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腿腳不能正常行走的人若可以養活自己已是不易,而他卻靠自己的雙手,支撐起5口之家,闖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湛江市徐聞縣和安鎮北莉村的陳小留就是這麼一個與命運頑強抗爭身殘志堅的的追夢人。

來到北莉村,乾淨整潔的道路直通陳小留的家中,一棟簡陋的瓦房屋裏住着5口人,三輪摩托車是陳小留唯一的出行方式。“日常就靠三輪車拉拉客人,以及開着摩托車去海邊養殖蝦。”談起這些年的生活變化,陳小留的喜悅心情溢於言表。

今年40多歲的陳小留,小時候因一次高燒不幸,落下了雙腿殘疾,現全靠雙柺杖行走。由於當時醫療水平低,家庭條件差,高燒沒有及時治療而愈發嚴重,最終引發小兒麻痹症致腿部殘疾。

其妻也有先天性殘疾,只能料理簡單的家務、工作,夫妻倆上還有一個年邁的父親,下有四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大孩子在廣東技術學校上學,二孩子在縣中學讀書,還有兩個在讀小學,整個家庭的生活基本上難以維持。

正是精準扶貧的東風,給陳小留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在順德區均安鎮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生活艱難的陳小留被認定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各項扶貧政策的幫扶,讓陳小留的生活一點一點地發生改變,同時他也努力通過自己的雙手來改變命運。

順德區均安鎮扶貧工作組負責人走訪貧困戶人員。

破除“等、靠、要”思想,用勤勞雙手奮鬥

和安鎮北莉村四面環海,村民們大多數人都在海面上忙碌着,出海捕魚、養殖或外出務工是北莉村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而海水養殖產業也成爲北莉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我們村裏有部分人在養殖,平時養殖效益也不錯,所以剛開始也想試着學習基礎,跟着他們通過發展養殖蝦來增加收入。”陳小留說,在獲得家人以及扶貧工作組的支持後,他開始着手準備蝦的養殖工作。

想要把蝦養好,就必須要有技術。陳小留清楚地知道,要發展養殖產業,技術是關鍵。他時不時就去村民養殖基地參觀學習,向基地的養蝦人員請教養殖管理的技術,勤奮學習,並逐步掌握了養蝦的管理流程。

今年,陳小留投入了幾千塊本錢,在海邊把3畝養殖蝦塘整理好後,開始投放蝦苗。經過前期的精心管理,自己養殖的蝦也即將迎來豐收。據陳小留介紹,每天早、中、晚上,基本上都要騎着三輪車去海邊管理養殖的3畝蝦塘,進行投放飼料等管理養殖工作。

對於一個行動不便的人來說,陳小留並沒有“等、靠、要”的思想,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雙手,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陳小留說,自己管理的3畝蝦,有時候父親也會去幫忙打理,遇到一些困難,扶貧工作組的人員也會想辦法幫忙解決。

這段時間,陳小留的心裏總是美滋滋的。經過幾個月的管理,眼下也是蝦對外銷售的季節。“雖說今年蝦的價格不景氣,但除去投入的成本,也差不多有一萬元的盈利。”陳小留介紹稱,這兩三年來養蝦,每一年養蝦大概都能掙到2萬元,這對改善家庭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END

來源:順德城市網、均安快報,記者:袁永。如果發現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

相關文章