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韓國是一個很奇特的國家,他有着悠遠的道德傳統,最終卻淪爲陰謀之國;韓國四次謀秦均不成功,最終被秦國一戰亡國,成爲秦國滅國大戰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韓國姬姓韓氏,原是晉國六卿之一,後來與姬姓魏氏、嬴姓趙氏三家聯合瓜分了晉國,獨立成爲韓國。

爲什麼說韓國在三晉中有道德優勢呢?原因在於韓國先祖救了趙國先祖,也就是四大悲劇中的《趙氏孤兒》;韓國曾經有機會消滅強大的魏國,因爲韓侯的心慈手軟,最終魏國逃過一劫,故韓國對魏國有存國之恩。基於這些道德優勢,魏國、趙國都把韓國當小弟帶,多數時候都會替韓國出頭。

爲了生存,韓國設計出四個絕世奇計謀秦,韓非是最後一個執行者!

晉景公時期趙氏成爲晉國六卿中較大的一家,趙氏以軍功起家,長期掌管晉國軍隊,當時趙氏的當家人是趙盾,趙盾入將出相,十分地威武霸氣。趙盾的兒子趙朔因救鄭有功,娶了晉國公主莊姬;這時屠岸賈祕密發兵殺光了趙氏族人,僅莊姬逃到宮中生下兒子趙武。

屠岸賈到宮中抓捕趙武,最終被程嬰的兒子替代了,趙武被程嬰撫養長大。趙武長大後在韓國先祖執政大夫韓厥的幫助下發兵殺了屠岸賈全族,恢復了趙氏的封地與地位。趙武就是趙國的先祖,沒有韓厥的幫助就沒有後來的趙國。

爲了生存,韓國設計出四個絕世奇計謀秦,韓非是最後一個執行者!

戰國時代魏國最先變法,強大的魏國四處攻城掠地,韓、趙兩國都有小部分領土被魏國攻佔,當然魏國主要還是搶的秦國的河西之地。魏武侯死後,公子魏罃與魏緩爭奪君位,雙方各領人馬互鬥。魏緩派人求助於韓懿侯,韓國爲了削弱魏國就與趙國共同出兵擊魏,在濁澤之戰中打敗魏罃的軍隊。這時趙國要求殺掉魏罃,立魏緩爲國君,然後割魏國部分領土再退兵。韓懿侯認爲殺君割地不仁義,不如將魏國一分爲二,魏罃與魏緩各一半魏國,如此魏國不強,韓趙可以安枕。韓趙兩國談不攏,當夜各自退兵,魏罃趁機領兵擊殺魏緩,成爲魏惠王。

爲了生存,韓國設計出四個絕世奇計謀秦,韓非是最後一個執行者!

《史記.魏世家》中記載爲: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爲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家謀不和也。

韓國立國後,消滅了奄奄一息的鄭國,將都城遷到鄭國都城,命名爲新鄭。韓國山地多,水利發達,有最大的鐵礦山宜陽,還有最出色的弓弩製造技術,在申不害變法後,各諸侯國終申子之身不敢侵韓,韓國也有了“勁韓”之稱。韓國變法後,多次出兵擊宋,佔了一些城邑,對大哥魏國也不尊敬了。

魏國滅趙計劃失敗後,開始出兵滅韓,魏國要先統一三晉,再統一華夏。趙國離魏國遠點,又被齊國救了,所以沒有滅成。韓國離魏國近,變法後又頗有錢糧,滅之容易,且實惠大。於是魏國出兵滅韓,結果齊國出兵救韓,通過馬陵之戰消滅魏國精銳魏武卒,韓國雖然存了下來,不過元氣大傷,再沒有恢復勁韓的稱號。

趙國胡服騎射後,軍力強盛,國富兵強,弱韓此後跟着趙國大哥混,實力不濟就陰謀百出!當時韓國最大的威脅是新生的大秦,韓趙魏三國再次抱團抗秦,以趙國爲帶頭大哥。秦國攻佔韓國上黨山地後,對趙國形成壓頂之勢;韓國爲了鼓勵趙國出兵擊秦,於是將上黨地割給趙國,此爲移趙攻秦計。秦國爲了打壓山東的帶頭大哥,出兵五十萬與趙國大戰,趙國起全國之軍四十五萬與秦軍大戰於長平。此戰秦國勝,秦國損兵三十餘萬,坑殺趙國四十萬大軍,韓國坐山觀虎鬥,延命多年。

爲了生存,韓國設計出四個絕世奇計謀秦,韓非是最後一個執行者!

資周抗秦計是韓國君臣苦心思索出來的一個存國大策,也就是韓國資助周王室抗秦,秦不滅周則韓國存矣,當時周王室已經是韓國的一個國中國了。周赧王在楚考烈王和韓國的支持下興兵伐秦,六國各出兵數萬在周天子的的旗幟下共同滅暴秦,最終只有韓國出兵八萬伴成天子六軍出征秦國。周赧王向王畿的富戶借錢,許下三倍利金,湊了一支六千人的天子禁衛軍,率韓國的八萬大軍伐秦。此戰韓周聯軍全軍覆沒,秦昭襄王吞併周王室,周赧王築高臺以避債。

爲了生存,韓國設計出四個絕世奇計謀秦,韓非是最後一個執行者!

資周抗秦計失敗後,韓國最後一點家底也輸光了,軍隊喪失大部分,戰後還割地給秦國賠不是。韓國君臣又聚在一起討論如何謀秦存韓,一老臣說可將豆子煮了後送給秦國當種子,秦國無收再聯合六國攻秦,則必勝。又一老臣說,可以選派韓國公室女子入秦爲妃,將秦王迷惑住,讓秦王安於牀榻之樂而忽視滅韓之事;如果韓國公主生下王子,則秦韓爲親戚,可免亡國之危。大家想了許多的計策出來,但是都不具備可操作性,這時韓王想出了水工疲秦計。

爲了生存,韓國設計出四個絕世奇計謀秦,韓非是最後一個執行者!

水工疲秦計是韓王聽聞秦國要修關中大渠,將渭河兩岸的鹽鹼地變成良田而想出的計策。韓王安讓水家名士鄭國去秦國修渠,儘量讓秦國多出人力、物力建渠,一旦建渠則秦國無力東出攻韓;但是就算修成大渠也必須是一個廢渠,是不能使用的漏水渠,讓秦國白忙一場。事情敗露後,鄭國得逃到楚國去,讓秦國出兵擊楚,楚國地大人多,可以跟秦國耗很多年的,這樣韓國可以多存活一段時間。

鄭國跟李斯受呂不韋之命建渠,領一萬多名民夫幹了兩年了,這時秦王政扳倒了嫪毐,流放了呂不韋。秦國官吏在呂不韋的公文中發現了鄭國是韓國間諜,來秦實施水工疲秦的絕密文件,嬴政聽聞後大怒,捕鄭國下獄,驅逐秦國國內的六國人士。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逐客令》,後來李斯上書秦王政,及時收回了逐客令。

嬴政親自到大獄中約談鄭國,說關中大渠是商君在世之時就規劃好的國家工程,希望鄭國能當好總工,修好大渠,造福於子孫後代。鄭國作爲水家名士,有技術人特有的責任心,他當然不想修一條漏水渠來遺臭萬年,在贏政的勸說下,他答應全力修渠。

鄭國說工期是一萬人修二十年,十萬人修十年,贏政聽後撥一百萬人去修渠,工期爲一年。又將蜀郡太守李冰的兒子李三郎調來協助鄭國建渠。此渠果然一年建成,贏政命名爲“鄭國渠”,該渠成爲秦漢時代關中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關中沃野千里就是從鄭國渠建成開始的。贏政又派大軍向韓國索要鄭國的族人,全部遷至關中地區定居;再讓鄭國擔任大田令,負責農業生產。嬴政愛護功臣之心讓鄭國從此在秦國安心住下來,爲後來疏通天下水路及靈渠建設作出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爲了生存,韓國設計出四個絕世奇計謀秦,韓非是最後一個執行者!

水工疲秦計讓韓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韓王安十分鬱悶。不久法家鉅子韓非的兩篇文章引起了嬴政的注意,作爲商君的粉絲,嬴政強烈要求韓非入秦爲相,作他的商君,協助他統一華夏。韓王安聽說後,立馬想到了兵事疲秦計,他想利用嬴政對韓非的崇拜,讓韓非去秦國執行兵事疲秦計,也就是讓韓非當大秦丞相,指揮秦軍攻趙滅楚,以此延緩韓國的滅亡。

爲了生存,韓國設計出四個絕世奇計謀秦,韓非是最後一個執行者!

韓非是韓國王族出身,算得上是王子,他聰明過人,將法家的法、術、勢三派合三爲一,完成了法家思想的統一。從學識上講,他十分希望自己能協助秦國統一天下,因爲統一華夏是法家的核心思想;從血統上講,他是韓國王子,他不想韓國被滅亡,但是韓國地小人少,君昏臣暗,不滅都沒有天理。韓信內心十分矛盾,他甚至十分羨慕鄭國,因爲鄭國作爲水家名士,非韓國公族,他可以投靠秦國一展所學,有嬴政這樣的君主,何愁能力不展?

最終韓非死在了秦國,罪名是兵事謀秦間諜罪,罪證在《韓非子.存韓》、《韓非子.初見秦》中。送走韓非的人是他師兄李斯,李斯給韓非了一瓶藿頂紅,讓他體面的走了,並沒有被秦法公開處死。相比韓非服毒自盡而死,李斯就死得慘烈了,他死於秦法的俱五刑之下!

爲了生存,韓國設計出四個絕世奇計謀秦,韓非是最後一個執行者!

韓非的屍體被秦軍護送回韓國,韓王安知道韓國滅亡之時指日可待了。不久大秦內史郡郡守嬴騰領兵五萬,在新鄭城下喊了一句,戰或降?韓王安率百官開城投降,韓國正式滅亡!

移趙攻秦計、資周抗秦計、水工疲秦計、兵事疲秦計都是絕世好計,然則韓國沒有實力去推行這些計策,在秦國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計謀都無法得逞。強國無二途,變法富民強兵是正途,總是想以小搏大,以巧取勝是不現實的。任何奇謀大策都必須在一定的實力上運行,如果沒有國力做後盾,奇謀大策只會淪爲笑話,此所謂功業立身,正道治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