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蘭縣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個縣,位於黑龍江省中南部。地處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爾濱市251千米,東距佳木斯市76千米,南距七臺河市91.2千米,總面積4672平方千米。[1]

依蘭縣地處小興安嶺、完達山、張廣才嶺延伸地帶。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四水交匯。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2]

依蘭縣名勝古蹟有遼代五國頭城遺址、金代土城子古城遺址、清代巴彥通要塞遺址、丹清河風景區、慈雲寺、東山怪坡等。[3]

2011年,依蘭縣戶籍總人口40.9萬人。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4億元。[4]

先後榮獲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產糧大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中國十佳休閒宜居生態城市、中國十佳休閒旅遊城市、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4]

2018年6月,教育部公佈了第五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創建入圍名單,依蘭縣成功入選。

名稱由來

哈爾濱依蘭縣概況

依蘭縣美景

依蘭原名三姓,滿語爲“依蘭哈喇”(即:依蘭爲“三”,哈喇是“姓”)。據《三姓志》載:清初,松花江中游胡爾哈河(今牡丹江)口、湯旺河口、湯旺河口順流而下瑪那哈地方及胡爾哈河正東倭和地方分別有赫哲人數十戶或百餘戶居住。天聰年間,挑選胡爾哈河一帶赫哲1000人,前往山東征剿。於順治二年(1645年),對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軍營全行撤回,“因爲出力,將此赫哲人等一併作爲新滿洲,國語依冊(伊徹)滿洲,隨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等四族長編爲世管佐領。”又據僞滿《依蘭紀略》記載,“嗣以胡氏徙居寧古塔,只餘盧、葛、舒三姓,遂呼斯地爲三姓”,簡稱“依蘭”。[5]

歷史沿革

周朝、秦朝,均屬肅慎族部落。

漢朝,晉爲挹婁部。

北魏,依蘭是勿吉國中心。

隋朝,時勿吉改稱靺鞨。

唐朝,靺鞨共七部,其中粟末部日趨強大,於聖曆元年,698年,創立震國,唐於開元元年,713年,冊封其首領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國名渤海。

遼朝,繼承渤海領土主權,廢除州縣建制。

金朝,設路治,稱胡裏改路。

元朝,建立後,依蘭初屬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後由開元路劃出歸合蘭府水達達路管轄。

明朝,屬三萬衛轄區。

清朝,順治三年(1645年),爲加強三姓地方駐防兵力,將從徵山東的三姓部分兵丁千餘人撤回三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設三姓城。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撤寧古塔將軍,三姓副都統改山吉林將軍統轄。

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富克錦協領衙門,屬三姓副都統,統歸吉林將軍。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置依蘭府,撤三姓副都統衙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將軍上奏:“三姓一城,爲吉江(吉林、黑龍江的簡稱)門戶,又爲松花、牡丹兩江匯流東下之區,地多沃壤,戶口殷繁”,請求設置府治。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02月,設置依蘭府,隸於濱江關道。知府於同年8月2日(農曆六月十三日)啓用依蘭府關防。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革東北行政制度劃分三省,依蘭轄于吉林省。

宣統元年(1909年)06月,清廷批准,於依蘭府城設置東北路兵備道,管理依蘭、密山、臨江(今同江)一帶邊務及東北沿邊兵備事宜,並管理依蘭等處關稅、交涉事宜,同時裁撤三姓副都統。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03月,將依蘭府改爲依蘭縣。[6]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06月,將東北路道改爲依蘭道,依蘭縣隸屬依蘭道管轄。

哈爾濱依蘭縣概況

依蘭縣(4)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02月,撤銷依蘭道,由吉林省直轄。全縣總人口16.4萬人,時爲二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改隸三江省管轄。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0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依蘭縣隸屬合江省管轄。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03月,將土龍山、宏克力一帶劃出,於土龍山設置依東縣;將雙河一帶劃出,於雙河區設置雙河縣;將刁翎、三道通一帶劃出,於刁翎區設置刁翎縣。原依蘭全境“一分爲四”。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06月,撤銷依東縣,將其北部宏克力一帶劃歸依蘭縣,將其南部土龍山一帶劃歸樺南縣。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05月,撤銷合江省,依蘭縣改隸松江省管轄。

1954年08月,松江、黑龍江兩省合併後,隸屬黑龍江省管轄,劃入合江專區。

1985年0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改由佳木斯市領導。

1991年04月,劃歸哈爾濱市領導。

依蘭縣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北部,地處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爾濱市251千米,東距佳木斯市76千米,東南距七臺河市91.2千米。地理座標處於北緯 45° 50′ 40″ ~ 46° 39′ 20″,東經 129° 11′ 50″ ~ 130° 11′ 40″之間。[9]

地質地貌

下元古界地層

依蘭縣境內,最古老地層爲下元古界(元古界晚期屬震旦紀)之黑龍江羣地層。集中分佈於縣境東北部松花江南岸,牡丹江東岸,倭肯河西岸各地區。其出露巖性,以燕山運動華力西期花崗岩與下元古界結晶質片岩爲主。

古生代地層

依蘭縣在松花江北岸,雖亦零星出露華力西期花崗岩體,但其中主要爲角巖、角巖化石巖及白色顆粒狀大理岩等,屬於古生代之二迭紀地層。

中生代地層

1、中生代侏羅紀地層,出露在四塊石和牡丹江兩側地帶。岩石種類,大多爲深灰色流紋斑岩和凝灰溶岩等。

2、中生代白堊紀地層,分佈在紅星、土城子鄉及牡丹江兩岸和松花江北岸,岩石爲具有各種顏色的粗、細砂岩及安山玢岩、氣孔狀安山、玄武岩等。

新生代地層

1、新生代第三紀地層,除以黑色岩石爲主外,並有各種顏色的粗、細砂岩及砂礫岩等。其分佈區域在達連河鎮、道臺橋鎮一帶。達連河煤田即屬於此種地層。

2、新生代第四紀地層,是最晚形成的地層。其分佈區域在全縣境內各幹、支河流兩岸。其中主要岩石爲角閃安山岩、氣孔玄武岩、亞粘土礦,以及砂礫、黃土等。[10]

地貌特徵爲遠近高低起峯巒,泥澤漫崗繞平原;深溝窪浴江河網,五山一水四分田。[11]

水文條件

依蘭縣河流較多,河網密佈,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勃利河等大小河流18條,山澗小河112條。有大小河沼、坑塘83個。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爲9.44億立方米。客水多年平均徑流量 323.1 億立方米 。地下水儲量較豐富,埋深在5一20米,總儲量爲72億立方米。其中常年可開採利用量爲3億立方米。[11]

氣候特徵

依蘭縣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的特點是四季分明,差異顯著,乾溼懸殊,寒暑俱烈。

春季,3一5月,冷暖空氣交替激烈,氣溫回升快,天氣多變,風力強,降水少,蒸發量大。

夏季,6一8月,暖空氣活動強盛,由於氣溫氣壓變化,造成高溫多雨現象,山區多對流雨,平原多鋒面雨。

秋季,9一10月,暖空氣減弱,北方冷空氣增強,氣溫降低快,風力增大,雨量大減。

冬季,11一2月,在強大的冷空氣控制下,氣溫低,降水少,寒風凜冽。

土地資源

依蘭縣土地總面積46,157.91公頃 ,利用現狀是4、4、一、一、即耕地和森林各佔四份,半利用土地和其他用地各佔一份。各類土地利用可分爲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佔地和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以及水利用土地。土地利用率 93.5%,土地墾殖率 42.8%。全縣土壤有8個土類,23個亞類,26個土屬,48個土種;主要土壤有暗棕壤、黑土、白漿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澤土、河淤土和泥炭土。現有耕地中黑土、草甸土佔 70%。[13]

水利資源

依蘭縣河流較多,河網密佈,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勃利河等大小河流18條,山澗小河112條。有大小河沼、坑塘83個。地表水多年平均逕流量爲9.44億立方米。客水多年平均逕流量323.1億立方米。

地下水儲量較豐富,埋深在5—20米,總儲量爲 72億立方米。其中常年可開採利用量爲3億立方米。[1]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哈爾濱依蘭縣概況

林業

一、林木類

有松、楊、榆、樺、桑、柞、椴、棠槭、黃菠蘿、核桃楸、水曲柳等。

二、花草類

花類:有秋菊、丁香、月季、海棠、芍藥、燈籠、繡球。對紅、蘭草、吊蘭、玻璃翠、山玫瑰、桃柳、鳳仙、

草類:有靰鞡草、大葉樟、小葉樟,捲毛紅、蘆葦、草木犀、油包草、馬蘭草、野苜蓿、香蒲、銼草等。[14]

動物資源

獸類:有梅花鹿、紫貂、水獺、猞猁、黃鼬、灰鼠、狐狸、麝鼠、貉、獾、狼、野豬、山兔、山羊、狍子、熊、蝙蝠、刺蝟、蜥蜴等。

鳥類:有燕、麻雀、小雀、鴻雁、鷂鷹、烏鴉、布穀、雉、烏雉、喜鵲、鸛、裂、鷗、鴿、雕、翠雀、蘇雀、鸕鷀、鷓鴣等。

蟲類:有蛇、晰蜴、蜜蜂、蜘蛛、蟻、螢、麥奴、粘斯蟲、蛾、螺、蠐螬、尺蠖、蟋蟀等。

魚類:有銀鯝魚、甲魚、哲羅魚、細鱗魚、雅巴沙魚、蟲蟲魚、川丁子魚、青根魚、鯿花魚、板黃魚、葫蘆子魚、花鰱魚、白蓮魚、嘎牙子魚、黑魚、鰲花魚等。[1]

礦產資源

依蘭縣境內已發現礦產31種,產地104處。有大型礦牀4處,中型礦牀3處,小型礦牀61處,其餘爲礦點。 礦產總類有褐煤、油母葉巖、鐵、砂金、石英、石棉、大理石、蛇紋岩等 7種。

黑色金屬,有變質水成岩形成的鐵礦,岩漿岩構成的鉻鐵礦。有色金屬型有銅礦、砂金、鎂礦。

蛇紋岩礦、熱液型石英礦、石棉礦, 結晶岩體之水晶石、沉積型磷灰石、熱液型滑石,沉積變質之大理石和白雲岩、金雲母。

縣境內埋藏着大量沉積型褐煤和油母頁岩,煤炭爲2.31億噸,油、炭頁岩爲7,805.58萬噸,合計爲3.09億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