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6日電 26日凌晨4時30分開始,歷時80分鐘,由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路建)承建的重達5400噸的鄭萬高鐵漢江特大橋連續梁順時針旋轉66.48°,猶如一隻在夜空中展翅的白天鵝跨焦柳鐵路翩翩起舞,完美地完成“托馬斯迴旋”,實現精準對接,標誌着鄭萬高鐵又一重要施工節點被順利攻克。

中交路建跨焦柳鐵路轉體施工現場負責人王彥合表示:“跨焦柳鐵路連續梁爲跨徑爲2×56米單T構,採用墩底轉體工藝,轉體總重量達5400噸,爲鄭萬高鐵湖北段之最。在高空中將重量約19架空客380的梁體平穩旋轉66.48°,過程中的安全和質量管控至關重要。”

據介紹,本次轉體梁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境內,跨越的焦柳電氣化鐵路是我國中西部縱貫南北的重要鐵路幹線,每日對行列車約80趟,車流密集時段大約2至5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通行,因此可利用的天窗時間十分有限。如果採用傳統懸臂施工的工藝跨越既有線,存在施工作業時段鐵路停運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等諸多問題。爲了保障鐵路安全,中交路建項目團隊經過多方諮詢以及多次施工方案比選後,將“懸臂對稱施工”變更爲“先懸臂再轉體”的施工方法,既保證了工期,又將對既有鐵路的運行影響降到了最低。

“轉不轉得動”“轉不轉得穩”是最關鍵的轉體施工技術難題。爲此,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對轉體系統各部件、轉體牽引力、安全儲備係數、抗傾覆能力以及施工過程控制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技術攻關。針對轉動球鉸,他們採用了高精度測量機器人蔘與過程精度控制,首創了“球鉸中心定位工藝裝備”,將施工承重系統的上球鉸頂面任意兩點誤差、球鉸轉動中心縱橫向、球鉸定位高程和偏位誤差精確控制在了1毫米之內,球鉸平面相對高差控制在0.5毫米之內,並通過優化“轉動系統”和現場精細化控制將摩擦係數降至0.01,實現了球鉸定位軸線和水準控制精度的“雙精控”。

“本次轉體精度控制達到了毫米級,智能監控功不可沒。”王彥合說道。在轉體施工中,中交路建會同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了“橋樑轉體過程智能化可視監控系統”,採用了“無人機技術”進行現場數據採集,建立BIM可視化模型,通過雲端技術讀取預先佈置在主樑懸臂端、上轉盤、撐腳等位置的監測數據並驅動模型運動,將轉體過程中大橋各構件的實時狀態進行了三維可視化展示。同時在轉體緩慢就位過程中,採用行業領先的“點動”技術,就如同鐘錶指針一般緩慢精準對位,最終實現了將精度控制在毫米級範圍內的目標。

鄭萬高鐵是聯繫中原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主要高速客運通道,設計時速爲350公里/小時,是鄭渝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交路建承建的鄭萬高鐵四標爲一座全長約28公里的漢江特大橋,其中跨漢江部分主橋爲(109+220+109)米連續剛構-拱橋,也是目前國內在建跨度最大的無砟軌道連續剛構-拱橋。

本次跨焦柳鐵路連續梁的成功轉體,不僅爲鄭萬高鐵漢江特大橋次架方向箱梁架設提前鋪平了道路,也爲今後同類型橋樑施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