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4日下午舉辦的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光影七十年 奮進新時代”主題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表示,在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努力下,中國電影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國電影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在他的《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探索》主旨演講中提到,70年來,很多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作品,既表現了真善美的主流價值和人道主義力量,同時也得到了主流市場,不僅讓人看到了真實的生活,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來。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5日訊(記者 魏金金)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伴隨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步伐,中國電影也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回首過去,70年的中國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進步,映照了一代代中國電影人的青春記憶。

高質量發展重要任務在於推進電影供給側改革

在14日下午舉辦的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光影七十年 奮進新時代”主題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表示,在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努力下,中國電影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國電影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創作活力持續迸發,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全國電影的總票房從2012年的170億攀升至2018年的609億,成長爲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和世界電影生產大國,全國銀幕數2012年的1萬(多)塊,2018年增長至6萬多塊,中國電影的崛起,成功改寫了世界電影的大幕。

新中国电影70年 大咖齐聚探讨高质量发展之路

“光影七十年 奮進新時代”主題論壇現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新時代,中國電影最大的主題,就是要走向電影強國。”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如是說。在他看來,推進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很重要的任務在於進一步推進電影的供給側改革,優化電影市場體系。“我們的文藝片,我們的一些主流電影,我們的一些農村題材電影、少數民族電影、戲曲電影、兒童電影等,目前在市場上還處於弱勢狀態。要構建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就是要保障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電影都能夠各得其所,能夠有效對接自己的目標觀衆羣體,能夠實現良性發展,這樣中國電影的發展才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續”。而隨着5G牌照的發放,中國電影又將如何實現與互聯網的融合與發展,都將在更大程度考驗我們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應得到更好繼承、傳承與發揚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在他的《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探索》主旨演講中提到,70年來,很多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作品,既表現了真善美的主流價值和人道主義力量,同時也得到了主流市場,不僅讓人看到了真實的生活,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來。同樣,回顧近二十年,在世界電影市場上,類似的現實主義作品越來越多,且都是主流作品。“今年是現實主義的大年,人們將看到一系列現實主義作品在這個時期出現,我們也希望得到更好的輿論環境和產業環境,讓中國電影更好得繼承、傳承、發揚下去”。

年過古稀,作爲一名“70後”,謝飛導演由衷感慨,我們一定要經常反思、總結經驗,百年中國電影的歷史上有非常多成功的創作經驗,其實從二三十年代,中國老一輩的電影人就創造了比較受歡迎的類型。其中具有典型的就是家庭倫理類型,“這種用家庭命運變化、倫理研究,來表現大時代、表現歷史、表現中國人的文化,在中國是有非常悠久成功的傳統的。”

新中国电影70年 大咖齐聚探讨高质量发展之路

現場圓桌之導演論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作爲第五代導演代表,電影教育家、原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同樣表示,改革開放以來的電影創作,實際上是在現實主義創作的基礎上,把人物的命運放在了大時代、大背景下,去反覆地琢磨和表達,使得這些東西能夠讓我們有很多的回味,“它所折射的東西可能給我們的父輩,給我們以及後來的人有很多的思考,這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市場化改革倒逼中國電影走向強國之路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也曾陷於低迷。1999年電影市場一度陷入了經濟低迷的氛圍中,其不景爲上個世紀90年代之最。在此之後,一方面技術的進步大大降低了行業的進入門檻,另一方面,市場化改革程度的不斷提高,也極大推動了電影的創作與生產。在導演甯浩看來,這是一個充滿變革、充滿機會的時代,“只要有想法,你就可以寫成故事,就可以(有機會)拍出來”。謝飛一再表示,中國電影要想實現電影強國和大國,一定要吸取過往教訓,繼續深化改革。

作爲80後非科班導演,同時也是今年最受關注的青年導演代表,《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談到,入行十年,自己一直在尋找一種拍攝方法、一種工具,直到2014年前往美國好萊塢學習之後,對電影工業化有了更深的認知。而由於文化差異,很多好萊塢式的工具很難在中國落地。“我覺得我們在電影市場化和產業化的過程當中,有些觀念必須要轉變,比如我們在藝術創作和製作上的觀念都很新,每一個製作人和導演都有很多的想法,但我們在產業的基礎的和法律的健全上,還是欠缺的,包括電影原先的營銷、管理等,其實西方國家有很多先進的東西我們可以學。”張會軍結合近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情況這樣談到。

作爲科幻電影的先行者,郭帆表示,在這個過程中,自己還在摸着石頭過河,總結經驗,“我覺得我們這次至少讓投資人看到了可能性,有了更多的對科幻類型的信心,有更多的錢可能進來去支撐這個類型,有更多的導演有機會嘗試拍攝科幻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