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如果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就會無條件信任父母,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父母,因爲他知道父母會相信自己、做自己堅強的後盾,這樣的孩子對着自己的家庭有着天然的信賴,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畏懼和害怕。大多數家庭中的孩子,也許都像慶多一樣習慣了父親的缺席,然而習慣並不代表不在意,正如劇中慶多的心理一樣,明明不愛彈琴卻依然堅持彈好,只因“學鋼琴才能讓爸爸更喜歡他”。

作者:等風來

發於微信公衆號:超級育兒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上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喜歡的女孩,那個女孩成績非常優秀,能力也很超羣,有着超乎她那個年齡的沉穩。可是相處之後卻發現,女孩的內心非常脆弱,也非常不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更不願意去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就連最好的閨蜜在一起,她也不習慣肢體接觸。

更多的時候,面對別人的誇獎和示好,她只會選擇逃避。也就是說,女孩在面對逆境有多沉穩,面對別人的示好就有多手足無措。

直到很久之後,跟那個女孩結了婚,才瞭解到女孩的性格完全來源於她的父親。

原來,從小到大女孩都一直被父親否定,考了第二被批評爲什麼不考第一,考第一被質問爲什麼不是滿分,上班之後女孩工作穩定父親嫌她沒別人賺得多,後來女孩進了一個不錯的單位,憑藉自己的能力很快月薪達到5位數,在當時平均月薪5000左右的城市已經算是佼佼者了,父親卻說:“你看鄰居家大姐才叫能幹,你一年賺二三十萬,簡直就是在討飯。”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爲、心理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傳統的父母,不會覺得孩子快樂是一種成功,一家人彼此相愛是一種成功,他們爲孩子設定的幸福永遠是追名逐利,“比別人強”。沒有走在父母給他設定的人生軌跡上的孩子,就是叛逆和不聽話,而中國式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對孩子進行打壓:你恨我沒關係,只要這樣能讓你有出息

很多父母把自己內心的希望都投射在子女身上,他們不能接納孩子的獨特和不完美,終其一生想要把子女調教成自己想要他成爲的那個人,然而孩子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失去自我,以此來換取父母的喜歡,去滿足父母的期待,讓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終其一生走不出來。

真正無人取代的職業是“爲人父母”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是枝裕和導演的《如父如子》,這部影片講述了兩個父親對待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看完之後發人深省。

主角之一是在大公司上班的職場精英良多,他每天努力工作,只爲了給兒子慶多提供最好的教育。慶多一直在父親嚴格的家教中成長,墨守成規地任由父親安排自己的一切,包括各種補習班以及自己根本就不愛彈的鋼琴。

多數情況下迫於父親的威嚴,慶多隻能小心翼翼地隱藏起自己的情緒,默默順從父親的安排。在慶多的心裏,只有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父親纔會喜歡自己。

可是平靜的生活有一天卻被一個消息打亂了,原來慶多剛出生時被抱錯了,另外一個叫琉晴的鄉下小男孩纔是良多的親生兒子。

一直嫌棄慶多不夠優秀的良多決定跟對方換回親生兒子。琉晴來到了良多家,這裏有高級玩具、有像酒店一樣的房間,可是卻有着各種各樣冰冷冷的規矩,在這裏的每一秒都讓琉晴覺得很難熬。

而另一邊的慶多卻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原來琉晴的養父齋木是十分注重家庭氛圍的人,爲了幫新來的慶多緩解不適,齋木跟他同泡一個澡盆裏一起玩水、幫他修理玩具、給他講好聽的故事。

到了晚上,不適應的慶多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齋木的妻子用開玩笑的方式來安慰他。感受到家庭溫暖的慶多,只稍微猶豫了一下,就投入了這個陌生母親的懷抱。

離開了生活六年的家,慶多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裏找到了從未有過的開心和快樂。而生活在城市那邊的琉晴,終於忍受不了那個“像酒店一樣”沒有絲毫溫情的家,想要回到鄉下。

影片最後,兩個父母在一起聊天,齋木說自己半年內陪慶多的時候比良多六年以來都要多。慶多理直氣壯地回覆:有工作在等着我呢。齋木頓了一下反問道:“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父親就是權威和規則的代名詞,現實中有很多像良多一樣的父親,一直秉承嚴苛的教育方式,自身也許很優秀,所以一直覺得孩子太不優秀,以至於生出“想換個優秀一點的孩子”的想法

對於孩子來說,長期在父親嚴厲教育下,很容易讓他產生畏懼情緒,對外界的一切都帶有防備之心,面對關愛不敢去接受,習慣性地疏離,其實內心卻十分渴望關愛

大多數家庭中的孩子,也許都像慶多一樣習慣了父親的缺席,然而習慣並不代表不在意,正如劇中慶多的心理一樣,明明不愛彈琴卻依然堅持彈好,只因“學鋼琴才能讓爸爸更喜歡他”。

電影表面上是父母在選擇孩子,其實是孩子在選擇父母,即便被養父母送回了真正的家,慶多依然在相機裏保留了爸爸的照片,而琉晴的願望是回到自己的養父母身邊。

孩子永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堅強和隱忍,我們常常會兇孩子,然而問孩子最愛誰時,孩子依然會說“最愛爸爸媽媽”,我們自以爲孩子離不開我們,其實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最好的愛是包容孩子的不完美

給予孩子安全感

記得有一次三歲的孩子淘氣,被爸爸揍了一頓,稀里嘩啦哭過之後,我開玩笑地問他:“算了,乾脆把你送人算了,給你找一個不打你不罵你的爸爸。”孩子聽了立馬反對說:“不行,我纔不要呢。”我繼續逗他說:“那怎麼辦呢,你淘氣爸爸就會揍你。”孩子歪着頭想了一下說:“嗯,那我和爸爸都改正唄。”

看,連3歲的孩子都能包容父母的不完美,做父母的很多時候卻要求孩子做一個完美小孩,這對孩子來說難道不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嗎?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培養出一個性格正向健全的孩子呢?

01

給孩子安全感很重要

朋友家孩子林林上小學三年級,有一次在學校被別的孩子舉報說偷別人錢,老師質問林林,林林說:“我沒有偷錢,我要叫我父母來!”老師非常喫驚,一般的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生怕叫父母,而林林當時堅持要叫父母過來,後來經過調查錢不是林林偷的。

父母如果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就會無條件信任父母,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父母,因爲他知道父母會相信自己、做自己堅強的後盾,這樣的孩子對着自己的家庭有着天然的信賴,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畏懼和害怕

反觀上面說的電影《如父如子》裏的孩子,明明知道父母要把自己送走,可是卻忍着難過和眼淚一聲不吭,只希望自己的隱忍能換來父母的開心。

一個孩子在脆弱的時候想到的應該是父母的關愛,而不是怎麼做才能討父母的歡心

02

不要把原生家庭的痛延續到下一代

很多人在小時候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時會把情緒隱藏,長大以後會將這種壓抑的憤怒以另一種方式發泄出來,發泄的對象也許是社會,也許是自己的愛人或者孩子。

也有一些人從小受原生家庭的傷害,長大以後自己有了孩子,發誓不再像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孩子。可是人生來對父母有一種天然的忠誠感,即便知道父母的有些做法是錯的,自己刻意想要去避免,也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受父母思想的影響,從而做出一些傷害孩子的事情。

其實此時自己所要做的並不是去改變和逃避,而是去面對過去的不完美,試着去原諒和釋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一個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03

家庭成員之間要懂得溝通

中國有句老話叫“家和萬事興”,只有家庭成員之間能夠溝通,纔能有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優秀的家庭環境能讓我們不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並且能夠認識自己,關愛家人,接納彼此。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希望我們在孩子童年的時候就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畏懼、不怕被否定,在任何一個難過的瞬間,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

封面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P.E.T.講師班 | 中國西區第九屆P.E.T.講師班招生簡章

Y.E.T.講師班 | 中國西區第二屆Y.E.T.講師班招生簡章

T.E.T.講師班 | 中國西區第三屆T.E.T.講師班招生簡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