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对于李维杰来说,他需要养家糊口,一年能看800多部电影,很多全职专业影评人都无法做到,显然这也说明影片主打的是娱乐推理,而不是建立在真实生活环境上,在原版中,维杰其实是最底层的群众,所以在最后他会说我的家庭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这是他所有行动的根基,如果缺乏了真实性,所有行为的动机都会产生动摇,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观众的疏离感来自于巧合的过于随意,在细节展示方面原版并没有表现出如此多的证据,比如妻子被盘问时也会发抖,而新版更注重情绪的渲染和推理的严丝合缝,这与陈思诚惯用的《唐人街探案》模式有关,但是原版似乎更注重随机性,随机并不是随意,更注重逻辑的自洽程度,所以推理过程的随意会衍生情节的离奇和不可思议,比如坏警察偶然打出的枪竟然打中了一只羊,这是何等的巧合,显然这样的巧合也是为了弥补原版中从坑里挖出的山羊遗体,增强影片说服力,但却显得过于巧合。

中国电影《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从名称的引用来看丝毫没有避讳改编的事实,导演柯汶利是马来西亚人,之所以在上映之初备受关注,取决于监制陈思诚的影响力,他带着肖央、谭卓、陈冲等实力派演员以及姜皓文、秦沛两位香港老戏骨加盟影片,可以说从阵容上满足了观众对悬疑剧的期待。

从剧本上来说,《误杀》基本上沿用了印度版的故事剧情,改动处不多,时间则从163分钟压缩到了112分钟,从导演到制片应该对于这部影片都寄予厚望,所以进行了大规模的电影,而从效果来说,目前从“小众影片”晋升为票房榜首位的成绩,证明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喜爱,可是陈思成两天前仍然表达了对于豆瓣评分的不满,原因是观众打分为7.6分,相对于原版的8.5分,显然这是不能接受的。

从影评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并不算是尽善尽美的作品,其中仍然有一些不如原版的地方,但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疼,陈思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今天,我就从本片与原版的差异谈起,聊一聊为什么这部作品在水准方面没有达到8.5分,在我看来,主要和以下六点原因有关: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01、过于专注娱乐化,肖央自带喜感,缺乏原版中小人物的精气神。

由于剧情架构在了泰国,并没有像印度那样放在自己国家,所以观众应该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艰辛,但是肖央这名演员身上有种喜剧的元素,很多观众从他似笑非笑的表情中很容易脱戏。

同样是网络公司老板,可以看出肖央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而且商业上比较成功,不但住着小洋楼,还和邻里街坊关系友善,如果在家乡生活这种情况还可以理解,但是在异国他乡,显然表明影片的基调定为了娱乐,而真正缺乏了底层人物生活磨砺的展现。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比如女儿想要报名郊游活动,本来有些拮据的李维杰最终却答应了,这种形象没有过多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犹豫,而是让影片披上了温馨的外衣,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娱乐气息。而在原版中,因为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所以观众可以体会到他生活的氛围和面临的选择。主角维杰有一个四口之家,所以他小富即安,可以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娱乐上。但是对于李维杰来说,他需要养家糊口,一年能看800多部电影,很多全职专业影评人都无法做到,显然这也说明影片主打的是娱乐推理,而不是建立在真实生活环境上,在原版中,维杰其实是最底层的群众,所以在最后他会说我的家庭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这是他所有行动的根基,如果缺乏了真实性,所有行为的动机都会产生动摇,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02、为了让剧情更流畅,采用大量前后对仗的表现手法,虽前后勾连但却没有在很多细节上进行推敲。

显然,原版的剧情推进节奏很慢,检察官在60分钟的时候才第一次登场,而形象似乎也是陈冲表现的那种铁面无情。《误杀》选择了剧情推动方式,这是一种进步,比如第一段采用《活埋》的场景,暗示出李维杰是一名资深电影迷,同时还要让他说出“如果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影片,你就知道没有什么离奇的案件”,这与检察官“如果你处理过1000部以上的案件,你就发现没有什么难办的案件”对仗,这是为了凸显两大高手即将展开的对招。

而原版剧情推进之所以慢,其实是在表现维杰家庭的和睦,他爱看电影,喜欢和伙计开玩笑,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这些都是他的人物特点和性格展示,从每一件小事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处事方式。甚至如果深究,可以发现,其实影片中对于男女地位和学历教育有过探讨,比如维杰老婆说,我上到了小学10年级,所以我学历比你高。但是维杰却说别看我小学四年级,但并不代表我智商不行。而维杰妻子一直处于照顾家庭的角色,这是当地信仰的因素。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反观《误杀》,它也希望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所以李维杰一直接受布施,在佛像面前有些忐忑,但是过渡方面却丝毫不愿意花费笔墨进行描述,这与上映时长有关,时间过长会影响部分观众选择观影,这与动辄三个小时以上的印度电影不同。

《误杀瞒天记》之所以有8.6分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长不短但剧情饱满,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了剧情的发展而做出的铺垫。而《误杀》中很多段落其实会让观众体会到刻意的成分,比如在原版中,女儿安奴偶然醒来看到妈妈和姐姐在埋尸体,但是《误杀》中姐姐上楼哄妹妹睡觉,仍然让妹妹看到了这一过程显然无法自圆其说。原版是无意间发生,新版是如果不这样做剧情将无法衔接,而这样衔接却会让真实性大打折扣。在细节处理上《误杀》离原版还有很大一段差距。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03、刻意制造矛盾,营造可悲可叹的氛围,却忽视了观众应该有的自然情感。

李维杰的女儿平平和安安都处于成长期,平平叛逆可以理解,但是一言不合就拒绝吃饭,将怨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为了展现父女之间的感情从隔膜到融洽的过程,也是为了凸显父爱的伟大。可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远离祖国,应该是更加团结和友爱。印度原版就没有父女问题,他们就像每一个正常的家庭那样生活,所以父亲所做的行为看似平淡却更具力量。

《误杀》是为了更好地让影片具有看点,比如平平是因为被下了迷药而强行发生关系,这样的行为不管在任何国度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可仅是因为警察局长的存在和紧张的心理压力就放弃报案了吗?在营造悲悯氛围上新版营造的更为彻底,将素察坏蛋的形象构建成了狼心狗肺的代表。

可是人性即使在缺乏管教时也会沦陷到如此悲凉的程度吗?在原版中,萨德其实只是拍摄了安久洗澡时的视频,这在相对比较封闭的印度已经是冒犯隐私的极大侮辱,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无法确定录制人所以没法对萨德定罪,可是《误杀》中能够看出犯罪人,这是可以被直接定罪的行为,更应该用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在被勒索性行为的时候,原版中的母亲梅拉甚至跪着求萨德放过女儿一马,可是被提出要让梅拉满足自己的要求,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萨德人品的邪恶,这种恶是发自内心的,而新版中的恶是外在的,语言挑逗加行为放荡,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对这个人物的厌恶,这导致再次缺乏真实的情感,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善良和自私的一面,把素察当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可以满足将其处死的心理安慰,却失去了最能体现人性自私、贪婪一面的机会,这意味着影片不再是个例,而成为了一个特例,使影片缺乏了应有的自然情感。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04、推理过程过于随意,尽管步步紧凑却让会造成观众的疏离感。

《误杀》中将李维杰塑造成了靠电影情节处理尸体的绝顶高手,并且别有用心地放在了他看过的一部电影《蒙太奇》上,这固然有与时俱进的思考,但是从近千部影片中发现这样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警察熟悉具体的细节,而不是大体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原作中举出的例子是维杰看过影片允许给当事人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这件事情上,电影给出的方式是多元的,并不能因为电影怎样讲述了转移手机、处理车辆、解决尸体而照搬硬套。

电影和书籍一样,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让观众养成一种观影习惯,不同的人对于电影的理解程度也并不相同。从蒙太奇被发明以后,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以发生不同的镜头转移,这虽然是对电影技术的高度赞扬,但借此完成对犯罪行为的掩盖还是有些过于牵强。原版中父亲对家人进行了培训,女儿在应对警察盘问时表现自然。而《误杀》音效完成度极高,极大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可是在推理过程上还是有些草率,这还体现在小女儿的恐惧上,原版中安奴会承认埋尸地点不仅因为父母被狠揍,而且她也遭受了暴力,这表现出公权力的失衡,映射影片的结局,但是新版女儿只是听到父母的叫声就承认了,这种表现手法没有原版有张力。

观众的疏离感来自于巧合的过于随意,在细节展示方面原版并没有表现出如此多的证据,比如妻子被盘问时也会发抖,而新版更注重情绪的渲染和推理的严丝合缝,这与陈思诚惯用的《唐人街探案》模式有关,但是原版似乎更注重随机性,随机并不是随意,更注重逻辑的自洽程度,所以推理过程的随意会衍生情节的离奇和不可思议,比如坏警察偶然打出的枪竟然打中了一只羊,这是何等的巧合,显然这样的巧合也是为了弥补原版中从坑里挖出的山羊遗体,增强影片说服力,但却显得过于巧合。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05、对于公权力的抨击缺乏原作的力量,投案自首大结局过于苍白。

原版中对于公权力是明目张胆的抨击,但是警察虽然贪污腐败,却并没有罪无可赦,他贪污,但他说领导和我一起贪,所以我不会有事。他随意克扣别人钱财,但却都是小钱。他赊欠饭钱,却把警察局施工人员来吃饭的功劳归于自己。这些情节的设定非常巧妙,而且深得人心。

但是新作中,警察的形象却过于负面,他成为了警察局长的左膀右臂,如果权力没有制约就如出栏猛虎,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应该是只手遮天的。但是当他想要揭发李维杰时,却成为了畏手畏脚无人信服的人,显然这样的人物是无法立得住的。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原作想要抨击的就是无人管制的权力,所以当维杰和另一位警察萨万提说警察周不应该只是一周,警察应该与人民站在一起时,得到的是褒奖和肯定,而新版其实是讲善恶终有报,滥用权力的后果就是反噬。从主题深入上来看,原作敢于直面权力问题,揭示的是其本质原因。而新版则更注重因果循环论,所以李维杰最后心甘情愿投案自首,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

正是之前的信仰让他做此决定,但是这个决定却摒弃了他之前说的“我没什么能耐,但却可以挡在你们面前”,如果他因为忏悔被判刑,那么今后的日子谁又能挡在她们面前呢?难道母女们内心就能过得去心中的那道坎吗?

基于此,影片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在大街上询问大家对于李维杰案件的看法,这正是说明公道自在人心,但是公道并不等于法制,法律有它的权威,我们需要遵守和信奉。新版没有像老版那样直接将萨德尸体埋在警察局作为隐喻,如果正义无法得到伸张,那么他的尸体就仍然无法被找到。开放式结局有它的好处,让观众意识到善恶有报的道理,从道德上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谴责。但对于影片所有一切行为的根基都是躲避惩罚,这种表现形式显然让之前的所有动机再次产生了动摇,就个人而言,还是喜欢老版的处理方式。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06、画面表现上以灰黑色为主,缺乏原版阳光开朗的色彩追求。

原版前面温馨的家庭氛围和杀人带来的心理变化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在画面处理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是以明亮色调为主,这说明他们行为半身是具有“正义性”的,就连在雨天犯案,也有种朦胧的感觉。而新版更强调阴暗,片中人性是阴暗的,议员把官位看的重于一切,警察局长把儿子看的重于一切,坏警察把权力看的重于一切,在色彩变化上很有特点,但是色调与原版相比还是偏暗。

印度人本身皮肤发黑,如果没有足够的光线补充,不利于窥视他们的内心变化,而从阴天到晴天也预示着整个剧情的豁然开朗与宣告无罪。可是《误杀》因为选择了这样一个认罪的结局,所以他在表现压抑氛围上下了很大功夫,从最终的表现力上来看,阴天表现人性焦灼、急躁的心态上很有优势,也感染到了很多的观众。

商业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盖口碑的下滑,《误杀》为啥只值7.5分

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误杀》仍将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原剧本非常扎实,将层层反转和悬疑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导演在配乐、调度、剪辑方面是超越前作的,可是在主题升华、人物人性刻画上还是有所欠缺,所以0.9分的评分差距也无法避免。

《误杀》类影片在国内市场有巨大的空间,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认为是成功的,电影在娱乐化、商业化和艺术化之间有时很难做到平衡,我看到很多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其实是享受的,对于一部娱乐性影片来说,这已经算是成功,而如果能够在深化主题、塑造人物上再加点功夫,那就更加完美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