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以后有了孩子,你要怎么教育他?”

“我绝对不会逼着他叫叔叔、叫阿姨,即便他不跟人打招呼,我也不会批评他没礼貌!”

这是上学时候和朋友聊天,无意中说起的一句话,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每一个字……

“从小到大,我最怕的就是和别人打招呼,直到今天,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次妈妈让我喊一个陌生人阿姨,我没喊,然后她骂了我很多难听的话,“丢人”、“没礼貌”、“没人喜欢你”、“废物”、“你看别人家孩子”……那是我这辈子受到的最大的羞辱。”朋友激动的说。

“从那以后,我很少出门,就连过年的时候他们都去姥姥家拜年,我也不去,我怕给舅舅阿姨们打招呼,我怕说不好又要挨骂,直到现在,我还是一看到陌生人就紧张的连话也说不顺,我心里打怵……”

如今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快叫叔叔、快叫阿姨!”每次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总会觉得难受,不只是闺蜜,我小时候也被家长说过这样的话。

我深深的了解,这种被家长的感觉,羞愧又挫败;

羞愧的是自己胆小,嘴巴不甜;

挫败的是我没能给家长“长脸”;

而这种种的感觉,当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自己高高在上的爸妈揪出来后,我更加无地自容

——为什么我这么差,为什么一定要打招呼,看着家长口中的叔叔阿姨,我更加憎恨了……

小孩子也有自尊心?

作为成年人的你,如果工作中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你被领导揪出来,当着全公司同事的面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言语中带着羞辱,你能接受的了吗?

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能接受呢?或许,在成年人眼中,小孩子根本就没有自尊心,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受伤,即便是受伤了,长大后也就忘了。

更或许,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对待的,我们自信父母就是权威,所以我们就要像当年父母教育我们一样去教育我们的孩子,然后在一代代传下去。

更或许,我们的自尊心早就在当年被抹杀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孩子的自尊心、自责感,更看不到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的胆怯,因为他最爱的爸爸妈妈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数落了他,而且还是一点不留情面的那种!

的确,你如果不在对方面前数落、教训一下孩子,就会让人觉得你没把孩子教育好,你是个不称职的家长,但是以牺牲孩子自尊心为代价的“中国式礼貌教育”,真的能把孩子教育的有礼貌吗?语言暴力的伤害

“没礼貌”、“真丢人”、“没人喜欢你”……家长企图用这样的语言来成就自己的期望,牺牲的却是孩子的自尊;

伤害孩子自尊,最大的后果就是让孩子觉得“我很差劲”、“我不配”、“爸爸妈妈觉得我不好”、“他们不爱我了”,种种的罪恶感加诸在了自己身上。

而更可怕的是长久的影响,就像我的朋友那样:自卑、不敢和人打交道,即便是她很期待的事情,转眼间就会觉得我很差,我不配拥有,我不必努力,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不到招呼的孩子都是在进行自我保护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刚出生不久的宝宝任谁抱都可以,等到六个月以后,除了自家人,谁抱都不可以,只要一靠近就会哇哇大哭,这种现象被称作“陌生人焦虑”,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孩子长大,面对陌生人时的反应也会逐渐淡化,但与生俱来的警觉却不会消失:

他首先会静静地看着对方,去观察、感受、判断眼前的这个人是不是安全的;

和陌生人建立情感上的链接,建立安全感;

确定对方是安全的,在进行语言和肢体上的交流。

孩子要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判断来确定对方是安全的,之后才能产生交流的动作,可惜的是,家长还没有等孩子“自我确认”的动作完成,就迫不及待的去贴标签了。想培养孩子有礼貌,家长首先学会尊重

孩子有没有礼貌,不是通过会不会打招呼就能确定的,而能不能顺利打招呼,却是由家长的尊重决定的。

之前逛商场遇到了之前同事带着3岁大的女儿,同事上来就让孩子给我打招呼:“叫阿姨!”孩子看着我怯生生的躲到了身后,同事一脸尴尬。

我摆了摆手对同事说没关系,并对孩子说:“你不认识我对不对,我们这是第一次见面,等下次见得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之后我和同事聊了好长时间,临走的时候我对孩子说:“我们要走了,和阿姨握个手好不好?”

没想到小女孩慢慢的走上前,抱了我一下,还小声的说了句:“阿姨再见!”同事惊喜的抱起娃娃,亲了亲白嫩的小脸蛋儿说:“宝贝真棒!”

首先,我先善意的主动给孩子打招呼;

其次,我拉着同事聊天,给了孩子观察判断的时间;

在次,孩子观察完后,我又邀请孩子和我互动;

最后,孩子在确认了我的“安全性”后,主动上来给抱了抱我,还主动给我说了话。

一连串动作下来,既解除了同事的尴尬,也成功让孩子带着尊严的主动和我打了招呼,全程和谐,没有吼叫和鄙视。

正所谓“没有不懂礼貌的孩子,只有不尊重孩子的家长”,学会引导,给孩子时间,尊重孩子的意愿,相信每个孩子都能通过第一次顺利的打招呼体验,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欢迎关注“蜗牛深度育儿”,

做父母可以不考试,可以犯错,但一定要不停的学习,不断的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