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会说话的母亲,有多重要。母亲说话温和淡然,孩子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也会如自己的妈妈一样,从容不迫。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扎心了。

一个孩子在武汉坐地铁时,与母亲走散了。

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孩子与母亲相逢。

以为失散的孩子与母亲相认,会是一个特别温情的场面,但母亲在见到孩子的那一刻,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

失散重逢,孩子还来不及欣喜雀跃,一盆冷水便浇头而下。

原以为见到母亲的那一刻会充满安全感,但母亲凌厉的语言,让孩子内心升腾起的,是不安和恐惧。

这个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孩子犯了错误,母亲气极败坏地批评孩子;孩子一件事情没有做好,母亲极力地用语言打压孩子的自尊心。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别小看说出口的那句话看似简单,却会在孩子的成长中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一句脱口而出的话,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的温度。

母亲说话充满怨气,孩子听在耳里、看在眼里的,是灰白的天空,不带任何色彩;母亲说话温和淡然,孩子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也会如自己的妈妈一样,从容不迫。

01

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

曾看过一段公益小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钟,却触动人心。

视频用一种特别巧妙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家长对孩子说话方式的重要性。

好的家庭关系是,爸爸管“脑”,把握大局方向;妈妈管“心”,营造温馨氛围。

妈妈如何对孩子说话,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高度。

心理学有一个“皮革马利翁效应”,说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其他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

当一个人获得了别人的赞美、信任,他便会获得一种积极的能量,尽力达到别人的期望。

如果母亲对孩子说话的态度,是开放的、包容的,传递给孩子的是信心和信念;如果母亲对孩子说话的态度,是打击的、压制的,转达给孩子的是怀疑和悲观。

02

好好说话,是母亲毕生的修养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曾对一千多名未成年人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

25.7%的孩子“自卑”, 22.1%的孩子“冷酷”, 56.5%的孩子“暴躁”。

造成这一原因的根源,大多是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语言虐待”中。

无法好好说话的母亲,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见不着的伤痕,却要花很长时间修复重创。

母亲一张嘴,便能看出她的修养。什么样的母亲,便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会说话的母亲,有多重要?

曾看过这样一部公益短片,被称为泰国的《阿甘正传》。

有个公益广告的结尾,很感人:

“我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妈妈,因为我不是想我的孩子总是获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

母亲的话语,是引导孩子看自己、看世界的镜子。

对孩子说出口的话,越多的鼓励,孩子越坚定;越多的赞赏,孩子越自信。

母亲的嘴,是孩子一生的风水。说话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好好说话却考验着作为母亲的智慧和格局。

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读懂他们的母亲;愿每一个母亲,每说出的一句话,都能给予孩子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