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年间,北宋和辽国经过多次战争之后缔结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缔结之后,宋每年要向辽进贡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很多人说宋简直丧权辱国,在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还签这样的盟约?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在很多人眼里的丧权辱国之盟

北宋时期澶渊之盟签订原因是因北宋军事积弱吗?

公元1004年,辽圣宗在萧太后的支持下,亲自率兵南下,企图深入北宋领土。当时北宋大臣们有的主张抗战,有的主张逃亡,宋真宗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一心想要南下逃亡。而后在宰相寇准的极力说服之下,宋真宗才愿意前往澶州监督战势。宋军在宋真宗的鼓舞下,在澶州城射杀了辽国一员大将。辽国见北宋实力不凡,便主张议和。当时宰相寇准一心想要借势打击辽军势力,但是宋真宗畏敌,便主张议和。

在宋真宗强力主张议和之下,北宋朝廷便通过派遣官员前往辽国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半年时间协商,最终于公元1005年1月份签订合约,这便被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不仅与这次战事相关,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北宋朝廷一直妥协的结果。

澶渊之盟订立之前,北宋和辽国冲突不断,双方战争长达二十五年。辽国一直想要占领北宋的燕云十六州,面对敌人的入侵,北宋只能防御。自从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对辽国心存敬畏,北宋由先前的主动攻击转为现在的被动防御,而面对步步紧逼的辽国,北宋最终只能妥协。

平等的盟约

澶渊之盟对双方的意义。

虽然要以岁贡为代价,然而能够换得边境的长治久安,对宋真宗来说,当然还是一笔划算的买卖。由于澶渊之盟的影响,宋辽两国暂时不再兵戎相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两国领导人都松了一口气。

自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间百余年间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边境恢复和平之后,两国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据说在这一时期,两国通使殷勤,宋辽之间外交活动多达三百八十余次。不仅如此,辽国发生饥荒时,宋朝曾主动提供赈灾帮助,而宋真宗崩逝后,辽国朝野亦举国致哀,以示恭敬。

很难想象,曾经将彼此视为心腹大患的两国,竟因一纸条约而缔结为“友好邻邦”,若说澶渊之盟的影响果真有积极之处,大概也在于此。

然而北宋朝野亦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比如王安石等维新变法派认为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朝君臣忘战苟安,重文轻武,完全忘记了自宋太祖时代起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导致大宋国力日弱,民风日益萎靡。对此,后世史学家亦颇有同感,毕竟澶渊之盟是宋真宗为了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向强敌妥协的结果。

其实很多人眼里此次盟约是丧权辱国,如同满清一样,但以我看来,这同清和个列强的协议完全不同。首先,澶渊之盟中,宋、辽以兄弟称呼,宋为兄、辽为弟,每年,宋赐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非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这对两国百姓是非常有益的。以至于在后来的宋辽百姓竟然出现辽“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这也为金一股气团灭两国帝国打下伏笔)。

澶渊之盟的负面评价: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虽然换来了宋、辽百年无战事,但也因为武力萧条,被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一锅端。

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原创不宜,望请支持,如有不妥,点击关闭—— 历史照妖镜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