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陳思誠監製肖央主演的新片《誤殺》正式上線,這部點映時便口碑開“炸”的犯罪片終於開啓強攻模式。提前看了點映的七話曾預言,這將是本年度大熒屏又一爆片,也是翻拍片中最爲耀眼的崽。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它的精彩在於劇情、節奏、演員表演等方方面面,更在於觀影過後無限的劇情揣摩空間。好的懸疑犯罪片,一定會給觀衆留下無數個疑問,也會讓觀衆產生無數解讀,七話相信大衆對於《誤殺》的討論熱度會隨着電影的上映持續走高。

《誤殺》相對於原版《誤殺瞞天記》來說節奏更加緊湊,壓縮了鋪墊時長,但該有的細節完全沒有少,甚至增添了更多懸疑色彩。劇中有多個細思極恐的情節暗示,能讓觀衆更好的理解故事,也給觀衆帶來無數疑問。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以下內容含有劇透,適合看過電影的閱讀)

誰是誤殺的那個?

電影內容如其名,誤殺貫穿始終,但誤殺卻又難明確到某一個角色身上。從少女誤殺侮辱自己的富二代,到男主李維傑利用輿論擺脫死者父母權力打壓卻又意外引發暴動,再到一位好父親、好丈夫的入獄。

誤殺在受害者與施害者之間來回徘徊,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同樣難定義的也有電影中實質上的誤殺者。比如,到底是誰誤殺了不良少年素察?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明線故事告訴我們是少女平平執起武器,但素察倒地時插入的李維傑在拳賽現場解釋的“吞舌”鏡頭,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最終開棺後素察瞪大的雙眼,與棺材板上血跡斑斑的抓痕,也證明他並不是死於平平之手。

那麼,是誤認素察已死活埋他的母親是誤殺者,還是最終入獄的父親呢?七話傾向於後者,這便牽扯到第二個細節佐證。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劃玻璃的小女孩

小女兒安安劃餐桌玻璃的場景,相信大多數觀衆都記憶猶新,最初看到這個鏡頭七話以爲是在暗示小女孩心態的轉變。直到棺材上的血痕出現,才意識到這一段是暗示素察被活埋後劃棺材的舉動。

彼時,再回想安安劃玻璃的劇情,會發現這個場景中最微妙的是另外三個角色的表情。正常人聽到劃玻璃的聲音都會難以忍受,但安安在喫飯時做這樣的舉動,其他三人卻顯得毫無反應,許久後李維傑纔出言阻止。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母親、姐姐的反應尚可以用過度恐慌忽略了安安的舉動來解釋,心理素質過硬的李維傑卻同樣反應平淡,只能說明他知道安安爲什麼會劃玻璃。因爲安安聽到了素察劃棺材的聲音,並且李維傑已經知道素察是被活埋的。

一般情況下,埋在密封的棺材中大約只有一個小時的生存時間,這一時間限制原本可以將誤殺者確定爲母親。但也有特殊情況存在,七話在查找活埋類信息時發現了另一種說法“雨天被活埋存活時間更久”。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電影中母親埋屍之時,恰巧有下雨的設定,加上老舊的棺材與慌亂的掩埋,完全可能給素察留下了一個可循環氧氣的空間。那麼,便可以解釋,爲什麼安安能聽到劃棺材的聲音,也解釋了爲什麼李維傑纔是最後的兇手。

他通過現場無血跡、棺材有聲音便已知道素察是被活埋的,但他等到對方死亡後才選擇移屍(甚至可能是他補刀)。所以,當他向死者父母自述時,用了“阻止”一詞,當時他已經決定自首,這個阻止便只能是曾經阻止了素察“復活”。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死者父母的眼淚

影片尾聲死者父母向李維傑懺悔,希望得到真相,這一橋段中的兩夫妻一改曾經的囂張血,以失去孩子的可憐父母形象出場。但他們的傷感卻又夾帶了一種別樣的錯覺,你會懷疑在男主坦白後,他們會拿起錄音筆開啓反殺。

當兩方交流完畢李維傑順利離開,死者父母並沒有做出任何舉動之時,又會讓觀衆覺得這可能只是他們前期太強勢產生的偏見。但再仔細回想,似乎陳沖姜皓文這樣的實力派戲骨的表演,不應該無法讓觀衆共情纔對。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直到最後彩蛋的出現,七話才恍然大悟,這一情節中的突兀感或許便是另一種暗示。暗示局長夫婦並沒有真正的懺悔,他們只是處於劣勢時的脆弱,希望得到真相的淚水是真,卻不一定有放棄懲罰“兇手”的原諒。

畢竟,他們一個曾經把競選當成生命,一個明知兒子犯罪仍舊刑訊逼供,最終不僅沒能得到兒子的下落,反而因李維傑的反擊讓生活從雲端跌入泥潭。家庭與事業雙重的打擊,以及原本便不合格的教育理念,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會真正反省。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因爲這個變數的存在,當彩蛋中李維傑在監獄的場景與開頭呼應之時,觀衆便可聯想到局長夫婦是否會捲土重來報復?這給觀衆留下了極大的懸念,這個懸念甚至可以再續上一部新的“誤殺”。

不“爽”卻更有深意的結局

《誤殺》點映之時,七話聽到不少認爲結局“求生欲”太強的聲音,甚至覺得因這個不夠“爽”的結局設定拉低了分數。客觀來說,犯罪片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爲結尾,直觀上的確不夠爽快。

原版中男主角並沒有選擇自首,自己的“瞞天”計劃從頭至尾都相當成功。《誤殺》裏提到的韓國電影《蒙太奇》,結局作爲警察的男主與女主最終合謀迫使罪犯伏法,也相當挑戰規則秩序。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好人以惡制惡不用受到制裁,壞人最終自食惡果的結局,的確讓觀衆無比暢快。

但細細思量,這種劇情只能存在於“爽片”,有直觀的快感卻沒有足夠的現實依靠。以惡制惡,是一個很容易讓規則走偏的方法,而《誤殺》在讓觀衆體驗燒腦反轉的“爽片”感同時,又加入了更細膩的現實側寫。

李維傑的計劃成功了,但也給他帶來更多枷鎖,他用來實施計劃的很多“元素”都開始越界。輿論幫他躲過了死者父母的強權追擊,但同時也在謀略家的故意推動之下引發暴亂,他想借力打力,而對方又借他將更多普通人拉入戰局中。

《誤殺》隱藏細節精妙,你覺得不夠爽的結局,卻最具深度

民衆抗議時出現的第一聲槍響,其實已經讓事件變質,這時攝影師特地給李維傑一個慢鏡頭特寫,他的表情已經反應了內心。小女兒安安的變化,更是李維傑選擇自首的重要推動力,被塗改成100分的試卷已經顯露了脫罪計劃對她的影響。

或許這個結局不能讓觀衆更加爽快,但它卻告訴了觀衆更層的現實,越深思越爲能爲之點贊。這部影片想要表達的立意,遠遠不止給觀衆一個暢快的爽片,結局拔高了整部影片的格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