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有機所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董佳家課題組在尋找新的SuFEx反應砌塊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種安全,高效合成罕見的硫(VI)氟類無機化合物FSO2N3(氟磺酰基疊氮)的方法,他們同時發現該化合物對於一級胺類化合物有極高的重氮轉移反應活性和選擇性。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超精密光學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10月31日合作發表了《HTT-LC3連接化合物對變異HTT蛋白的等位基因選擇性降低》。

(原標題:《自然》評選年度十大傑出論文:兩篇中國研究成果均來自上海)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著名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近日評選出2019年10大傑出論文,中國成果佔到兩席,分別來自復旦大學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復旦大學:治療亨廷頓舞蹈症曙光

復旦大學的研究成果給亨廷頓舞蹈症(Huntington's chorea)臨牀治療帶來了新曙光。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基因變異產生的變異蛋白會積聚起來影響神經細胞功能。一般患者在中年發病,表現爲舞蹈樣動作,隨着病情進展逐漸喪失說話、行動、思考和吞嚥的能力,最終走向死亡。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超精密光學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10月31日合作發表了《HTT-LC3連接化合物對變異HTT蛋白的等位基因選擇性降低》。

該研究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芯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

上海有機所:高通量有機合成

上海有機所的研究成果則與“點擊化學”有關。有機化學反應的可預測性偏低是有機合成學科的瓶頸問題,有機分子在分子間成鍵時反應性不夠導致產物須分離純化,制約高通量和模塊化合成。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K. Barry Sharpless在1999年提出了模塊化的點擊化學(click chemistry)理念。他課題組發現的CuAAC反應和SuFEx反應是目前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反應。

上海有機所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董佳家課題組在尋找新的SuFEx反應砌塊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種安全,高效合成罕見的硫(VI)氟類無機化合物FSO2N3(氟磺酰基疊氮)的方法,他們同時發現該化合物對於一級胺類化合物有極高的重氮轉移反應活性和選擇性。

相關論文於10月2日發表在《自然》上,孟根屹、郭太傑、馬天成是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董佳家與K. Barry Sharpless爲共同通訊作者。

其他8篇論文

英、澳等多國聯合繪製了43個國家和地區從漁業產品獲取的營養與營養不良類疾病流行之間的關係圖。數據表明,一些發展中國家本可以滿足本國人口的營養需求,但卻把大量漁業產品出口,要麼加工成養殖飼料。

美國地外智慧生物搜尋協會(SETI)使用哈勃望遠鏡發現海王星的第14顆衛星,也是目前最小的衛星。

德國馬普化學所刷新超導溫度記錄。當施加100萬倍大氣壓時,氫化鑭化合物在250K(零下23.15攝氏度)時變成超導體,這是目前最接近室溫超導的成果。

美國博德研究所開發出“搜索並替換”的基因編輯方式,精準使用“基因魔剪”CRISPR。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發現,格陵蘭冰原下的含碳沉積物會轉化爲溫室氣體甲烷,在融化時大量排放到大氣中。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打破了線粒體DNA只遺傳自母親卵細胞的傳統觀念,發現了三例由雙親線粒體遺傳導致的mtDNA異質性。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用一種大數據軟件來訓練四足機器人,大大提高機器人的運動能力和學習速度。

最後一篇是讀者評選出的最佳論文:科學家在菲律賓呂宋島的洞穴深處發現了一些神祕骨骼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古人類生活在5萬多年前,身高僅1米左右。他們可能是現代人類已經滅絕的“親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