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對於李維傑來說,他需要養家餬口,一年能看800多部電影,很多全職專業影評人都無法做到,顯然這也說明影片主打的是娛樂推理,而不是建立在真實生活環境上,在原版中,維傑其實是最底層的羣衆,所以在最後他會說我的家庭就是我夢寐以求的,這是他所有行動的根基,如果缺乏了真實性,所有行爲的動機都會產生動搖,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觀衆的疏離感來自於巧合的過於隨意,在細節展示方面原版並沒有表現出如此多的證據,比如妻子被盤問時也會發抖,而新版更注重情緒的渲染和推理的嚴絲合縫,這與陳思誠慣用的《唐人街探案》模式有關,但是原版似乎更注重隨機性,隨機並不是隨意,更注重邏輯的自洽程度,所以推理過程的隨意會衍生情節的離奇和不可思議,比如壞警察偶然打出的槍竟然打中了一隻羊,這是何等的巧合,顯然這樣的巧合也是爲了彌補原版中從坑裏挖出的山羊遺體,增強影片說服力,但卻顯得過於巧合。

中國電影《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從名稱的引用來看絲毫沒有避諱改編的事實,導演柯汶利是馬來西亞人,之所以在上映之初備受關注,取決於監製陳思誠的影響力,他帶着肖央、譚卓、陳沖等實力派演員以及姜皓文、秦沛兩位香港老戲骨加盟影片,可以說從陣容上滿足了觀衆對懸疑劇的期待。

從劇本上來說,《誤殺》基本上沿用了印度版的故事劇情,改動處不多,時間則從163分鐘壓縮到了112分鐘,從導演到製片應該對於這部影片都寄予厚望,所以進行了大規模的電影,而從效果來說,目前從“小衆影片”晉升爲票房榜首位的成績,證明觀衆對於這部影片的喜愛,可是陳思成兩天前仍然表達了對於豆瓣評分的不滿,原因是觀衆打分爲7.6分,相對於原版的8.5分,顯然這是不能接受的。

從影評的角度來說,這部電影並不算是盡善盡美的作品,其中仍然有一些不如原版的地方,但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疼,陳思誠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那麼今天,我就從本片與原版的差異談起,聊一聊爲什麼這部作品在水準方面沒有達到8.5分,在我看來,主要和以下六點原因有關: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01、過於專注娛樂化,肖央自帶喜感,缺乏原版中小人物的精氣神。

由於劇情架構在了泰國,並沒有像印度那樣放在自己國家,所以觀衆應該體會到底層人民的艱辛,但是肖央這名演員身上有種喜劇的元素,很多觀衆從他似笑非笑的表情中很容易脫戲。

同樣是網絡公司老闆,可以看出肖央的環境適應能力很強,而且商業上比較成功,不但住着小洋樓,還和鄰里街坊關係友善,如果在家鄉生活這種情況還可以理解,但是在異國他鄉,顯然表明影片的基調定爲了娛樂,而真正缺乏了底層人物生活磨礪的展現。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比如女兒想要報名郊遊活動,本來有些拮据的李維傑最終卻答應了,這種形象沒有過多展現人物內心的掙扎和猶豫,而是讓影片披上了溫馨的外衣,觀衆感受到的是一種娛樂氣息。而在原版中,因爲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所以觀衆可以體會到他生活的氛圍和麪臨的選擇。主角維傑有一個四口之家,所以他小富即安,可以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娛樂上。但是對於李維傑來說,他需要養家餬口,一年能看800多部電影,很多全職專業影評人都無法做到,顯然這也說明影片主打的是娛樂推理,而不是建立在真實生活環境上,在原版中,維傑其實是最底層的羣衆,所以在最後他會說我的家庭就是我夢寐以求的,這是他所有行動的根基,如果缺乏了真實性,所有行爲的動機都會產生動搖,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02、爲了讓劇情更流暢,採用大量前後對仗的表現手法,雖前後勾連但卻沒有在很多細節上進行推敲。

顯然,原版的劇情推進節奏很慢,檢察官在60分鐘的時候才第一次登場,而形象似乎也是陳沖表現的那種鐵面無情。《誤殺》選擇了劇情推動方式,這是一種進步,比如第一段採用《活埋》的場景,暗示出李維傑是一名資深電影迷,同時還要讓他說出“如果你看過1000部以上的影片,你就知道沒有什麼離奇的案件”,這與檢察官“如果你處理過1000部以上的案件,你就發現沒有什麼難辦的案件”對仗,這是爲了凸顯兩大高手即將展開的對招。

而原版劇情推進之所以慢,其實是在表現維傑家庭的和睦,他愛看電影,喜歡和夥計開玩笑,做事認真,一絲不苟,這些都是他的人物特點和性格展示,從每一件小事中可以體會到他的處事方式。甚至如果深究,可以發現,其實影片中對於男女地位和學歷教育有過探討,比如維傑老婆說,我上到了小學10年級,所以我學歷比你高。但是維傑卻說別看我小學四年級,但並不代表我智商不行。而維傑妻子一直處於照顧家庭的角色,這是當地信仰的因素。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反觀《誤殺》,它也希望建立在宗教的基礎上,所以李維傑一直接受佈施,在佛像面前有些忐忑,但是過渡方面卻絲毫不願意花費筆墨進行描述,這與上映時長有關,時間過長會影響部分觀衆選擇觀影,這與動輒三個小時以上的印度電影不同。

《誤殺瞞天記》之所以有8.6分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時長不短但劇情飽滿,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所有的情節都是爲了劇情的發展而做出的鋪墊。而《誤殺》中很多段落其實會讓觀衆體會到刻意的成分,比如在原版中,女兒安奴偶然醒來看到媽媽和姐姐在埋屍體,但是《誤殺》中姐姐上樓哄妹妹睡覺,仍然讓妹妹看到了這一過程顯然無法自圓其說。原版是無意間發生,新版是如果不這樣做劇情將無法銜接,而這樣銜接卻會讓真實性大打折扣。在細節處理上《誤殺》離原版還有很大一段差距。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03、刻意製造矛盾,營造可悲可嘆的氛圍,卻忽視了觀衆應該有的自然情感。

李維傑的女兒平平和安安都處於成長期,平平叛逆可以理解,但是一言不合就拒絕喫飯,將怨恨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是爲了展現父女之間的感情從隔膜到融洽的過程,也是爲了凸顯父愛的偉大。可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遠離祖國,應該是更加團結和友愛。印度原版就沒有父女問題,他們就像每一個正常的家庭那樣生活,所以父親所做的行爲看似平淡卻更具力量。

《誤殺》是爲了更好地讓影片具有看點,比如平平是因爲被下了迷藥而強行發生關係,這樣的行爲不管在任何國度都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可僅是因爲警察局長的存在和緊張的心理壓力就放棄報案了嗎?在營造悲憫氛圍上新版營造的更爲徹底,將素察壞蛋的形象構建成了狼心狗肺的代表。

可是人性即使在缺乏管教時也會淪陷到如此悲涼的程度嗎?在原版中,薩德其實只是拍攝了安久洗澡時的視頻,這在相對比較封閉的印度已經是冒犯隱私的極大侮辱,在這種情況下因爲無法確定錄製人所以沒法對薩德定罪,可是《誤殺》中能夠看出犯罪人,這是可以被直接定罪的行爲,更應該用法律手段進行保護。

在被勒索性行爲的時候,原版中的母親梅拉甚至跪着求薩德放過女兒一馬,可是被提出要讓梅拉滿足自己的要求,從這一點就能看出薩德人品的邪惡,這種惡是發自內心的,而新版中的惡是外在的,語言挑逗加行爲放蕩,每個觀衆都能感受到對這個人物的厭惡,這導致再次缺乏真實的情感,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善良和自私的一面,把素察當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可以滿足將其處死的心理安慰,卻失去了最能體現人性自私、貪婪一面的機會,這意味着影片不再是個例,而成爲了一個特例,使影片缺乏了應有的自然情感。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04、推理過程過於隨意,儘管步步緊湊卻讓會造成觀衆的疏離感。

《誤殺》中將李維傑塑造成了靠電影情節處理屍體的絕頂高手,並且別有用心地放在了他看過的一部電影《蒙太奇》上,這固然有與時俱進的思考,但是從近千部影片中發現這樣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警察熟悉具體的細節,而不是大體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原作中舉出的例子是維傑看過影片允許給當事人提供技術支持,但是在這件事情上,電影給出的方式是多元的,並不能因爲電影怎樣講述了轉移手機、處理車輛、解決屍體而照搬硬套。

電影和書籍一樣,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會讓觀衆養成一種觀影習慣,不同的人對於電影的理解程度也並不相同。從蒙太奇被髮明以後,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可以發生不同的鏡頭轉移,這雖然是對電影技術的高度讚揚,但藉此完成對犯罪行爲的掩蓋還是有些過於牽強。原版中父親對家人進行了培訓,女兒在應對警察盤問時表現自然。而《誤殺》音效完成度極高,極大展現出人物內心的變化,可是在推理過程上還是有些草率,這還體現在小女兒的恐懼上,原版中安奴會承認埋屍地點不僅因爲父母被狠揍,而且她也遭受了暴力,這表現出公權力的失衡,映射影片的結局,但是新版女兒只是聽到父母的叫聲就承認了,這種表現手法沒有原版有張力。

觀衆的疏離感來自於巧合的過於隨意,在細節展示方面原版並沒有表現出如此多的證據,比如妻子被盤問時也會發抖,而新版更注重情緒的渲染和推理的嚴絲合縫,這與陳思誠慣用的《唐人街探案》模式有關,但是原版似乎更注重隨機性,隨機並不是隨意,更注重邏輯的自洽程度,所以推理過程的隨意會衍生情節的離奇和不可思議,比如壞警察偶然打出的槍竟然打中了一隻羊,這是何等的巧合,顯然這樣的巧合也是爲了彌補原版中從坑裏挖出的山羊遺體,增強影片說服力,但卻顯得過於巧合。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05、對於公權力的抨擊缺乏原作的力量,投案自首大結局過於蒼白。

原版中對於公權力是明目張膽的抨擊,但是警察雖然貪污腐敗,卻並沒有罪無可赦,他貪污,但他說領導和我一起貪,所以我不會有事。他隨意剋扣別人錢財,但卻都是小錢。他賒欠飯錢,卻把警察局施工人員來喫飯的功勞歸於自己。這些情節的設定非常巧妙,而且深得人心。

但是新作中,警察的形象卻過於負面,他成爲了警察局長的左膀右臂,如果權力沒有制約就如出欄猛虎,在這個層面上來說,他應該是隻手遮天的。但是當他想要揭發李維傑時,卻成爲了畏手畏腳無人信服的人,顯然這樣的人物是無法立得住的。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原作想要抨擊的就是無人管制的權力,所以當維傑和另一位警察薩萬提說警察周不應該只是一週,警察應該與人民站在一起時,得到的是褒獎和肯定,而新版其實是講善惡終有報,濫用權力的後果就是反噬。從主題深入上來看,原作敢於直面權力問題,揭示的是其本質原因。而新版則更注重因果循環論,所以李維傑最後心甘情願投案自首,這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

正是之前的信仰讓他做此決定,但是這個決定卻摒棄了他之前說的“我沒什麼能耐,但卻可以擋在你們面前”,如果他因爲懺悔被判刑,那麼今後的日子誰又能擋在她們面前呢?難道母女們內心就能過得去心中的那道坎嗎?

基於此,影片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結局,在大街上詢問大家對於李維傑案件的看法,這正是說明公道自在人心,但是公道並不等於法制,法律有它的權威,我們需要遵守和信奉。新版沒有像老版那樣直接將薩德屍體埋在警察局作爲隱喻,如果正義無法得到伸張,那麼他的屍體就仍然無法被找到。開放式結局有它的好處,讓觀衆意識到善惡有報的道理,從道德上對這種行爲進行了譴責。但對於影片所有一切行爲的根基都是躲避懲罰,這種表現形式顯然讓之前的所有動機再次產生了動搖,就個人而言,還是喜歡老版的處理方式。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06、畫面表現上以灰黑色爲主,缺乏原版陽光開朗的色彩追求。

原版前面溫馨的家庭氛圍和殺人帶來的心理變化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在畫面處理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是以明亮色調爲主,這說明他們行爲半身是具有“正義性”的,就連在雨天犯案,也有種朦朧的感覺。而新版更強調陰暗,片中人性是陰暗的,議員把官位看的重於一切,警察局長把兒子看的重於一切,壞警察把權力看的重於一切,在色彩變化上很有特點,但是色調與原版相比還是偏暗。

印度人本身皮膚髮黑,如果沒有足夠的光線補充,不利於窺視他們的內心變化,而從陰天到晴天也預示着整個劇情的豁然開朗與宣告無罪。可是《誤殺》因爲選擇了這樣一個認罪的結局,所以他在表現壓抑氛圍上下了很大功夫,從最終的表現力上來看,陰天表現人性焦灼、急躁的心態上很有優勢,也感染到了很多的觀衆。

商業上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口碑的下滑,《誤殺》爲啥只值7.5分

結語:

不可否認的是,《誤殺》仍將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這最主要的原因是原劇本非常紮實,將層層反轉和懸疑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導演在配樂、調度、剪輯方面是超越前作的,可是在主題昇華、人物人性刻畫上還是有所欠缺,所以0.9分的評分差距也無法避免。

《誤殺》類影片在國內市場有巨大的空間,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我認爲是成功的,電影在娛樂化、商業化和藝術化之間有時很難做到平衡,我看到很多觀衆在看完影片之後其實是享受的,對於一部娛樂性影片來說,這已經算是成功,而如果能夠在深化主題、塑造人物上再加點功夫,那就更加完美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