刚出生时被抱错了,另外一个叫琉晴的乡下小男孩才是良多的亲生儿子。

一直嫌弃庆多不够优秀的良多决定跟对方换回亲生儿子。琉晴来到了良多家,这里有高级玩具、有像酒店一样的房间,可是却有着各种各样冰冷冷的规矩,在这里的每一秒都让琉晴觉得很难熬。

而另一边的庆多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原来琉晴的养父斋木是十分注重家庭氛围的人,为了帮新来的庆多缓解不适,斋木跟他同泡一个澡盆里一起玩水、帮他修理玩具、给他讲好听的故事。

到了晚上,不适应的庆多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斋木的妻子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安慰他。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庆多,只稍微犹豫了一下,就投入了这个陌生母亲的怀抱。

离开了生活六年的家,庆多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开心和快乐。而生活在城市那边的琉晴,终于忍受不了那个“像酒店一样”没有丝毫温情的家,想要回到乡下。

影片最后,两个父母在一起聊天,斋木说自己半年内陪庆多的时候比良多六年以来都要多。庆多理直气壮地回复:有工作在等着我呢。斋木顿了一下反问道:“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父亲就是权威和规则的代名词,现实中有很多像良多一样的父亲,一直秉承严苛的教育方式,自身也许很优秀,所以一直觉得孩子太不优秀,以至于生出“想换个优秀一点的孩子”的想法

对于孩子来说,长期在父亲严厉教育下,很容易让他产生畏惧情绪,对外界的一切都带有防备之心,面对关爱不敢去接受,习惯性地疏离,其实内心却十分渴望关爱

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也许都像庆多一样习惯了父亲的缺席,然而习惯并不代表不在意,正如剧中庆多的心理一样,明明不爱弹琴却依然坚持弹好,只因“学钢琴才能让爸爸更喜欢他”。

电影表面上是父母在选择孩子,其实是孩子在选择父母,即便被养父母送回了真正的家,庆多依然在相机里保留了爸爸的照片,而琉晴的愿望是回到自己的养父母身边。

孩子永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坚强和隐忍,我们常常会凶孩子,然而问孩子最爱谁时,孩子依然会说“最爱爸爸妈妈”,我们自以为孩子离不开我们,其实是我们离不开孩子。

最好的爱是包容孩子的不完美

给予孩子安全感

记得有一次三岁的孩子淘气,被爸爸揍了一顿,稀里哗啦哭过之后,我开玩笑地问他:“算了,干脆把你送人算了,给你找一个不打你不骂你的爸爸。”孩子听了立马反对说:“不行,我才不要呢。”我继续逗他说:“那怎么办呢,你淘气爸爸就会揍你。”孩子歪着头想了一下说:“嗯,那我和爸爸都改正呗。”

看,连3岁的孩子都能包容父母的不完美,做父母的很多时候却要求孩子做一个完美小孩,这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吗?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性格正向健全的孩子呢?

01

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

朋友家孩子林林上小学三年级,有一次在学校被别的孩子举报说偷别人钱,老师质问林林,林林说:“我没有偷钱,我要叫我父母来!”老师非常吃惊,一般的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生怕叫父母,而林林当时坚持要叫父母过来,后来经过调查钱不是林林偷的。

父母如果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就会无条件信任父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父母,因为他知道父母会相信自己、做自己坚强的后盾,这样的孩子对着自己的家庭有着天然的信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畏惧和害怕

反观上面说的电影《如父如子》里的孩子,明明知道父母要把自己送走,可是却忍着难过和眼泪一声不吭,只希望自己的隐忍能换来父母的开心。

一个孩子在脆弱的时候想到的应该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怎么做才能讨父母的欢心

02

不要把原生家庭的痛延续到下一代

很多人在小时候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时会把情绪隐藏,长大以后会将这种压抑的愤怒以另一种方式发泄出来,发泄的对象也许是社会,也许是自己的爱人或者孩子。

也有一些人从小受原生家庭的伤害,长大以后自己有了孩子,发誓不再像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孩子。可是人生来对父母有一种天然的忠诚感,即便知道父母的有些做法是错的,自己刻意想要去避免,也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受父母思想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

其实此时自己所要做的并不是去改变和逃避,而是去面对过去的不完美,试着去原谅和释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一个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03

家庭成员之间要懂得沟通

中国有句老话叫“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成员之间能够沟通,才能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优秀的家庭环境能让我们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并且能够认识自己,关爱家人,接纳彼此。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希望我们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惧、不怕被否定,在任何一个难过的瞬间,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

封面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P.E.T.讲师班 | 中国西区第九届P.E.T.讲师班招生简章

Y.E.T.讲师班 | 中国西区第二届Y.E.T.讲师班招生简章

T.E.T.讲师班 | 中国西区第三届T.E.T.讲师班招生简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