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有着怎樣感人至深的家國情懷

日前,在CCTV-1黃金檔熱播的電視劇《澳門人家》以澳門梁家幾代人兢兢業業、不辭勞苦地將“梁記餅家”光大爲“澳門良心”的故事爲主線,以親情故事、創業故事爲基調,展示的正是澳門幾十年間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縮影。迴歸後澳門居民的生活變化,是對“一國兩制”政策的落地解讀,澳門普通人家的親情、家國情、奮鬥情,正是數十萬澳門人的共通情感。

愛國愛澳:澳門人的家國情懷

“祖國好,澳門纔會更好。”迴歸祖國20年來的發展歷程、澳門數百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讓澳門社會凝聚起了這樣的共識,“一國兩制”是地窄人稠、資源貧乏的澳門最大的優勢,而始終植根於廣大澳門居民血液中的愛國愛澳優良傳統,也凝聚昇華爲整個澳門社會的核心價值,並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澳門人有着怎樣感人至深的家國情懷

▲澳門各界青年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暨澳門迴歸祖國20週年升旗活動。

愛國理念代代傳承

在澳門,“愛國愛澳”“一國兩制”理念已深入人心。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自2011年以來持續進行的多次民意調查顯示,“一國兩制”和“愛國愛澳”始終穩居澳門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前三位。

澳門特區前行政長官崔世安對此深有感觸。他說,20年來澳門之所以能取得顯著的發展成就,與澳門居民普遍秉持“愛國愛澳”的價值觀是密不可分的。“澳門是國家的一分子,要努力將澳門與國家連在一起,才能真正發展好。”

澳門的命運始終與祖國內地緊密相連,澳門民衆的愛國傳統源遠流長。開埠數百年來,孤懸海外的澳門從來沒有屈服於外來的侵略者,雖然長期華洋共處,但澳門同胞始終以中華文化爲主體,與祖國血脈相連從不曾割斷。

不甘心生生世世受人欺侮的澳門人期盼祖國富強,渴望早日回到母親的懷抱。

1949年新中國成立,澳門同胞歡欣鼓舞。澳門中華總商會主席何賢等人發起組織國慶籌委會,用搭建牌樓的方式慶祝國慶。此後每逢國慶節,全澳各區都會自發張燈結綵,並在主要街道搭建國慶牌樓,向澳門民衆介紹祖國的發展成就。

家國情懷榮辱與共

迴歸20年來,澳門與祖國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澳門人對國家的認識和感情越來越深,澳門人的家國情懷也愈加濃烈。

澳門人梁燦光16歲便子承父業,沿街推車叫賣手信糖果,能夠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餅店是他兒時的夢想。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這一年,20多歲的梁燦光在澳門清平直街開設了第一家“鉅記餅家”。迴歸前澳門治安不靖,又恰逢亞洲金融風暴驟起,梁燦光的餅店事業經歷了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直至澳門迴歸,梁燦光的人生終於出現轉機。如今,在港澳擁有20多家餅店的梁燦光早已夢想成真,他坦言自己是幸運的一代,是澳門迴歸的最大受益者。

正是迴歸前後的巨大反差,讓澳門人深切地認識到:“祖國就是家。”許多受訪的澳門同胞表示,國家對澳門關心備至,迴歸後澳門經濟大好,成功申請多項世界遺產,居民收入和社會福利年年看漲,比葡萄牙統治時期“好很多”。

澳門迴歸後,澳門居民當家做主,充分發揮了建設美好家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在祖國內地發展進程中,澳門與祖國內地同進步、共發展。20年來,澳門政治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生改善、文教進步,是澳門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

崔世安說,作爲一名土生土長的澳門人,自己親眼見證了迴歸後這份愛國熱情的空前釋放,“澳門民衆將自己的心與國家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每年國慶節、迴歸紀念日,澳門民衆會自發前往升旗儀式現場,向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區區旗敬禮致意;他們也會爲國家航天科技的重大成就、奧運健兒的拼搏奮鬥搖旗吶喊;他們還會爲內地受災省份慷慨解囊,如汶川大地震時,澳門同胞就人均捐款逾萬澳門元,並派出醫療隊救治傷員、援建校舍……因爲澳門同胞心中共有一個信念:“我是中國人,一定要全心全意愛自己的國家。”

迴歸20年來,澳門官方和民間社團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宣傳推廣基本法,組織豐富多彩的國民教育體驗活動,讓基本法深入人心。

“一國兩制”後繼有人

“少年強則國強。”澳門是個年輕的城市,其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約佔總人口的一半,澳門的未來和希望都寄託在年輕一代身上。着眼長遠,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新生代”的培養,通過各種途徑讓更多的青年人在參與澳門發展的進程中大顯身手,爲澳門未來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確保愛國愛澳優良傳統薪火相傳。

只有堅定澳門年輕一代對祖國內地與澳門之間關係的正確認識,多一點家國情懷,才能使“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事業不會走調、得以傳承。爲此,迴歸以來,澳門的社區和學校積極加強國情及區情教育,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升旗儀式、填字遊戲、交流營、講座展覽、愛國之旅等多種形式感召年輕一代,加深公衆對國情區情的認識,培養愛國愛澳情懷。

2013年上任的澳門特區新一屆立法會議員中,有一位年輕的副護士長黃潔貞。1999年澳門迴歸的時候,她還是一名高三學生,與新生的澳門特區一樣,面臨着人生的重大變化。

澳門迴歸的20年,正是黃潔貞步入大學、走向社會,從一個社會新鮮人逐漸成長的過程。今年38歲的黃潔貞說:“作爲身處澳門的年輕人,我們的人生軌跡更是與迴歸後澳門的變化息息相關。”

在護理工作之餘,黃潔貞積極參與澳門社團工作,並作爲婦聯的代表加入“羣力促進會”。從護士到參選議員,這中間跨度之大,令她的家人和朋友都十分驚訝。雖然壓力巨大,但她堅持不懈、真誠實幹,最終成功當選。

“澳門迴歸後我獲得了與特區一起成長的機會。”黃潔貞認爲,她的成功可以爲澳門年輕女性參政議政、參與社會樹立一個榜樣,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經過自身努力,必定可以向上流動。

在愛國愛澳優良傳統的薰陶之下,新一代抱有愛國激情、積極參與特區建設的優秀年輕人才正在成長壯大。澳門同胞素有的愛國愛澳傳統必將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澳門的未來榮景可期。

《七子之歌》演唱者容韻琳:做箇中國人真好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很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每當《七子之歌》響起,大家就會想到在20年前澳門迴歸祖國的歡慶時刻,用稚嫩卻充滿感情的聲音演唱這首歌曲的澳門女孩容韻琳。容韻琳說,她是唱着《七子之歌》長大的,能代表澳門,代表祖國唱《七子之歌》,是榮譽,更是驕傲。

澳門人有着怎樣感人至深的家國情懷

▲唱《七子之歌》的女孩容韻琳

成長讓她懂得了歌詞的深刻內涵

1998年底,中央電視臺拍攝紀錄片《澳門歲月》專題片,需要找一個能歌善舞的澳門小朋友唱主題歌,即由愛國詩人聞一多作詞、廣州音樂家李海鷹譜曲的《七子之歌》。聞一多以擬人化的手法,把澳門、香港、臺灣等7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的7個孩子,傾訴他們受盡列強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願望。當時正在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讀二年級的容韻琳從澳門幾千名小學生中脫穎而出,被老師選中。她天天跟着老師逐字逐句糾正發音。容韻琳的媽媽黃月麗說,那時容韻琳學得很辛苦,後來幾乎都要放棄了:“她只知道這是一首歌,不曉得有什麼意義和內涵。”容韻琳自己則說:“那時候,還把‘回來’念成‘奎來’呢!不過後來央視導演伯伯說,我不像經過培訓的小孩,有鄰家妹妹感覺,所以選了我……”

容韻琳稚嫩的嗓音、可愛的笑容贏得了全國億萬觀衆的喜愛,澳門作爲一個曾經“咫尺天涯”的地方,似乎也因爲這首《七子之歌》而生動起來。容韻琳還受邀在1999年的春節晚會表演,很多人從此記住了這個可愛的澳門女孩。

20年來,容韻琳已經忘記唱過了多少遍《七子之歌》,但每一次唱,都會感動,會想到孩子離開母親那麼久,重新回到母親懷抱的幸福。她說,這首歌讓她比同齡人更快成熟,讓她更懂得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骨肉深情。

“其實我第一次唱這首歌的時候,並不完全明白歌詞的意思,只知道自己應該盡力唱好這首歌。”容韻琳說,“慢慢地,我逐漸明白了歌詞的深刻內涵,再唱起這首歌時就是帶着真正的感動,還有爲祖國、爲澳門的自豪心情。”

第一次學唱《七子之歌》時,容韻琳幾乎沒有學過普通話。現在的她,普通話進步了很多,在澳門還橫掃了幾乎所有普通話朗誦比賽的獎盃。如今,在澳門生活,使用普通話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容韻琳說,迴歸之前,在澳門很少需要使用普通話,而現在,走在澳門的街道上,身邊到處都是說普通話的遊客。“我們上課的教室裏也有一半的同學來自內地,大家就像一家人,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戀家愛澳,立志回饋社會

20年前的一夜成名,並沒有在多大程度上改變這個女孩的生活軌跡。在澳門島出生、成長的容韻琳,從幼兒園起就在家門口的學校讀書,直到高中畢業。除了偶爾向學校請假去內地演出,她就和其他孩子一樣快樂地學習、考試、升學、工作。

在容韻琳眼中,澳門是最適合生活的地方。高中畢業後,她也沒有離開澳門,選擇進入位於氹仔島的澳門大學讀書。因爲離家近,容韻琳沒有住校,“從澳門島走跨海大橋到氹仔島,來回也就是一小時”。因爲大學課程並不繁忙,如果有時間,她在中午也會回家和爸爸、媽媽以及弟弟一起喫午飯。下午5點多鐘下課以後,她會先做兼職,幫助小朋友補習功課,大約在6點半到家喫晚飯。“在澳門,每個人的家庭觀念都很濃厚,都會在家裏喫晚飯。因爲地方小,住在一條街巷裏的人們每天都會見好幾次面,見面都會打招呼。”這種溫暖的氛圍,正是容韻琳不願離開澳門的原因。

儘管時不時外出登臺,但容韻琳坦言“並不享受成爲人羣焦點、舞臺中心的感覺,從沒打算走演藝路線”。“在澳門的生活悠閒而浪漫,但澳門並不陳舊,也有很多新的機遇。現在在內地的支持下,澳門的發展越來越快,很多國外的大公司都來投資,本土企業也很發達。”容韻琳說,“我希望留在澳門,回饋社會、服務社會。”

“澳門教我成長,我要貢獻給澳門。”她說,“這就好像爸爸、媽媽照顧了我這麼多年,我長大了也要照顧他們一樣。”

如今,當年的小姑娘已經結婚,生活平靜。

《七子之歌》我還要繼續唱下去

談到澳門迴歸祖國,容韻琳說:“小時候是爸爸媽媽告訴我祖國的歷史,唱了《七子之歌》後,我去了許多地方演出,才知道祖國原來這麼大,有這麼多美麗的地方,做箇中國人真好。”她說,“印象最深的是萬里長城,長城就像一條龍,守護着中國,很雄偉,很壯觀。”

容韻琳喜歡小孩子。她說,小時候自己的夢想是做老師。“但是高中時接觸到有關於經濟方面的科目,讀了後發現自己興趣蠻大的,就選了澳門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在學校放假期間,容韻琳有時也會到內地旅遊。她看到很多內地城市“越來越都市化”,走在那些城市的街上,能強烈感受到內地這些年來發展之快。

“迴歸前,即使是週末或者節假日,街上的行人都很少,冷冷清清的。迴歸之後,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澳門,節假日走在路上,耳邊全是標準的普通話。”說到澳門迴歸20年來自己的生活,容韻琳表示“越來越好了”。近幾年,容韻琳通過看新聞,觀察社會,深深感受到祖國對澳門的支持很多,而澳門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大進步。“在讀書時,學校也經常給我們舉辦講座、研討會,讓我們多瞭解祖國,開闊眼界。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的變化更大,讓我感到,做箇中國人非常自豪。”容韻琳說,“我們澳門同胞對祖國也有着很深的感情,每當祖國需要的時候,都會盡自己的一份責任。2008年四川發生大地震後,澳門特區政府和好多澳門人都積極捐錢捐物,支援災區重建家園。而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襲擊澳門,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重大損失。應澳門特區政府請求,經中央政府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出動千人協助救災,澳門很快恢復秩序。”

長大了的容韻琳再唱《七子之歌》,感到自己已融入了這首歌中,覺得就像一個小寶貝回到了母親的懷抱,很溫暖、很幸福。“《七子之歌》我還要繼續唱下去,讓更多的人不要忘記澳門那段歷史,要更愛我們的祖國,把她建設得更美好。同時也希望祖國和澳門的未來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

結語

澳門迴歸祖國20年來的成功實踐,已經充分彰顯“一國兩制”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澳門問題的最佳方案,是澳門迴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堅持‘一國兩制’,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作爲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所具有的13個顯著優勢之一,充分印證了“一國兩制”在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澳門基本法爲澳門“一國兩制”實踐繼續成功推進提供了最堅實的法律保障。澳門同胞一定能不斷續寫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新篇章。

(來源|讀者報 作者陳君 梁秋坪 楊文雯 傅旭 皇甫絲路 劉暢 趙博 羅旭 董立林)

走過萬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郵發代號:61—98

訂閱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當地郵政所訂閱

2. 關注“讀者報官方微信”,進入微店下單訂報

3.淘寶店鋪: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讀者報》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貓》雜誌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