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在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7%,增速較1-10月加快0.2個百分點。數據顯示,11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533718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與1-10月持平。

11月工業生產消費增速均超預期

來源:北京商報

繼10月我國就業率提前達標後,11月多項數據再訴利好。12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11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介紹,當前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中有進態勢。其中包括,工業增幅上升,新興產業發展持續加快;市場銷售增速加快,實物商品網上零售佔比繼續提高;投資增長平穩,短板領域投資增長較快等。

“11月主要指標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我們覺得實現全年預期增長目標應該是有基礎、有條件的。”付凌暉表示。

“雙11”引燃消費熱情

11月當月,受各大電商平臺促銷拉動,社會消費動能集中釋放。數據顯示,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4629億元,增長9.1%,較上月再擴大0.8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付凌暉表示,市場銷售增速加快,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實物商品網上零售佔比繼續提高。數據顯示,1-11月,全國網上零售額94958億元,同比增長16.6%。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喫、穿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29.6%、16.5%和19.8%。

“10月社會消費超預期回落,正是由於‘雙11’帶來消費後移所致。”申萬宏源宏觀指出,進入11月,家電、服裝鞋帽、通訊器材、化妝品等可選消費均較10月有所改善;食品飲料、日用品等必需品消費預計仍穩定於2018年以來的較高增長中樞水平。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雙11”期間,全網成交額達4101億元,同比增長30.1%,同比增速也高於去年同期的24%。其中,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雙11”全天成交額同比增速分別達25.71%、27.9%;蘇寧“雙11”當天全渠道訂單量增長76%,金融移動支付筆數同比增長139%。

電商拉動外,家電裝潢需求及油價上升等因素也成爲11月社會銷售零售總額增長引擎。華泰宏觀李超團隊表示,前月房地產竣工同比增速回升,帶動11月傢俱、電器和裝潢等類別需求上漲。

與此同時,國內汽、柴油指導價上調,帶動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有所回升。11月4日,國家發改委將汽、柴油指導價每噸上調105元;兩週後的11月18日,國內汽、柴油指導價每噸再上調70元和65元。

而一向作爲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擾動因素的汽車消費,11月依舊在低位徘徊。乘聯會數據顯示,“雙11”曾短期帶動汽車銷量合理回升,但鑑於11月後兩週銷量尚無明顯改善,零售數據擾動依舊較大。

在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看來,中國乘用車市場寒冬未盡,尤其是在“雙積分”政策、國六排放標準等政策的疊加下,車企仍面臨挑戰。“這也將加速自主品牌的優勝劣汰。最終挺過車市寒冬的車企將會給車市帶來信心,加速整個市場回暖。”

工業生產增速超預期

消費提檔升級傳導下,需求刺激生產。11月,全國工業生產比預期更爲樂觀。數據顯示,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2%,比10月加快1.5個百分點。從環比看,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78%。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

付凌暉認爲,工業增長保持總體平穩的態勢,特別是工業生產的結構優化趨勢在顯現,一些新的增長動能在積聚。“11月當月,工業生產比上月加快1.5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增長6.3%,比上月加快1.7個百分點。從行業來看,八成行業和六成左右的產品都是在加快的。”

11月工業生產高頻數據顯示,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同比較10月雖小幅回落3.5個百分點至15.8%,但仍處於高位;高爐開工率在11月震盪上行,建築鋼材量價回升;汽車半鋼胎開工率較爲穩定,11月均值小幅高於10月,處於弱復甦狀態。

四季度,商品消費需求小幅回暖,投資增長也相對穩定,外部不確定因素緩和帶動外需小幅回暖。11月生產和新訂單PMI也明顯反彈,大中小型企業信心普遍有所恢復,加之去庫存拖累幅度或趨緩和,前述因素共同帶動下,工業生產出現改善。

付凌暉特別指出,除傳統工業行業外,當前工業生產的結構也在持續優化。從數據來看,高技術行業和裝備製造業保持比較快的增長,11月增幅分別達8.9%和8.5%,明顯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均速。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今年以來一系列減稅降費、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舉措也在見效,11月私營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明顯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付凌暉說。

李超團隊表示,短期來看,當前經濟政策基調注重穩增長,部分工業品原料和設備或從今年四季度開始加大生產力度。“PPI和工業企業盈利拐點可能在今年末至2020年一季度,我們認爲企業盈利端仍在修復過程中,庫存週期有望在2020年上半年切換到補庫階段。”

“紅利”託底基建投資

“當前我們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還沒有完成,但未來投資潛力卻是非常巨大的。”付凌暉表示。數據顯示,11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533718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與1-10月持平。

其中,在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7%,增速較1-10月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除製造業以2.5%的投資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外,採礦業投資增長25.3%,增速加快0.2個百分點;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3.6%,增速加快1.7個百分點。

宏觀長春研報補充道,雖然11月PMI指數出現好轉,但外需波動仍可能在明年初對貿易端帶來影響,基本面趨勢性回暖前的短期底仍然在途。

作爲第三產業的強力支撐,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4%。除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速有所回落外,道路運輸業、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速以8.8%和1.7%,分別擴大0.7個和1.1個百分點。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0.2%,與1-10月持平。

“雖然11月多空因素交織。比如,無新增專項債提前發行落地,資金支持力度不足;基數較高;同時,基建增速一般均呈現年初高、年末低趨勢。然而政策主力較大、財政支持力度也較明顯,基建仍是託底經濟的主要發力點。”東吳證券表示。

進入11月,政策頻現利好。11月13日國常會決定完善固投項目資本金制度。其中包括,將部分基建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由25%降至20%,對公路、鐵路、環保等基建項目可再適當降低最低資本金比例不高於5個百分點。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降低部分基礎設施項目的資本金比例,主要還是鼓勵投資,鼓勵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更低的資本金加快投資,也是穩定了經濟的增長。

此外,11月27日,財政部提前下達2020年部分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萬億元,要求各地儘快將專項債券額度按規定落實到具體項目,確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見效;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又重申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劉瀚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