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1938年出生,从未进过学堂,不会断文识字,但一生辛劳,无私无畏,为了一大家人的生计,做过许多我们不敢想象的事情,令人肃然起敬。

记忆中,母亲曾天不亮就外出打柴,据说是去一个叫宋家沟的大山。那地方我不曾去过,只知道母亲直到天黑很久才挑回一担180余斤的木柴。

为了重温母亲当年打柴的艰辛,去年,我特意选择了母亲当年的打柴地——宋家沟——徒手驾车探游。

汽车从羊楼洞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马家洞方向驶去。沿路山泉飞溅,百鸟啼唱,野花开得格外烂漫,尤其是杜鹃,这儿一丛,那里一簇,红的、粉的、黄的,缀满了一个个山头,四处春意盎然,风光无限,让人陶然忘返。母亲一生在农村辛苦劳作,她当年艰辛爬行在这条山道时,是断然没有这般优游心境的,在她心里,只装得下儿女,断然没有自己的一丝容身之地。

车行约3公里,在接近马家洞山顶处,山路忽地一转,通村盘山公路戛然而止。我们选择一宽敞处停放好车,在当地朋友的引导下,向塔坳方向进发。据朋友介绍,翻越塔坳山顶就跨过了赤壁县界,到达崇阳属地,一路翻山向下,前方就是宋家沟。

远远望去,塔坳就在前方山顶标红处。根据目测,须翻越崇山峻岭,道路长且险阻。

我们沿着一条崎岖的山道下行,穿越谷底。谷底一座古桥跨过溪流连接上山古道。旁边两块功德碑,一块字迹斑驳,颇有年代感;另一块立于建国初期,讲叙这条连接赤壁-崇阳两县的要道的重要性,记载捐资修路筑桥者的姓名及金额。

 

走过谷底,再经过扇子坡后,就是一条石板铺成的上山小道。长长的,曲曲折折,尽管荒草萋萋,久无人迹,可于当年来说,可算得上比较时尚气派的山道了。在生产力低下、交通不畅、纯靠肩挑背扛的年代,这条石板山道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资民力。

山风吹来,山道两侧的竹林呼呼作响,一棵棵翠竹迎风起舞,妙曼多姿。我似乎看到山道上往来穿梭、络绎不绝的行人,有的哼唱着山歌,负重前行;有的卸下重担惬意地坐在古阶旁歇脚纳凉。

正走神之际,前方拐角处走来一中年男子,五十岁光景,负着一担柴薪,壮实的身子略显佝偻,汗流浃背,一步一顿地艰难前行。肩上的冲担深深勒进肩颈窝里,冲担两头的柴捆大而厚实,沉甸甸的。我想,如些重担,纵然换成一般壮实后生,怕也晃悠不得几步。而我的母年,当时已年届六十,比这中午男子瘦弱得多,无法想象当年是怎么一路走下来的。

       

   走完石级小路,就是一条林荫山道,山道两旁长满野樱树,其数量之多,枝干之粗大,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沿着山路前行,我们走走停停,虽然只背负了少许干粮和饮水,却早已累得大汗淋漓。同行的三位友人,包括个别曾以“野游达人”自诩的,因不堪登山之苦,私底下拉拢向导,知难而退、全身而返。

   我独自一人提振精神,奋勇向前,继续攀登了一个小时左右,在接近山顶处。一个微缩版的小亭子,貌似土地庙,台子上还摆放着新鲜的橘子、饼干等贡品,底下泛着水光。我走近观察,发现是一口山泉,水深不到5厘米,一双硕大的足印赫然显现在泉底石面上。

   这就是传说中的塔坳泉吧。对于早已精疲力尽、干渴难耐的我,忍不住山泉入口,顿感清爽。塔坳泉至山顶的路没什么坡度,两旁的古樱树仍然比较多,但病虫害十分严重,病树十之六七。最惹人注目的是一路的野生猕猴桃,正值果实成熟时节,采果人在山间乱蓬里踏出一条条小径,延伸至一棵棵或大或小的乔木底部,乔木上攀爬附生着的就是猕猴桃,枝条上倒挂着一串串桃果,清香诱人。

   当年母年进山打柴,一趟就得一整天,不知母亲面对饥渴,除了啃食馒头外,是否也曾畅饮过这绝顶清泉、采食过这人间仙果。没有这山泉与仙果的强大功力,真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将那些柴薪挑下山去的。

   我铆足一股劲,终于登临塔坳顶峰。此时,已接近中午12时,离我们弃车步行已经过去3个小时。我满心期待宋家沟的出现,于是,顺着山顶的小道一路小跑,直至精疲力遏、气喘连连。可远远望去,山那头还是山,并不见宋家沟的踪影。根据前期借助高德地图所做功课,我判断,前面一远处的某个山脚,应该就是宋家沟所在地。

   此时,时钟已指向中午一点,我已经在山里走了足足4个钟头,留给下山的时间不是很多。无奈之下,只得调头回走。眼前荒无人烟,在山顶某处,偶有古人石屋遗迹。行走在这无边无际的幕阜山脉中,天是那么辽远,山是那么高大,草木是那么繁森……我感觉特别孤寂与渺小,正如风中摇曳那株矮小的狗尾巴草,抑或是那只伏诛于天地间匆匆爬行的蚁蝼。

   走过一个个山头、越过一道道梁子。由于膝盖过度疲劳,酸软得几乎无力支撑我瘦小躯干之重,虽数次途中小憩,也同样没能避免“连滚带爬”的狼狈相。

   这次重走母亲当年的打柴路,虽然没有最终到达目的地,然,在我心中,宋家沟不再只是个抽象概念,其路程之远、打柴之艰辛让人倍感震撼。为了儿女,为了这个大家庭的,母亲义无反顾地肩负起生活的重压,为我们撑起一片充满云彩和梦想的蓝天。

   母亲的无私奉献值得儿孙们永远铭记。余生,我愿静静地陪伴着母亲,耐心倾听她讲过千百次的故事,尽情享受那近乎幼稚的唠叨,用心感悟她对于每一个儿女的惦念与牵挂……风清云淡,岁月安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