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可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做決策時通常並不像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追求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因此有瑕疵也沒有關係。很多組織或機構中沒有人願意獨自做決斷的原因,不是他們不喜歡擁有決定權,而是害怕承擔責任。

文/ 吳軍

來源/ 正和島(ID:zhenghedao)

很多人問我: 你研究了那麼多的企業,也接觸了很多商業鉅子和學術界領袖,能否從他們身上找到一些相似的過人之處?

我回想那些人,他們的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格局都超乎尋常地大。中國臺灣商業鉅子王永慶先生有過一句話, “人有多大的氣度,就做多大的生意” ,其實就是在詮釋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相信未來會比今天更好,堅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好地方,所要做的就是把握一些不變的道理,使用正確的方法,做那些能夠不斷讓自己獲得可疊加式進步的事情,這樣便能立於不敗之地。

走的最快的,往往落在後面

所謂格局大,就是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有非常明確的方向,然後用正確的方法沿着這個方向堅定的走下去。

他們並不貪圖步伐有多大,但是因爲從來不去做(或者很少做)南轅北轍的事情,反而總是先人一步到達終點。

相反,一事無成的人常常跑得很快,卻在鍥而不捨地兜圈子,或者受到環境的誘惑而不斷改變方向,甚至乾脆背道而馳,幾年、十幾年後回頭看,又回到了起點。

即使搭上時代持續發展的快車,人的格局也會決定他們最終能站多高、走多遠。 比如,在同一個時代做風險投資,J·P·摩根和馬克·吐溫由於格局不同,投資的結果就有了天壤之別。

金融鉅子J·P·摩根應該算美國最好的天使投資人,他在愛迪生還沒有發明電燈之前就投資了這位天才發明家。

不過,如果他僅僅投資了愛迪生,只能算是運氣好。 事實上,他還投資了愛迪生的競爭對手特斯拉,以及特斯拉的競爭對手、無線電通信的發明人馬可尼。

對於J·P·摩根來講,他投資的其實不是某個具體的發明家或某一項技術,而是“電”這個未來的產業。 這就是格局大。

相比J·P·摩根,馬克·吐溫的格局就差多了。 他是位了不起的作家,卻不是一個好的投資人,他的投資全都打了水漂。 馬克·吐溫的問題在於,他只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希望通過投資控制一些出版公司。 他只看到一家家企業,而非一個行業。

成功之後,才迎來真正的危機

對大多數人來講,獲得偶然的成功並不難,真正難的是逐漸讓成功從偶然變成必然。 有些人滿足於自己某件事做的快、做的漂亮,而大格局的人追求的則是重複的成功和可疊加式的進步。

我的弟弟吳子寧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後,進入硅谷後來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美滿電子,從一個普通的研究人員做起,13年後成爲公司的二把手(首席技術官)。

要做到高速率、可疊加式的進步,關鍵是做減法,懂得放棄。 放棄森林中各種小岔路上風景的誘惑,才能更快的到達目的地。

我弟弟就放棄了很多機會,在摩爾定律控制半導體的年代,充滿了各種誘惑。 他能花七八年時間專注在一個產品上,將它做到世界市場佔有率第一,而且每年能夠產生超過10億美元的營業額。 在這個過程中,他還獲得了280項美國和國際專利。

不過,做減法很難,人通常喜歡獲得而不願意捨棄。 兩年前,一家發展很好的媒體公司的創始人向我諮詢做一個基金的必要性,因爲當時國內像樣點兒的公司都喜歡做基金。 他認爲自己的人脈很廣,一定能做好。

我告訴他 : 如果他的邏輯能成立,世界上做大的基金一定是央視基金或者默多克基金,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後來他開始聚焦自己擅長的領域,每一步都成了他後來繼續前進的基礎,現在發展的很好。

創業從來沒有“好”環境

在不理想的環境中做事情,個人需要主動創造一個好環境。

創業者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做事是否有主動性。 主動性對所有人都是必要的,對創業者而言尤爲重要。

在創業者面前,幾乎一切都是未知的,沒有一定之規可以遵循。 更糟糕的情況是,事情做起來才發現條件其實並不成熟,需要自己創造條件。

而且,和最後目標無關的雜事特別多,創業者需要親力親爲。 在這種情況下,主動性是第一位的,個人的本事反倒是第二位的。

現在提起電商,很多人會想到阿里巴巴,覺得阿里巴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先發優勢。 其實,在十幾年前,阿里巴巴剛剛開始做電商時,前面已經倒下了一批電商公司。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8848.com——它是以珠穆朗瑪峯的高度命名的。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在公司倒閉後說: “中國不具有做電商的土壤。 ”因爲當時沒有網上支付,沒有信用體系,沒有方便的物流,交易的各方缺乏誠信和相互的信任,供貨方不規範的操作導致管理成本很高。

馬雲比前輩強的地方不在於技術更好、產品更漂亮,馬雲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主動性。 沒有支付手段,他就自己做一個; 沒有信用體系,他就自己建立一個;

如果馬雲被動的把答應風險投資人的工作都做完,然後告訴對方中國目前不具備條件,嘗試失敗了。 那麼,我們現在可能就看不到阿里巴巴了。

跟着人羣,永遠走不到終點

日中則移,水滿則溢,這是自然界的鐵律。

凡事過了頭,就要格外小心。

世界上每一次股災,都是在人們歡呼經濟形勢大好,股市即將創造新高的時候發生的,而不是在有人質疑股市偏離了基本點的時候。

如果基金的所有合夥人都覺得某一個項目好得不得了,需要馬上投資,就應該特別小心。 因爲這說明兩件事:

其一,見識不夠,可能有些東西沒有看懂、看透,有點盲目樂觀,因此發現不了問題,而不意味着項目沒有問題;

其二,投資的最好時機已經過去了,再去投資通常是做所謂的“接盤俠”。

中國的創業圈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有一個怪現象,就是美國一旦出現了一家新奇的公司,中國就會出現一大堆類似的企業。 谷歌收購了“YouTube”,中國就出現一大堆視頻網站,而且現有的互聯網公司也加入這場大戰,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一家公司能掙到錢。

當一件事是大家都覺得有好處,要麼有大家都沒看到的風險,要麼衆人都覺得有利可圖,其實已經沒有利潤空間了。

要所有人滿意,公司早沒了

每一次決定之前,都要廣泛聽取周圍人的意見,沒有反對意見的項目一定存在陷阱。

但當聽取完周圍人意見、彌補漏洞後,就不需要討論了。 負責人自己就把這件事情決定了。 否則討論來討論去,總會有人不滿意,永遠沒有窮盡。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最好是更好的敵人” 認可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做決策時通常並不像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追求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因此有瑕疵也沒有關係。

很多組織或機構中沒有人願意獨自做決斷的原因,不是他們不喜歡擁有決定權,而是害怕承擔責任。

我們常常講公民意識,要成爲一名合格的公民,就意味着對自己的所有決定負責任。 當每一個人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時,決斷就不難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獨立決斷,是每一個人本身的責任。

最好的發明者是企業家

愛迪生曾經有一個重要卻失敗的發明,他發明了一種供議會使用的自動錶決機,並且獲得了他的第一個專利——當時電的利用纔剛剛開始,就像今天的共享經濟、區塊鏈一樣,都是最熱門的方向。

他以爲有了自動錶決機,議員們就可以提高效率,一定會大受歡迎。 但現實卻很殘酷,他費盡心血的產品只被議員們敷衍了一番,根本無人購買。

愛迪生當時百思不得解,直到很久後他才知道,議會投票流程本來就是給少數派拖延時間的,不需要加快。

從這之後,愛迪生就懂了一個道理—— 光有技術是不夠的,技術還需要有用、有市場。

在如今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中,不能爲了研發技術而研發技術,爲了迎合潮流而迎合潮流,技術是爲人服務的,是爲市場服務的。

要知道今天的潮流,過兩年就不是潮流了,只有洞察本質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並非趕上潮流就高人一等。

結語

改革開放風風雨雨四十年,經歷多少次風雨,每過幾年都會有一次大洗牌——或者是制度的改變,或者是技術的革新。

每次洗牌,都有一大批企業風流被雨打風吹去。 能挺下來的的企業,靠的就是格局。

在過去的粗放發展模式中,也許有人可以靠着潮流一夕暴富,但如果他的格局配不上他的財富,在下一波潮流中,市場有無數種方式會收割走他所有的資產。

唯有格局的提高,纔是真的突破。

- END -

社羣招募

歡迎加入我們的精準讀者羣,這裏有志同道合的創投夥伴,最快最全的科技資訊,更有小飯桌記者的權威分析,公衆號後臺回覆 “羣” 即可!

點擊閱讀往期精彩回顧

今日頭條/騰訊新聞/鳳凰新聞/百家號/搜狐新聞/一點資訊/新浪財經等20多家媒體入駐賬號

點“在看”,給好文章打Cal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