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博上出轨、家暴、PUA热搜不断,有人调侃:年底渣男扎堆冲业绩了。

而年底,视频网站薅羊毛也加大力度了。

腾讯视频在《演员请就位》终极就位盛典前一周推出付费点映,看四位导演的终极影片——赵薇的《哥》、陈少红的《真相》、陈凯歌的《理发》、郭敬明的《AI》——会员1块钱1部、非会员3块钱1部。

郭敬明自带流量以及他的营销能力,《AI》成了盛典后四部作品中最热的,#郭敬明 AI#、#郭俊辰演技#、#陈凯歌点评郭敬明AI# 纷纷上了热搜。

《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也好,《演员请就位》也好,这种所谓演技PK的综艺,其实选不出好的影视表演。因为舞台表演要让人很快就感觉你演技好,演员往往都选择炸裂演法,不是哭就是吼,似乎少了放大的情绪和肢体就流于平淡,在同台PK中显得少了戏。但是现如今三秒落泪仍意味演技好吗,哭的层次逻辑呢,哭的起承转合呢,哭的叙事功能呢?

在我看来,《演员请就位》最好看的部分只在于最后这四个作品,它们并不是舞台表演影视化,是真正的电影短片,好看度《哥》>《理发》>《AI》>《真相》。

因为会员1块钱1部还算便宜,也确实有先睹为快的爽感,所以并没引起太大反弹。

《庆余年》付费点播,则是真正引发了轩然大波。

#庆余年超前点播50元#当天就被刷上了热搜第一位,网友普遍吐槽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吃相很难看、想钱想疯了。

50块钱价位太高,每个更新日比会员提前看6集的权益力度太低,所以引起用户众怒:好不容易出了那么一两部质量相对较高的自制剧,就急不可耐地露出贪婪嘴脸。

网友太有才了,吐槽得精彩——

人家买的就是你心急吃热豆腐的心理,等不住只能被烫嘴了。

五十块买排骨不香吗?

VIP之后再来个加速包?你以为你是联通移动和电信哈。

后续余波荡漾,媒体发文剖析,连人民日报也发声了。

也有网友宣称不会惯坏了资本方,并透露《庆余年》的资源被泄露,网上有免费管道,视频网站此举一定程度会助长网友白嫖之风。

《庆余年》确实很好看,连我这种很少追国产古装剧的非粘性用户也投入进去了。可是,在已充了会员后还要再花50块,只为追求多看6集?再三犹豫后,想必也还是会有忍痛吃下热豆腐的用户。

虽然进影院看电影有着不可替代性,但不可否认,在网上下载电影的行为已是互联网用户常态了。

一些院线片也会很快流出资源,清晰度有高有低,有时候不得不感叹网友神通广大而且极具分享精神。

一味从道德层面批判没什么用,高屋建瓴去谈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也难一蹴而就。

就跟国内始终不搞电影分级制的原因很复杂一样,为什么要看枪版电影的用户心理也是很复杂的。

大多当然是因为很多影片国内不引进,一般人又去不了影展,只能靠网络资源。而且也真的有人是没有去影院的伴,又很难承受一个人去看电影的尴尬,久而久之在家下资源是最舒服的观影方式——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原因,一些你觉得很扯的借口其实真是当事人的动因。

陈思诚监制的电影《误杀》12月13日正式上映,豆瓣评分7.7,目前票房超过2亿了。

豆瓣评分仅4.9分的《天·火》,周杰伦妻子昆凌是女主,周董也竭力帮爱妻拉票,上映4天票房已逾1.3亿。

同档期的《被光抓走的人》,豆瓣7.1分,尽管有黄渤牵头的华语全明星阵容,可能片名太文艺、题材太走心,目前票房连《天·火》的一半都不到。

而豆瓣7.5分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名导加名角,胡歌的潜心之作呢,而且去戛纳过了水,但上映已10天目前票房仍落后《误杀》。

这些片子在网上都已有资源了!

《误杀》的口碑和票房皆领先,想看的人多,给了流出资源以市场动力,上映前有过点映,给了流出资源以充分时间。

《误杀》的资源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但少了几分钟,没有最后所谓的彩蛋,而据说这个彩蛋挺重要,甚至可能颠覆正片原本的推理。

这部片子虽然是翻拍印度电影,但导演说自己是当原创来拍的,编剧团队多达6人,对一些细节和立意的改编,让影片生发了很多的阐释空间,引发很多影迷讨论。

​男主利用观影经验来编织脱罪证据链,用从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恶警斗法,“只要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任何离奇的事情”,而女局长破案的手段之一是“查他近一年来的观影记录”,这是很有趣的设定。

也不只是国产片,像12月上映的一些外国电影,《勇敢者游戏2:再战巅峰》、《星际探索》、《唐顿庄园》等,也全都有资源了。

对于片方、主创人员、院线来说,是委屈的,损害了其商业利益。他们会抨击这种行为,他们会呼吁有关方面应该给与打击,他们会号召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都是名正言顺之举。

再厚颜无耻之徒,也难以宣扬看枪版是政治正确的事。但很多人还是会看的,他们能做的只是得了便宜不卖乖。

观影人的那种心理是很微妙的,有时是觉得某部片子不值得去影院贡献票房,但还是想看了后好加入吐槽;有时是某部片子排片太少、时间也鸡肋,没几天就下线了,想看的自然会去网上找;有时是票价高,现在电影票补贴取消了,一部2D国产片也动辄五六十,不如省下叫外卖;有时就真的是认知偏差,觉得国产片即使枪版也不影响观影,唯有好莱坞大片才值得去影院感受特效;还有时是,真的没合适的人相约一起去看电影,只好自己窝在家里。

至于提供资源的人,他们是如何盗摄,他们是如何图牟利,他们是如何和网站合作,应该是有产业链,不懂就不臆测了。

流出资源会损害票房,这是一定的,但影响程度最终还是视影片质量而定。

比如《海蒂和爷爷》,延迟3年多才于今年5月在中国大陆上映,此前早就有资源了,但也有2000万票房,超过不少今年国产院线片——包括《狗眼看人心》、《九龙不败》之类烂得明显的,也包括《阳台上》、《过春天》之类存在争议的,还包括《撞死了一只羊》、《平原上的夏洛克》这类叫好不叫座的。

《千与千寻》,时隔18年才今年6月登录中国大银幕,票房高达4.8亿。

《海上钢琴师》,悠悠21年后于今年11月在中国大陆上映,收获逾1.4亿票房。

电影这门生意,就是这么吊诡。你不好,却可能盆满钵满,你很好,却可能乏人问津。背地偷笑也好,不服叫屈也好,道理说不清。

何况,这里是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