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12月14日,由新浪理財大學主辦的“2020投資趨勢前瞻”新浪理財大學Money+投資沙龍在北京圓滿舉行。多位投資領域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共議2020年投資新趨勢。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華夏恒生ETF、華夏中小板ETF等基金經理徐猛出席沙龍,並發表題爲《量化策略在A股市場的投資實踐》的演講。【點擊進入專題】

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華夏恒生ETF、華夏中小板ETF等基金經理徐猛

徐猛認爲,市場有效性、投資者結構、證券市場基礎性制度、經濟增速和A股市場國際化進程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導致整個ETF市場投資理念和邏輯隨之變化。未來更要考慮有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龍頭公司。

徐猛認爲,市場有效性、投資者結構、證券市場基礎性制度、經濟增速和A股市場國際化進程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導致整個ETF市場投資理念和邏輯隨之變化。未來更要考慮有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龍頭公司。

他提到,做投資最大的收益來源就是資產配置,定好了資產配置,最後落地還需要某一個風險收益特徵明顯的資產。在這樣的背景下ETF、Smart Beta ETF和指數增強因爲透明、簡單、風格穩定,就成了資產配置的首選。在徐猛看來,市場有利於ETF的發展邏輯,所以ETF未來幾年還會有高增長的趨勢。

徐猛介紹,過去兩年和未來的計劃中,華夏基金主要做的就是提高ETF產品流動性、投資精細化管理和積極進行產品佈局,在指數增強方面也利用人工智能來做投資策略,目前看來都取得了不錯的表現。

關於未來市場主要的投資機會,徐猛說,主要有三大類,一是低估值的大盤藍籌企業;二是受益於行業集中提升的中小企業龍頭;三是5G相關板塊的投資機會,這是市場上確定性相對較強的板塊。

徐猛也偏向於推薦較爲穩健的投資,短期來看穩健的投資雖然每年收益不大,但長期下來能確保比較高的收益,對於普通的個人投資者來說穩健的投資也更爲合適。

想聽更多幹貨內容?點擊進入新浪理財大學專題,和更多投資者一起了解大咖市場前瞻!

以下爲演講實錄:

各位下午好,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量化策略在A股的投資實踐。這個演講名字起得比較專業,但其實我今天主要講的大部分還是以下四方面:ETF、整個市場正在變化的投資理念和投資邏輯、量化投資方式以及在華夏基金怎麼做量化投資,即重點市場投資機會和重點ETF投資價值分析。

第一部分,目前整個市場發生的變化有幾個數據。一是市場有效性在提高,主動基金的平均收益在過去三四年裏比較困難。過去幾年績優股漲得很好,績差股漲得特別差。另外大盤股漲得特別好,小盤股漲得特別差。過去很多年,食品飲料指數漲得特別好,我們把這些現象放在過去幾年中發生的變化看一下,就會發現一些內在邏輯。

第一個變化,目前整個市場投資者結構在變化。過去幾年,像社保、保險、養老金、理財公司、境外投資機構等佔比在增加,其實這就說明了在過去幾年爲什麼主動基金很難跑贏指數。另外便是價值投資已經深入人心了。

第二個變化,證券市場基礎性制度在變化。註冊制推出後,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中小盤的供給需求發生了變化,成長股稀缺性降低,殼資源的價值降低,這也是爲什麼過去幾年中小盤股票表現得特別差,因爲需求增多,資金量一定,估值水平就會下降。退市制度在過去幾年風險比較大,投資尾部股票風險也比較大,同時轉融通業務一併推出,對估值泡沫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這對高估值股票產生了一個比較大的往下拉估值的作用。

第三個變化,經濟增速下臺階,中小企業受到的負面影響比較大,但是大企業(憑藉)財務實力、背景或者一些品牌的優勢,在經濟下臺階的過程中可能通過提高市場份額來穩定或者提升盈利,所以這也是爲什麼過去幾年內大企業表現相對好的內在邏輯。

第四個變化,A股市場國際化進程加速,這是從2018年6月份A股正式納入到MSCI市場指數里後產生的變化。A股市場國際化除了帶來了增量變化,也帶來了配置龍頭企業的投資理念,這就導致了爲什麼過去三五年整個A股市場表現一般,但是食品飲料行業出現大幅上漲,這跟外資的流入有直接的關係。

我這裏有幾組數據:外資持股規模和A股規模相當。2018年流入接近3千億,今年也流入4千億至5千億,未來幾年這個數據還會增加。

大部分股票是滬深300股票的成份股,更偏好各行業龍頭。其中包括大行業也包括細分行業的龍頭,這是最大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特點。行業上基本都是配置的大金融、大消費領域,特別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食品飲料,這是外資的特點。

綜上,目前市場現象出現了變化,其內在有四個基本邏輯。在目前整個市場環境中,基礎性制度和投資者結構變化、未來外資大幅流入,以及整個市場的投資邏輯、估值發生變化。未來整個投資的理念或者邏輯中一定要考慮到企業的盈利能力,有競爭力的龍頭公司。目前大的投資方向就是龍頭企業以及有業績支撐的企業。大的背景是炒概念、炒主體、沒有業績支撐的投資理念要慢慢淡出。

在未來,我們覺得外資可能還是主要的增量資金,如果在這種邏輯下,增量資金決定市場的風格,所以我們覺得整個市場還是會偏大盤藍籌股,這是一個大的結論。以上第一部分是投資理念的變化,總結而言,投資就要關注龍頭企業,關注有競爭力、有能力的企業。

第二部分,量化投資的趨勢,這裏我簡單介紹一下,因爲前面也提到了整個市場裏面做投資最大的收益來源就是資產配置。在境外這個比例貢獻了90%的收益,在國內70%的收益都是由於資產配置決定的。2014年配債,2015年配股,2016年買房子,這些做對的話差異性沒那麼大,但是做到這些很難,資產配置是一個對收益貢獻最大的投資決策。

在這種背景下,定好了資產配置、股票和債券之後,最後落地還是需要某一個風險收益特徵明顯的資產。在整個大的投資背景下,ETF、Smart Beta ETF、指數增強ETF因爲其簡單、透明、風格穩定的特點,所以成爲了資產配置的首選,這也是這三類基金過去增長得特別快的原因。

我這裏有一些數據,過去兩年ETF的規模,2018年增長了66%,今年到現在也增長了快50%。爲什麼在整個市場中ETF會快速發展?第一是市場有效性提高,第二是機構投資者不斷增加,機構投資者是做資產配置的,所以需要底層資產。第三是衍生品期貨馬上要推出300ETF的期權,這些政策對於ETF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以上都是整個市場有利於ETF發展的邏輯。當然在整個市場裏,像政策、金融機構、交易所配套的措施,都會推進ETF的發展,所以ETF在未來幾年可能還會有高增長的趨勢。

第二個趨勢,Smart Beta也是ETF產品的一類,但是這個產品在今年得到了不管是從規模還是從管理金額,還是從數量增長上來講,基本都翻倍了。主動投資的邏輯是把投資邏輯量化、規則化後,編製成一個指數,然後再根據這個指數做投資。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我們通過這種規則化的主動投資邏輯,能夠獲取相對寬基指數的收益,也就是希望能多掙點錢。第二,Smart Beta也是另外風險資產配置的一種,相比傳統指數基金,可能能爭取一部分的收益,它是透明性的,包括費率比較低,比較穩定,這是它的優勢。

另外就是策略指數的編制方法,目前整個寬基指數都是按照市值加權,有一種把指數權重按照基本面加權。將我們覺得業績好的、有競爭力的權重在基準權重上放多一點,差的就少一點,這樣也能有一部分超額收益,這是另外一種策略。

第三個可能就是指數增強ETF,在過去三年中,該類ETF的數量、規模也有比較大的增長,最鮮明的還是ETF的快速增長。

第三部分是華夏基金在這三個領域的實踐,這裏也簡單介紹一下。華夏基金目前管理了21只ETF產品,整個產品規模是行業第一名,有1056億,整個指數包括寬基的、權重的、中小盤的、行業的、海外的,華夏基金在行業裏面基本上是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

在過去兩年和未來的時間中,華夏基金在這方面主要做的工作,第一個就是提高ETF產品的流動性,因爲ETF競爭就是流動性的競爭,所以我們這一塊投入了比較大的精力。第二個就是投資精細化管理,指數基金投資相對來講是比較簡單的,根據指數的結構去複製。但是我們爲了更大可能地降低工作密度,讓長期投資者享受到指數上漲,讓套利投資者沒有太大風險,我們在裏面也做了精細化的工作。第三個就是積極的產品佈局,今年華夏基金佈局了十個ETF,其中行業的有三個,策略指數的有兩個,例如主題的發了41億,科技相關的ETF產品有很多。從市場份額來看,華夏基金整個市場份額是20.4%,領先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策略指數的實踐,像創藍籌、創成長,這兩個指數都有相應的ETF產品,這裏展現出來的是指數收益超過創業板指數的情況。創藍籌指數超過了基準,是11%。創成長超過了12%,創業板指數漲了2%,創藍籌漲了2.14%,創成長漲了2.67%,我們基本上實現了投資指數開發的目標。在較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策略指數能加上寬基指數,這兩個指數的特點,一個是成長型故交,在牛市裏我們覺得他們進攻性比較強,像昨天表現是最好的。在市場振盪、下行的時候,創藍籌的基金是相對來說比較穩健的,所以我們開發了基於創業板的指數。

第三個我們在指數增強方面利用了人工智能來做投資策略,其實目前整個人工智能做投資也是剛開始應用到A股市場上。那麼人工智能有什麼好處?第一可能就是能利用一些海量的數據。第二能發現一些非線性信息。第三是去掉主觀偏差和情緒影響。第四是反應迅速、快速挑戰。可能這些都比較抽象就不詳細介紹了,我們看一下歷史經驗以來的實盤業績。

整個組合超額收益是上證300的增強,10%左右,最大回撤1.35%,年化超額收益16%,其實這個挺高的。中證500超額收益13%,最大回撤1.62%,整個華夏基金在ETF這一塊目前是行業領先,策略指數開發上我們也是初步嘗試,取得了比較良好的開局。在指數增強方面,特別是人工智能在指數增強方面的應用,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投資業績。在座各位對具體策略聽起來可能比較模糊,我這裏就不再詳細介紹了。

最後一部分就是今天的重點,對於整個市場的判斷以及重點ETF的投資價值。目前經濟能不能起穩,或者明年上半年經濟能不能起穩回升是不確定的。第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昨天有一個好消息是中國和美國達成了階段性交易,一個不確定性是還沒有確認籤,第二是簽了會不會有變化,第三個第二階段怎麼談還是有不確定性,第四個就是地緣政治風險,像香港、歐洲也有很多事件,也會影響全球資產的波動,這是風險方面。

我們覺得比較高興的是,目前市場對這些負面的因素已經部分或者全部預期了以上不確定因素,即前面潘總提到的,市場爲什麼漲?因爲有超預期的不確定因素,市場爲什麼跌?有超預期的不確定因素,市場預期了對它的影響就不大了。

以下是三個相對確定的因素:

1.全球貨幣政策轉向寬鬆,比較確定的是國內持續推出穩增長政策,這是今年以來的降息,加大投資這一塊一直在做的。

2.外資持續流入比較確定。

3.5G投資領域的高增長比較確定。

整個經濟下降的過程中,以前刺激經濟的方式就是房地產,但是這幾年房地產基本上是被按住了,現在整個投資基本上是在信息化基礎建設上面,5G剛好契合了經濟轉型的趨勢,這個投資一個是超預期,一個是這個量比我們想得大,這一塊的投資也是比較確定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未來的走勢相對還是樂觀,市場可能會呈現振盪向上的態勢,但是上漲的空間我們覺得不是特別大,但應該也還可以。具體投資策略方面,我們覺得市場回調的時候,在估值水平比較低,外資持續流入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堅定地加倉,市場漲得特別快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小部分的減倉,但是核心倉位我們覺得還是要留住。

從投資機會來看,我們認爲有以下三類。

1.低估值的大盤企業,從ETF角度來看有上證50ETF、華夏滬深300ETF和恒生ETF。

2.受益於行業集中度提升的中小企業龍頭,也就是中小板ETF和創藍籌ETF。

3.5G板塊的投資機會,這是目前整個市場上最具確定性的,比較強的板塊,也就是5G ETF。

其實談到這裏,基本上對市場的觀點和投資機會我也做了介紹。最近我也針對A股市場國際化這一方面進行了交流。下面就外資對A股市場的觀點向大家傳遞一下。外資在過去兩年爲什麼持續流入?這一點還是與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資金的流動有關係,作爲全球資產配置的資金,外資是怎麼看待中國的?其實在外資的眼裏中國有幾個特點:

第一個,全球經濟體量是非常大的,是目前第二大經濟體量。A股市場,不管是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都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量,在這麼大的體量裏,全球的資金基本上配置得比較少。

第二個,從經濟增速的角度看,目前我們的經濟增速是6%左右,我們覺得從過去10%到8%,到7%,一直在下滑,所以大家總是擔心經濟增長。但我們放在全球來看,有6%以上的大體量經濟增長的只有中國,所以境外投資者看這麼大的經濟體量,加上相比美國2%的經濟增速,中國6%的經濟增速是非常高的。所以外資看待A股市場比我們自己更加樂觀,可能是距離產生美。

第三個,從估值來看,A股整體估值是13—15倍左右,A股市場在全球來看也是處在比較低的位置,所以國際投資者認爲中國體量大、增速高、估值便宜,如果把這個看成是股票的話是非常好的標的,這也是境外資金爲什麼持續流入的原因。

還有一個問題,爲什麼之前沒有流入?因爲之前咱們的外匯管制比較嚴,錢進不來,最近兩年隨着A股的國際化境外投資者能進來了,未來這個趨勢還會持續,這是境外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看法。

我這裏有三類核心的ETF投資機會,從這個投資機會來看,我自己覺得這些品種都是偏穩健性的品種。從長期來看爲什麼要做穩健的投資,我也可以稍微介紹一下。

穩健的投資從長期來看是能夠獲得長期的高收益的,這裏有一個簡單的數學概念,比如,今年市場好,漲了100%,明年市場跌了50%,其實這是沒有掙錢的,如果是穩健一點,今年漲5%,明年漲5%,這樣兩年還是漲了10%。穩健從長期來看,每年的收益不大,但是從較長的時間來看,穩健的投資能夠獲得長期的高收益。

這裏面有一個數學公式,每年正的收益相當於算術平均值,獲取利益是幾何平均值。算術平均值基本上比幾何平均值要高,高多少?就是你每年收益的波動性。你波動性越高,你的收益越差,你波動性越低,或者每年固定1%,年化收益率等於平均收益率減去1/2,乘以波動率。你波動率越大,你正的收益就越低,這也是我們強調穩健投資的邏輯。

談到穩健投資,我舉個例子,6月份的時候我們和同事聊天,說看好一個科技板塊,漲了百分之二、三十。我推薦的是恒生指數,只漲了10%,收益率差距特別大。後來他說他推薦的比較好,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你推薦了科技板塊你敢百分之百買入嗎?我推恒生指數敢80%的去買。他講一個是收益率,另外你敢在這個背景下用大部分的錢掙這個收益率嗎?穩健的投資者就可以高倉位的買恒生指數,一些主題的、策略的、彈性比較大的,就只能百分之二、三十的買,絕對收益是沒有穩健投資者的絕對收益高的,這是穩健投資者從收益角度去看的。

普通投資者用穩健投資者的方法幾乎不用每天看市場,不會影響工作與生活,所以穩健的投資適合普通的個人投資者,不管是從長期超額收益還是從掙錢規模,還是從生活的方式來說,我們覺得穩健投資更適合普通的個人投資者。

下面我介紹幾個我重點看好的基金,第一個是上證50 ETF,目前規模435億左右,是A股市場上規模大、流動性最好的ETF,也是境內第一個ETF。今年日均成交金額在二十多億左右,ETF持有人70%是機構投資者。這個基金的特點,特別是標的指數特點是估值比較低,盈利能力比較強,分紅率比較高,3%左右,所以穩健性投資者基本上都很喜歡上證50指數。

從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國內保險機構來看,特別是保險資金配置A股,其實70%的資金配的是上證50成份股。國內主動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上證50指數的成份股都在裏面。機構投資者很認同上證50的成份股,機構投資者相對看好,也是穩健性的產品。

中小板ETF,特點是中小企業龍頭,包括海康視、科大訊飛等。將會是明年經濟的龍頭。在過去幾年,整個中小板的成份股從高波動增長到確定性增長,過去幾年中小板指數經濟增速穩定性明顯好於其他指數。

恒生ETF這個邏輯跟上證50類似,就是估值水平低、分紅率高,議價一直在高位。恒生指數成份股是香港最好的50只股票,前面三個股票是A股上買不到的非常好的標的,後面的銀行股比A股便宜20%左右的折價,所以恒生ETF的估值相對於上證50來講,有更便宜的優勢。

最後一個推薦是5G ETF,因爲前面提到了,未來幾年可能會有一個投資的高峯期,所以整個信息技術設施建設都在5G上面。普通人覺得至少要換一個5G手機,還有5G應用,也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我們覺得5G相關產業的龍頭是未來投資的重點,對未來整個ETF,特別是科技板塊的投資機會會有促進作用,今天主要彙報的內容就是這些,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