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7年7月14日,不得已,作爲縣令,他有責任審訊秋瑾,待人將秋瑾喊來後,李鍾嶽對她非常尊敬,不僅特例爲秋瑾安置座位,並且也沒有對她大聲呵斥,而是以故人般的交流,兩人交談後,李鍾嶽讓人拿來紙筆,讓秋瑾寫一句詩,秋瑾見此,揮筆寫下了世人傳頌的一句詩“秋風秋雨秋煞人”而之後的審訊中,李鍾嶽對秋瑾革命一事隻字不談,兩人只是聊秋瑾的前半生,以及她的理想,審訊進行了兩個小時,整個過程如同李鍾嶽會客一般。李鍾嶽對於秋瑾的尊重,終究是惹惱了清政府的要人,知府貴福要求對秋瑾嚴加審訊,並且立即處斬,李鍾嶽以證據不足反駁,不過貴福卻說“這是浙江巡撫的命令”對此,官大一級壓死人,官大數級那真的是沒辦法了,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點,李鍾嶽哭着對秋瑾說“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

1907年10月29日,曾審問過秋瑾的縣令李鍾嶽在家中懸樑自盡,此時距離秋瑾就義僅百日,而當李鍾嶽的自殺消息傳出後,全國輿論一片譁然,紛紛猜測李鍾嶽爲何會上吊自殺。

秋瑾英勇就義,百餘日後,曾審問秋瑾的縣令爲何會上吊自殺?

李鍾嶽,安丘縣謀家河村人,1855年他出生在當地的一個書香門第,按照所有古代讀書人的理想,他從小飽讀詩書,18歲中秀才,39歲中舉人之後再中進士,按照道理來說,李鍾嶽的這個履歷並沒有什麼突出之處,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從官生涯的數十年中,養成了一身浩然正氣。

1907年,秋瑾與光復會的同志商量決定在浙江,安徽兩地舉行起義,而就在這年,秋瑾返回自己的家鄉山陰縣,決定在自己的家鄉起義,後因叛徒告密,起義失敗,秋瑾被捕。

李鍾嶽是一個好官,出身於書香門第的他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學,並且經常用秋瑾的詩來教育自己的兒子,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對人說“以一女子而能詩,勝汝輩多矣”字裏行間,無不表示出自己對秋瑾的欽佩。

秋瑾英勇就義,百餘日後,曾審問秋瑾的縣令爲何會上吊自殺?

秋瑾被捕後,李鍾嶽很是震驚,他想方設法的準備保住秋瑾,在當時紹興知府貴福的強烈要求下,李鍾嶽並不情願的抄了秋瑾的家,不過他爲了防止查出更多革命黨的人,他故意不搜查秋瑾自己住的小樓,因而抄家一事並沒有什麼成果。

1907年7月14日,不得已,作爲縣令,他有責任審訊秋瑾,待人將秋瑾喊來後,李鍾嶽對她非常尊敬,不僅特例爲秋瑾安置座位,並且也沒有對她大聲呵斥,而是以故人般的交流,兩人交談後,李鍾嶽讓人拿來紙筆,讓秋瑾寫一句詩,秋瑾見此,揮筆寫下了世人傳頌的一句詩“秋風秋雨秋煞人”而之後的審訊中,李鍾嶽對秋瑾革命一事隻字不談,兩人只是聊秋瑾的前半生,以及她的理想,審訊進行了兩個小時,整個過程如同李鍾嶽會客一般。

秋瑾英勇就義,百餘日後,曾審問秋瑾的縣令爲何會上吊自殺?

李鍾嶽對於秋瑾的尊重,終究是惹惱了清政府的要人,知府貴福要求對秋瑾嚴加審訊,並且立即處斬,李鍾嶽以證據不足反駁,不過貴福卻說“這是浙江巡撫的命令”對此,官大一級壓死人,官大數級那真的是沒辦法了,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點,李鍾嶽哭着對秋瑾說“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

四點秋瑾英勇就義,李鍾嶽同意了秋瑾臨死前的要求,不梟首,刑後不剝衣服。

秋瑾英勇就義,百餘日後,曾審問秋瑾的縣令爲何會上吊自殺?

秋瑾死後,李鍾嶽的災難隨即而來,貴福覺得在秋瑾一案中李鍾嶽過度的偏向秋瑾,於是上書朝廷將他革職,回到家後的李鍾嶽一直鬱鬱不樂,反覆唸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愧疚之心感天動地,隨着時間的推移,他慢慢有了殉身的念頭,之後他幾次自殺未遂,被家人救起。10月29日,再也支持不住的李鍾嶽在家中懸樑自殺,而此時僅離秋瑾就義百餘日。

秋瑾英勇就義,百餘日後,曾審問秋瑾的縣令爲何會上吊自殺?

革命是要流血的,爲了和平,總歸是有人要死,秋瑾作爲其中的典範,真不愧爲一代豪傑,李鍾嶽作爲曾審訊秋瑾的縣令,他以身殉秋瑾,無非是自己心中愧疚到了無法彌補的階段,只能,造化弄人,如果生在現代,李鍾嶽當真是一個好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