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劉邦稱帝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幫手,如果沒有韓信,劉邦的稱帝之路可能會晚上好多年,甚至都不可能會稱帝。在劉邦稱帝之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因此韓信、張良、蕭何被後人稱爲“漢初三傑”。但是擁有這麼多戰功的韓信爲什麼後來爲什麼會被劉邦降職最後被殺呢?當時的張良蕭何他們都在想什麼呢?

漢六年年初,劉邦突然得到一個消息,有人給他寫了一封奏章,說韓信要謀反。上書的人是誰,司馬遷沒有寫,有什麼證據證明韓信謀反也沒有寫,從哪得到的消息也沒有寫。可以說這個奏章來的莫名其妙,就是爲當時的楚王韓信扣上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劉邦立即召開御前會議,詢問他身邊的大臣,這件事該怎麼辦。這些大將都說:“急發兵,坑豎子兒。”劉邦當時就不吭了。因爲劉邦知道他的中央軍打不過韓信的地方軍,而且他手下的將軍也都沒有韓信厲害。

於是劉邦扭頭問陳平的意見,陳平就給劉邦出了個主意,讓劉邦打着視察的旗號視察南方,在陳郡召集天下諸侯來會和朝拜,到時候韓信一來隨便兩個武士就能抓住他,這樣一來問題就解決了。劉邦一聽認爲這是個好計策,於是發了詔書讓所有諸侯來到雲夢澤會和。等到韓信來到雲夢澤的時候,劉邦臉色一沉,就命令武士把韓信綁了起來押回都城洛陽,將韓信由楚王降爲淮陰侯。

其實我們讀這段歷史的時候都能知道這是個莫須有的罪名,但是作爲“漢初三傑”之二的張良和蕭何難道就看不出來嗎?他們爲什麼不吭呢。

首先說張良,第一,張良看出了劉邦要殺這些異姓諸侯王的決心。第二,張良知道,只有把這些異姓諸侯王整治好以後劉邦的大漢江山纔會減少不穩定因素,才能穩固,因此張良一言不發。張良的這些所有表現都體現出了一個成語,叫“明哲保身”。

還有一個人,蕭何,蕭何爲劉邦建的最大功勞之一就是舉薦韓信,讓韓信當上大將軍,爲什麼韓信被冤枉作爲相國的蕭何卻一言不發呢?因爲蕭何他非常明白,蕭何對劉邦猜忌功臣,既有理性的認識,又有感性的體會。蕭何自己都有兩次被劉邦猜忌,後來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消除了這些猜忌。而韓信是蕭何舉薦的,蕭何這時候最擔心的其實並不是韓信的安危,而是擔心被殃及池魚。所以蕭何這時候躲都來不及,更不會爲韓信去說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